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321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设于所述口罩本体两短边侧的一对佩戴耳;所述口罩本体由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层叠而成,层叠设置的方形非织造布周边通过带状非织造布热压封边粘合并在相邻方形非织造布之间形成空气层,同时在其中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的内侧面上覆盖有纳米纤维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具有轻薄的特点,且透气性良好,即使长时间佩戴亦不会感觉闷热,佩戴舒适,同时提高对液体、有害粒子以及病毒捕集效率。

A breathable respirator for intercepting partic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rcept particle permeability for wearing masks, including a mask body and a mask body two is arranged on the short side of the ear; the mask body consists of at least two square nonwovens stacked, stacked up around the square of nonwovens through nonwovens hot pressing edge strip stick with air layer is formed between the adjacent square nonwovens, and nano fiber layer in which is at least two square non-woven fabric;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and good permeability, even wear a long time will not feel hot, comfortable to wear, and increase of liquid and harmful particles and virus trapp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
本技术涉及口罩,尤其是一种涉及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使用时被用来覆盖口鼻的材料一般含有无机多孔材料,使用平均纤维直径在1~100μm间的微纤维非织造布或者织布并积层,平均纤维直径在1nm~1000nm之间的纳米纤维非织造布。以往的口罩具有下列效果:(1)因构成口罩的被覆材料包含含有无机多孔材料的微纤维非织造布和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层,又因为微纤维非织造布或非织造布层具有吸附并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效果而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层则具有捕捉并除去空气中的病毒的效果。(2)此外,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层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在大气压下可以使水通过而同时阻隔有机溶剂,血液,体液等液体。(3)因此,这种口罩不仅可以阻隔粉尘,灰尘亦可以阻隔血液,排泄物中包含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从而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但是传统的口罩中的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层的厚度在20μm左右,因而实际使用中透气性较差易导致呼吸困难。此外,由于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层过薄从而导致其对液体,有害粒子和病毒的捕捉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轻薄的特点,且透气性良好,即使长时间佩戴亦不会感觉闷热,佩戴舒适,同时提高对液体、有害粒子以及病毒捕集效率的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设于所述口罩本体两短边侧的一对佩戴耳;所述口罩本体由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层叠而成,层叠设置的方形非织造布周边通过带状非织造布热压封边粘合并在相邻方形非织造布之间形成空气层,同时在其中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的内侧面上覆盖有纳米纤维层。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至少有一层纳米纤维层中含有抗菌性微粒。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方形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10g/m2~50g/m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0.05g/m2~1.0g/m2,且构成各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在50nm~300nm内。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0.1g/m2~0.5g/m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0.15g/m2~0.4g/m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0.2g/m2~0.3g/m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纳米纤维层由聚氨酯,聚乙烯醇,聚酰胺或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纳米纤维组成。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靠近口鼻一侧的方形非织造布为纤维素制的非织造布,其余方形非织造布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或聚酰胺制的非织造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菌性微粒选自纳米银粒子、活性碳或沸石。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具有轻薄的特点,且透气性良好,即使长时间佩戴亦不会感觉闷热,佩戴舒适,同时提高对液体、有害粒子以及病毒捕集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侧视图;图4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1结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1结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1结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2结构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2结构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2结构剖视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变形2结构剖视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剖视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剖视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19为图17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20为试验比较2的示意图。其中:1口罩本体,11方形非织造布,12带状非织造布;2佩戴耳,3空气层,4纳米纤维层,5热压粘合部分,6抗菌性微粒。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实施例1下的透气性口罩,如图1-6所示,包括口罩本体1和设于口罩本体1两短边侧的一对佩戴耳2;该口罩本体1由两层叠设置的方形非织造布11周边通过带状非织造布12热压封边粘合,并在两方形非织造布11之间形成空气层3,同时在两块方形非织造布11的内侧面上覆盖有纳米纤维层4。本专利技术口罩本体1的方形非织造布11与(长边)带状非织造布12相交叠,在两者的长边侧进行热压粘合处理并产生压花效果,方形非织造布11与(短边)带状非织造布12相交叠,在两者的短边侧进行热压粘合处理并产生压花效果。(长边)带状非织造布12与(短边)带状非织造布12的外边缘上分别形成了具有压花的热压粘合区域。此外,口罩本体1在其长边侧方向上产生了数条褶皱,各褶皱的两端由(短边)带状非织造布12来固定。两方形非织造布11采用熔喷法或者纺粘法制得,在其内侧面上采用静电纺丝法形成纳米纤维层4。且方形非织造布11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在10g/m2~50g/m2的范围内。此外构成方形非织造布11的纤维可以为天然纤维(例如纤维素),合成纤维(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氨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以及上述纤维构成的混合纤维。纳米纤维层4由聚氨酯,聚乙烯醇,聚酰胺或聚偏二氟乙烯构成,平均纤维直径在50nm~300nm之间。当平均纤维直径不满50nm时,很难通过静电纺丝法形成纳米纤维层4。而当平均纤维直径超过300nm时,纳米纤维层4的比表面积会减小,使得透气性口罩对液体、有害粒子以及病毒等的捕捉效率降低。此外纳米纤维层4的总单位面积质量密度在0.05g/m2~1.0g/m2(最好在0.1g/m2~0.5g/m2)的范围内。总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低于0.05g/m2时,透气性口罩的透气性能良好但是对有害粒子等的捕捉效率会下降。另一方面,总单位面积质量密度高于1.0g/m2时,透气性口罩的有害粒子等的捕捉效率高但是透气性能相对较差,在佩戴时会产生呼吸困难的感觉。本专利技术纳米纤维层4在两方形非织造布11的内侧面。并且两方形非织造布11的纳米纤维层4处于中间隔着空气层3的非粘合相对状态。通过对两方形非织造布11的外周部进行热压粘合,使得两方形非织造布11复合在一起。热压粘合通过横截面形状为U形的带状(长边)带状非织造布12、(短边)带状非织造布12将两方形非织造布11的外周部夹在中间。对于两方形非织造布11,因为两纳米纤维层4处于非粘合的状态,因此两方形非织造布11之间形成了空隙(空气层3)。实施例1下的透气性口罩因为具有间隔着空气层3的两纳米纤维层4,通过后面的实验亦可清楚,各纳米纤维层4的总面积质量密度与单层纳米纤维层4的面积质量密度相同时,多层纳米纤维层4的透气性与使用感受更加优秀。纳米纤维层4的表面(与空气层3相接触的一面)存在低密度的一层纳米纤维,因此即使在具有相同的面积质量密度的情况下,表面具有更多的纳米纤维,平均密度得到降低,透气性变大。此外,实施例1下的透气性口罩因为具有间隔着空气层3的两纳米纤维层4,通过后面的实验亦可清楚,各纳米纤维层4的总面积质量密度与单层纳米纤维层4的面积质量密度相同时,比起单层纳米纤维层4多层纳米纤维层4对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设于所述口罩本体两短边侧的一对佩戴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由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层叠而成,层叠设置的方形非织造布周边通过带状非织造布热压封边粘合并在相邻方形非织造布之间形成空气层,同时在其中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的内侧面上覆盖有纳米纤维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设于所述口罩本体两短边侧的一对佩戴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由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层叠而成,层叠设置的方形非织造布周边通过带状非织造布热压封边粘合并在相邻方形非织造布之间形成空气层,同时在其中至少两块方形非织造布的内侧面上覆盖有纳米纤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有一层纳米纤维层中含有抗菌性微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10g/m2~50g/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密度为0.05g/m2~1.0g/m2,且构成各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在50nm~300nm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拦截颗粒物的透气性口罩,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凯魏佳伟何丽丽朱孟林顾婧孙玉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