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1073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主要由炉体、炭化室、冷凝分离装置组成,其关键在于:炉体由可移动的炉盖和池式炭化室组成,在池式炭化室底面上设有小气孔,在炭化室底和炉体底之间设有气体流通道,气体流通道的出口经一连接管与冷凝分离装置的进口相连,冷凝分离装置的出口接燃气燃烧装置;空气分布装置和降温水喷淋装置均固定安装在炉盖内,并可随炉盖整体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池式炭化室,容积可大可小,可按技术要领最大限度的增大容积,适应秸秆大批量散装炭化,降低了炭化成本,提高炭化效率,炭化分解气不排放,冷凝分离出木焦油和木醋混合液单独收集,气体净化后用于回烧,节约了资源,又清洁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秸秆炭化装置,具体说是一种炭化室为池式结构的秸秆炭化装置。
技术介绍
农作物秸秆产出量巨大,属可再生资源,秸秆处理利用技术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中国农业有可耕地19亿多亩,考虑去除一少部分土地非农作物种植因素,平均每亩地年产秸秆约0.5吨,全国年产秸秆约9亿多吨。目前,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民用作传统燃料烧土灶和在田间直接点燃成灰作肥料,或废弃于野外,占90%以上的秸秆是被这样处理掉的,这种处理方式严重污染环境,利用效益极低。(2)将其粉碎后直接还田,这种方式一是多数农民不习惯使用,二是增加农民成本,三是秸秆在田里短期内不能完全分解,杂菌容易繁殖,施量过多易造成作物病害。(3)经生化处理后作为饲料喂养牲畜,这种方式适应品种和消耗量极为有限。(4)将秸秆经汽化炉制成燃料供农民使用。这种方式一是农村居住分散,建立供气网投资大,产出成本高,缺乏实用性;二是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燃气质量不稳定,管路易于报废。目前已建秸秆汽化厂80%以上已停产。(5)利用秸秆汽化发电,这种方式由于投资规模大,不能分散建厂,造成运距增大,且秸秆密度小、容积大,不易大量运输和存放,运输成本和存放成本过高,效益也不理想。(6)利用秸秆炭化制炭,这种方式能分散就地建厂,适应秸秆的处理,但目前的炭化设备均难以适应。由于秸秆密度小、容积大,现有炭化炉无论干馏炉还是容积相对较大的自燃式闷炭炉,其容积均有限,用来炭化秸秆产量极低,成本很高,且装出料不便。现在也有试将秸秆粉碎、烘干、挤压成型后再炭化的,这种方法虽然增大了密度和装炉量,但电费、人工成本耗费巨大,且成型质量也不理想,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现有自燃式闷炭炉炭化过程大量排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因此,现有处理技术,还不适应秸秆资源的特殊性,效益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设计一种能大量转化农作物秸秆,使其炭化后变成一种新能源的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过程是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主要由炉体、炭化室、冷凝分离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炉体由可移动炉盖和池式炭化室组成,池式炭化室底和炉体底之间设计有气体流通道,气体流通道纵横交错分布,互相贯通;在池式炭化室底面上分布有通气小孔或通气缝隙;在池式炭化室上部四周设有燃气燃烧装置,冷凝分离装置一端经出气总管接气体流通道的出口,另一端接气泵的进气口,气泵的出气口经回烧供气管接燃气燃烧装置;在冷凝分离装置底部设有分离液排出控制阀。为保证炭化室工作的空气量,在炉体上设计有空气分布装置,空气分布装置可安装在炉盖内,主要包括空气控制阀和空气分布管道,空气分布管道固定安装在炉盖内,管壁上分布有进气孔,空气控制阀穿过炉盖顶与空气分布管道相连接。为使炭化完成后池式炭化室快速降温,以便出料,在炉盖内设有降温喷水装置,降温喷水装置由供水管道、喷淋水管道、供水控制阀和卡口活接头组成,喷淋水管道纵向并联均匀安装在炉盖内、空气分布管道下方,在喷淋水管道壁上均布有喷水小孔,可向池式炭化室均匀喷淋小水滴。为使炉盖密封的更好,在炉体上口周边设有U型密封槽,炉盖的四周边缘嵌在U型密封槽内。为保证无障碍作业,将炉盖整体全部移出炉体上口,可移动式炉盖的移动方式可采用轨道移动,即在炉体上口两侧各设有一轨道,并向炉体一端外延伸,在炉盖两侧安装有轨道轮与轨道配合,炉盖可沿轨道整体移动离开炉体上口;因炉盖较大,也较重,为方便开启和关闭炉盖,在炉盖顶部设计有牵引钩,及关盖换向定滑轮,换向定滑轮可安装在固定于炉体顶部的一门子架上;在炉盖的两端下部由连接轴各连接一活动翻板,螺旋顶杆设置在U型密封槽上,开盖时松开螺旋顶杆,向上翻起翻板即可。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1)采用池式炭化室,容积可大可小,可按技术要领最大限度的增大容积,适应秸秆大批量散装炭化,降低炭化成本;(2)炉体上部使用可移动式炉盖,既可实现封闭保温,又能在装料、出炭时把炭化室上口全部敞开,实现无障碍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并可实现机械化作业;(3)炭化过程的加热采用炭材自燃和炭化分解产生的燃气回烧相结合的方式,节约炭材,不用外来热源;(4)炭化分解气体不向大气排放,经冷凝分离装置分离出木焦油、木醋液等有价值的产品和燃气,净化后的燃气用于炭化回烧,清洁环保。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1的B部放大图。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它是由炉体、炭化室和冷凝分离装置组成的,其关键在于整个炉体1是由可移动的炉盖6和池式炭化室2组成的,池式炭化室2周围的壁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池式炭化室底3和炉体1的底之间设计有气体流通道4,气体流通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如图1、图3所示,主要是方便气体顺利排出;在池式炭化室底3面上设有通气小孔31或通气缝隙32,也可以在池式炭化室底3上既设有小孔31也设有通气缝隙32,如图2所示;冷凝分离装置14一端经总出气管道13接气体流通道4的出口,另一端经连接管19接气泵18的进气口,气泵18的出气口接一气柜,气柜经一阀门和回烧供气管20接安装在池式炭化室2上部周边的燃气燃烧装置5,燃气燃烧装置5由燃气管道和气孔组成;在冷凝分离装置14上设有冷凝水进水口和出水口16和17,分离液排出控制阀15设在冷凝分离装置14的底部。在池式炭化室底3上设通气小孔31,在其下面设气体流通道4,出气口也设在炉体的底部,这是通过气泵把炭化分解出的气体从炭化室下部抽出,并使炭化室的热量从上向下快速传递,提高炭化效率。连接气体流通道4出口和冷凝分离装置14的总出气管13尽可能短一些,因没有被冷凝分离的气体中含有腐蚀性较强的木焦油和木醋酸,或采用不锈钢管。为保证炭化室工作的空气量,在炉盖上设计有空气分布装置,空气分布装置可安装在炉盖6内,它主要包括空气控制阀7和空气分布管道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4根空气分布管道8固定安装在炉盖6内,管壁上分布有进气孔,有4个空气控制阀7穿过炉盖6的顶与空气分布管道8相连接,炉盖6内的每根空气分布管道8都是连通的。为使炭化完成后池式炭化室快速降温,以便出料,在炉盖6内设有降温喷水装置,降温喷水装置由供水管道10、喷淋水管道9、控制阀11和卡口活接12组成,喷淋水管道9有多根纵向并联均匀安装在炉盖6内、空气分布管道8的下方,喷淋水管道9的进水口接供水管道10,可经控制阀11、卡口活接12与自来水快速对接和断开;在喷淋水管道9的管壁上均布有喷水小孔,可向池式炭化室2内均匀喷淋小水滴,如图1和图3所示。炉盖6顶部一侧设置有点火装置28。如图2所示。为保证炉盖密封,炉体1上口四周设置有U型密封槽29,合盖后炉盖四周边棱嵌入U型密封槽29,再用密封材料填入U型密封槽29压实密封。如图2、图3、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在实施时,为方便炉盖移动,设计了如下优选方案炉盖6两侧安装若干个轨道轮21,在炉体1上部两边安装有轨道22,炉体一端设有轨道支架23,把轨道向炉体一端延伸若干长度。炉盖面向轨道延伸方向一端设有开盖牵引点24,该端顶部设有合盖牵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池式秸秆综合利用炭化装置,由炉体、炭化室、冷凝分离装置组成,其特征是:本专利技术的炉体(1)由可移动的炉盖(6)和池式炭化室(2)组成;在池式炭化室底(3)和炉体底之间设计有气体流通道(4),气体流通道(4)纵横交错分布,而且相互贯通;在池式炭化室底(3)上分布有通气小孔(31)或通气缝隙(32);在池式炭化室(2)上部四周设有燃气燃烧装置(5);冷凝分离装置(14)一端经总出气管(13)接气体流通道(4)的出口,另一端接气泵(18)的进气口,气泵(18)的出气口经回烧供气管(20)接燃气燃烧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衡康全德
申请(专利权)人: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林振衡康全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