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714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6 00:49
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属于集中供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换热站占地面积大、设备采购及施工成本高、设备管理复杂的问题。水箱一端的上端面上并列安装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二网供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侧出口连通,二网回水管路分两支路均通过循环水泵与循环管路连通,一网供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热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的热侧入口连通,一网回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热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的热侧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采用一套集成设备可满足供热及补水双重需求,且占地面积更小,设备管理和使用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机组,具体涉及一种间接供热时补水水箱与供热机组相结合的板式热交换机组,属于集中供热

技术介绍
在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中,经常遇到老城区供热改造且供热面积不大,所能提供的换热站占地面积有限。现有换热站最基本的设备是一套板式热交换机组和一套补水系统(包含水箱及其附件),两套系统设备分别就位于站内,并通过管道及配套附件连接分别执行相应功能。这种情况所具有的弊端:1、换热站占地面积大;2、设备采购及施工成本高;3、设备管理复杂;4、设备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减小占地面积、设备管理和使用简单的一体式集成式换热机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以解决现有换热站占地面积大、设备采购及施工成本高、设备管理复杂的问题。所述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包括水箱、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二网供水管路、一网回水管路、一网供水管路、二网回水管路、水箱进水管路、浮球阀、循环系统和补水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水泵和循环管路,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管路和补水泵;水箱一端的上端面上并列安装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水箱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水箱出水口和水箱进水口;二网供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侧出口连通,二网回水管路分两支路均通过循环水泵与循环管路连通,同时循环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侧入口连通;一网供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热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的热侧入口连通,一网回水管路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热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的热侧出口连通;补水管路一端与水箱出水口连通,另一端通过补水泵与二网回水管路连通;水箱进水管路与水箱进水口相连通,水箱进水口位于水箱内的端头上设有浮球阀。优选的:所述水箱一端的侧壁上还设有溢流排污口,溢流排污口位于水箱进水口一侧,溢流排污口与溢流排污管路相连通。优选的:水箱一端的顶面上安装有水箱箱盖,水箱箱盖位于浮球阀的正上方。优选的:水箱的内壁上安装有加强筋,加强筋等间距分布在水箱内。本技术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水箱和换热机组和各管路及补水系统集成式安装缩小了换热站占地面积;由于水箱和换热机组的集成式安装减少了相应配套设备的数量及管路的长度,因此可以降低设备采购及施工成本;简化设备管理难度;减少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并且当水箱缺水时,补水系统的浮球阀开启,水箱接入自来水自动补水;当水箱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配设的液位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智能控制箱,使补水泵不能启动,防止水箱抽空;当水位达到指定高度时,其浮球阀关闭,若水位溢出时,水箱的溢流口可自行泄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箱、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二网供水管路、5-一网回水管路、6-一网供水管路、7-二网回水管路、8-循环水泵、9-补水管路、10-补水泵、11-水箱出水口、12-水箱进水管路、13-水箱进水口、14、浮球阀、15-溢流排污管路、16-水箱箱盖、17-加强筋、18-循环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包括水箱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二网供水管路4、一网回水管路5、一网供水管路6、二网回水管路7、水箱进水管路12、浮球阀14、循环系统和补水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水泵8和循环管路18,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管路9和补水泵10;所述水箱1一端的上端面上并列安装有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水箱1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水箱出水口11和水箱进水口13;二网供水管路4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出口连通,二网回水管路7分两支路均通过循环水泵8与循环管路18连通,同时循环管路18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入口连通;一网供水管路6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热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热侧入口连通,一网回水管路5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热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热侧出口连通;补水管路9一端与水箱出水口11连通,另一端通过补水泵10与二网回水管路7连通;水箱进水管路12与水箱进水口13相连通,水箱进水口13位于水箱内的端头上设有浮球阀14。进一步:所述水箱1一端的侧壁上还设有溢流排污口,溢流排污口位于水箱进水口13一侧,溢流排污口与溢流排污管路15相连通。进一步:水箱1一端的顶面上安装有水箱箱盖16,水箱箱盖16位于浮球阀14的正上方。进一步:水箱1的内壁上安装有加强筋17,加强筋17等间距分布在水箱1内,加强筋17的分布位置及数量,应经计算及据承重点的分布进行设计确定。进一步:水箱内设有液位传感器,并且液位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箱连接,当水箱缺水时,补水系统的浮球阀开启,水箱接入自来水自动补水;当水箱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配设的液位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智能控制箱,使补水泵不能启动,防止水箱抽空;当水位达到指定高度时,其浮球阀关闭,若水位溢出时,水箱的溢流口可自行泄水。本实施方式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二网供水管路(4)、一网回水管路(5)、一网供水管路(6)、二网回水管路(7)、水箱进水管路(12)、浮球阀(14)、循环系统和补水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水泵(8)和循环管路(18),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管路(9)和补水泵(10);所述水箱(1)一端的上端面上并列安装有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水箱(1)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水箱出水口(11)和水箱进水口(13);二网供水管路(4)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出口连通,二网回水管路(7)分两支路均通过循环水泵(8)与循环管路(18)连通,同时循环管路(18)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入口连通;一网供水管路(6)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热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热侧入口连通,一网回水管路(5)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热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热侧出口连通;补水管路(9)一端与水箱出水口(11)连通,另一端通过补水泵(10)与二网回水管路(7)连通;水箱进水管路(12)与水箱进水口(13)相连通,水箱进水口(13)位于水箱内的端头上设有浮球阀(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箱为底盘的一体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二网供水管路(4)、一网回水管路(5)、一网供水管路(6)、二网回水管路(7)、水箱进水管路(12)、浮球阀(14)、循环系统和补水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水泵(8)和循环管路(18),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管路(9)和补水泵(10);所述水箱(1)一端的上端面上并列安装有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水箱(1)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水箱出水口(11)和水箱进水口(13);二网供水管路(4)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出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出口连通,二网回水管路(7)分两支路均通过循环水泵(8)与循环管路(18)连通,同时循环管路(18)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冷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侧入口连通;一网供水管路(6)分两支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的热侧入口和第二换热器(3)的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嬖伟王鹤峰王新迎胡彬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