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965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且动力旋转轴为空心轴,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穿过空心轴伺服电机的通孔与动力旋转轴同轴设置;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末端套装有锥形环,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同轴绕卷筒,绕卷筒的内壁上铰接有与锥形环配合设置的楔形块,楔形块对应的动力旋转轴轴壁上均开设有径向通孔,隔膜绕卷在所述绕卷筒上。通过将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使其能直接通过动力旋转轴将动力传递给绕卷筒,所经过的传动机构少,响应速度快,对卷绕的张力影响小,能够极大的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提高电池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
技术介绍
放卷机构实现的功能为:卷式来料的松卷,涨紧,前后移动,现有技术的松卷方案是由伺服电机带动减速机带动同步带(或者齿轮)实现卷式来料的松卷,在这个动能传递过程中,伺服电机带动减速机带动同步带(或者齿轮)实现卷式来料的松卷经过了同步带(或者齿轮)的减速,传动经过的路径太长,传动机构复杂,使机构复杂,机构响应速度慢,机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稳定性差,对卷曲的材料(极片或者隔膜)的张力影响大,从而增加张力的波动,不利于恒速卷绕,对电池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亟待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机构响应速度快,减小张力的波动,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效率的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机构响应速度快,减小张力的波动,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效率的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且动力旋转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穿过空心轴伺服电机的通孔与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末端套装有锥形环,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同轴绕卷筒,所述绕卷筒的内壁上铰接有与所述锥形环配合设置的楔形块,所述楔形块对应的动力旋转轴轴壁上均开设有径向通孔,所述隔膜绕卷在所述绕卷筒上。优选的,所述楔形块与绕卷筒的铰接点之间设有收缩弹簧。优选的,所述绕卷筒的内壁相对锥形环的位置周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楔形块。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末端依次套装有多个锥形环。优选的,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还包括一行程导轨,所述行程导轨上套装有一滑块,所述滑块由一设置在行程导轨一端的第三驱动电机带动沿导轨方向的往复运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本技术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通过将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使其即能满足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与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同轴设置的位置设置要求,又能直接通过动力旋转轴将动力传递给绕卷筒,所经过的传动机构少,且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对卷绕的张力影响小,能够极大的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提高电池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0和第二驱动电机20,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0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且动力旋转轴21为空心轴,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穿过空心轴伺服电机的通孔24与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末端套装有锥形环1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末端固定连接有同轴绕卷筒22,所述绕卷筒22的内壁上铰接有与所述锥形环12配合设置的楔形块23,所述楔形块23对应的动力旋转轴21轴壁上均开设有径向通孔24,所述隔膜30绕卷在所述绕卷筒22上。由于在正常工作时,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与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即所述锥形环12与楔形块23之间存在位移摩擦,因此,为减小锥形环12与楔形块23之间的摩擦,在所述楔形块23相对锥形环12的抵接面上设有轴承柱,通过轴承柱抵消锥形环12与楔形块23之间存在位移摩擦。同时,所述楔形块23与绕卷筒22的铰接点之间设有收缩弹簧,当楔形块23受到锥形环12抵接楔形块23绕铰接点径向向外运动时,所述收缩弹簧产生复位收缩弹力,当楔形块23不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其在复位收缩弹力的作用下径向向内复位至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带动动力伸缩轴11向内收缩时,所述锥形环12抵接楔形块23绕铰接点径向向外运动,通过径向通孔24突出绕卷筒22的筒壁,从而增大隔膜30的绕卷直径,进而实现隔膜30的涨紧;当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带动动力伸缩轴11向外伸长时,所述锥形环12松开对楔形块23的抵接,所述楔形块23在复位收缩弹力的作用下绕铰接点径向向内复位至初始状态,收缩至绕卷筒22内,从而减小隔膜30的绕卷直径,进而实现隔膜30的收缩。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末端依次套装有多个锥形环12,所述绕卷筒22的内壁相对每一个锥形环12的位置周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楔形块23。为保证锥形环12与楔形块23的协同作用达到对隔膜30的绕卷直径进行自动调整的目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与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需要同轴设置,因此,本技术通过将第二驱动电机20设置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使其即能满足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与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同轴设置的位置设置要求,又能直接通过动力旋转轴21将动力传递给绕卷筒22,所经过的传动机构少,且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对卷绕的张力影响小,能够极大的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提高电池生产效率。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还包括一行程导轨40,所述行程导轨40上套装有一滑块41,所述滑块41由一设置在行程导轨40一端的第三驱动电机42带动沿导轨方向的往复运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和第二驱动电机20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41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42通过所述滑块41整体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0和第二驱动电机20同时做沿导轨方向的往复运动,从而通过绕卷筒带动隔膜30前后移动。本技术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通过将第二驱动电机20设置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使其即能满足第一驱动电机10的动力伸缩轴11与第二驱动电机20的动力旋转轴21同轴设置的位置设置要求,又能直接通过动力旋转轴21将动力传递给绕卷筒22,所经过的传动机构少,且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对卷绕的张力影响小,能够极大的提高电池的生产品质,和提高电池生产效率。以上所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且动力旋转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穿过空心轴伺服电机的通孔与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末端套装有锥形环,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同轴绕卷筒,所述绕卷筒的内壁上铰接有与所述锥形环配合设置的楔形块,所述楔形块对应的动力旋转轴轴壁上均开设有径向通孔,所述隔膜绕卷在所述绕卷筒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空心轴伺服电机,且动力旋转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穿过空心轴伺服电机的通孔与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伸缩轴末端套装有锥形环,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旋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同轴绕卷筒,所述绕卷筒的内壁上铰接有与所述锥形环配合设置的楔形块,所述楔形块对应的动力旋转轴轴壁上均开设有径向通孔,所述隔膜绕卷在所述绕卷筒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极耳动力卷绕机隔膜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与绕卷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敬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千里马电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