车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4181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的车门构造。车门构造(1)具有:呈沿着后部车门(2)的外形的形状的框部(11);与框部(11)连接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0);与横梁(30)相比配置在下方且将后部车门(2)卡定到车身(3)上的锁定部件(40);与锁定部件(40)连接且朝向横梁(30)延伸设置的隔板(50)。横梁(30)具有设置在上端侧的梁上侧接合部(33)和设置在下端侧的梁下侧接合部(34)。隔板(50)与梁上侧接合部(33)和梁下侧接合部(34)双方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门构造。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的车门中,采用了各种的加强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涉及能够开闭地覆盖车身后部开口的尾门,记载了接合相对于车门内面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隔板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车门内面板在上下方向上中央附近一体地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隔板将横梁与车门内面板的下端相连。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805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中,横梁与车门内面板的下端由隔板相连,但无法期待提高横梁的刚性的效果。因此,由于在施加荷载时会导致横梁发生变形,所以伴随横梁的变形会导致车门外面板也发生变形,担心会损害车辆的外观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的车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门构造是能够开闭地覆盖车身的开口的车门构造,其具有:呈沿着车门外形的形状的框部;与上述框部连接且沿上述车门的横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上述横梁相比配置在下方且将上述车门卡定到上述车身上的锁定部件;和与上述锁定部件连接且朝向上述横梁延伸设置的隔板。上述横梁具有设置在上端侧的上侧接合部和设置在下端侧的下侧接合部。上述隔板与上述上侧接合部和上述下侧接合部双方接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与锁定部件连接且朝向横梁延伸设置的隔板,与横梁的上侧接合部和下侧接合部双方接合,所以能够充分提高横梁相对于荷载的刚性。由此,由于在施加荷载时,横梁变得不易变形,所以会抑制因车门外面板的变形而导致的外观性的损失。另外,优选的是,上述隔板相对于上述横梁从车外侧接合。如此,在从车外侧作用有荷载的情况下,隔板与横梁的接合不易脱开,并且也不易受荷载作用的高度位置的影响,由于能够由隔板与横梁协作地承受施加于隔板的荷载,所以能够使向车内方向的位移量达到最小。另外,即使将隔板与车门的外观面接合,也能够拉近隔板与外观面的距离,从而使隔板的构造变得简单。另外,优选的是,具有配置在上述横梁及上述隔板的车外侧的外面板,上述隔板、上述横梁和上述外面板在相同部位一体地接合。如此,由于隔板、横梁和外面板在相同部位一体地接合,所以能够协作地承受施加在三个部件的任一部件上的荷载,从而能够大幅地提高车门整体的刚性。另外,在将车窗玻璃配置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位的上方的情况下,能稳定地保持车窗玻璃。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外面板具有配置在上方的上面板、和配置在上述上面板的下方且与上述上面板分体的下面板,上述隔板与上述上面板和上述下面板双方接合。如此,由于上面板与下面板分体,所以能够制造不囿于成形性的在外观性上性能优异的车门。由于隔板与上面板和下面板双方接合,从而经由隔板进行加强,所以即使外面板被分割成两部分,也能够抑制作为外面板整体的刚性降低。另外,优选的是,上述上面板和上述下面板分别具有用于相互连结的连结面,上述连结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述上侧接合部与上述下侧接合部之间。如此,由于横梁经由隔板间接地加强上面板与下面板的连结面,所以即使外面板被分割成两部分,也能够抑制作为外面板整体的刚性降低。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隔板上安装有抑制上述车门的振动的减振部件。如此,由于在与横梁相比位于相对于锁定部件更近的隔板上安装有减振部件,所以能够提高对从锁定部件输入的振动的振动吸收效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门构造,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构造的汽车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实施方式的车门构造拆下外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构造的后视图。图4是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构造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横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隔板的立体图。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V汽车1车门构造2后部车门(车门)3车身4尾门开口(开口)10内面板11框部20外面板21上面板21d上侧接合部21e上侧连结面(连结面)22下面板22a下侧连结面(连结面)30横梁33梁上侧接合部(上侧接合部)34梁下侧接合部(下侧接合部)40锁定部件50隔板51a第1下安装部51b第2下安装部51c内安装部52a隔板上侧接合部52b隔板下侧接合部60后窗玻璃80动态减振器(减振部件)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进行说明。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说明方向时,基于从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是同义的。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构造1适用于汽车V的后部车门2。后部车门2是能够开闭地将形成于车身3后部的尾门开口4覆盖的车门。后部车门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车身3以上端为中心转动。后部车门2以上端侧越朝向上方而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从侧面观察时,作为整体呈大致く字状。如图1及图2所示,后部车门2具有配置在车内侧的内面板10、配置在内面板10的车外侧的外面板20、配置在内面板10与外面板20之间的横梁30、锁定部件40和隔板50。各部件都由金属材料构成。如图2所示,内面板10具有框部11、锁定部件安装部12、和左右一对的加强部13、13。框部11呈沿着后部车门2的外形(尾门开口4的形状)的形状。框部11由内上框部11a、内下框部11b、和左右一对的内侧框部11c、11c构成,从后面观察车辆时呈四边框状。内侧框部11c、11c从内下框部11b的左右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从上下方向中间附近以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内上框部11a相对于内下框部11b位于上方且位于前方。锁定部件安装部12是用于安装锁定部件40的部位。锁定部件安装部12设于内下框部11b的车宽方向中央。在锁定部件安装部12上,贯穿地形成有矩形状的内侧闩锁开口12a。如图4所示,加强部13将内下框部11b的车宽方向中央与内侧框部11c连结,是加强框部11的部位。加强部13从内下框部11b以越朝向内侧框部11c而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即,一对加强部13、13配置为大致V字状(倒ハ字状)。加强部13的上端与内侧框部11c的弯曲部11d附近相连。一对加强部13、13的下端将锁定部件安装部12夹于中间地与内下框部11b相连。如图2所示,横梁30是以跨着左右的内侧框部11c、11c的方式沿后部车门2的横宽方向(在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延伸的部件。横梁30的左右的端部通过焊接与内侧框部11c、11c接合,并且配置在加强部13与内侧框部11c相交的部位及相对于弯曲部11d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横梁30将框部11的内侧沿上下分隔。由此,在框部11的内侧上部形成被内上框部11a、左右的内侧框部11c、11c和横梁30包围而成的四边框状的内窗框部14。横梁30构成内窗框部14的下框。对于横梁30之后进行详述。锁定部件40与横梁30相比配置在下方,是将后部车门2卡定到车身3上的部件。锁定部件40具有与设于车身3的未图示的卡合部卡合的闩锁装置41、和夹在锁定部件安装部12与闩锁装置41之间的闩锁加强部件42。此外,在各图中将闩锁装置41以双点划线示意地描绘。闩锁加强部件42通过焊接接合在锁定部件安装部12上。闩锁装置41与闩锁加强部件42以螺钉等紧固件相互接合。闩锁加强部件42具有与内侧闩锁开口12a连通的矩形状的加强侧闩锁开口42a。内侧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构造,能够开闭地覆盖车身的开口,其特征在于,具备:呈沿着车门外形的形状的框部;与所述框部连接、且沿所述车门的横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所述横梁相比配置在下方、且将所述车门卡定到所述车身上的锁定部件;和与所述锁定部件连接、且朝向所述横梁延伸设置的隔板,所述横梁具有设于上端侧的上侧接合部和设于下端侧的下侧接合部,所述隔板与所述上侧接合部和所述下侧接合部双方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27 JP 2016-1059541.一种车门构造,能够开闭地覆盖车身的开口,其特征在于,具备:呈沿着车门外形的形状的框部;与所述框部连接、且沿所述车门的横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所述横梁相比配置在下方、且将所述车门卡定到所述车身上的锁定部件;和与所述锁定部件连接、且朝向所述横梁延伸设置的隔板,所述横梁具有设于上端侧的上侧接合部和设于下端侧的下侧接合部,所述隔板与所述上侧接合部和所述下侧接合部双方接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横梁从车外侧接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所述横梁及所述隔板的车外侧的外面板,所述隔板、所述横梁和所述外面板在相同部位一体地接合。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所述横梁及所述隔板的车外侧的外面板,所述隔板、所述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崇之西村列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