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9359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属于油田机械领域。该装置包括漏斗状管;漏斗状管的内腔中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将漏斗状管的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漏斗状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管体和多个长度不同的造岩管体。支撑管体呈由上至下外径逐渐减小的倒立圆台筒结构,支撑管体的最大外径大于岩心管的内径,最小外径小于岩心管的内径。造岩管体呈管状结构,用于容纳在岩心管内。该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法简单,便于辅助制作非均质岩心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田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
技术介绍
通过在实验室研究注水、气、化学试剂对岩心模型的渗透率及其他参数的影响,对于制定与该岩心模型质地相同的油藏岩层的原油驱替方案,或者其他油藏工程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制作岩心模型对于该实验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提供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装置及岩心模型的制作方法,该装置包括透明的岩心管、以及设置在岩心管一端的封堵头。在制作岩心模型时,将预定粒径的砂粒混合后,装填至岩心管内,然后采用加压装置对岩心管内的砂粒加压,最后在岩心管的下端加装封堵头,完成岩心模型的制作。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现有技术在制备岩心模型时,砂粒是经过混合的,因而采用该装置及方法制作得到的岩心模型为均质的,无法模拟非均质的油藏岩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非均质的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漏斗状管;所述漏斗状管的内腔中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将所述漏斗状管的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所述漏斗状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管体和多个长度不同的造岩管体;所述支撑管体呈由上至下外径逐渐减小的倒立圆台筒结构,所述支撑管体的最大外径大于岩心管的内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岩心管的内径;所述造岩管体呈管状结构,用于容纳在所述岩心管内。具体地,作为优选,当所述隔板的数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隔板平行设置在所述漏斗状管的内腔中。具体地,作为优选,当所述隔板的数目为多个时,每个所述隔板的一个侧壁与竖直设置在所述漏斗状管内腔的中柱的外壁连接,另一个侧壁与所述漏斗状管的内壁连接。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漏斗状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竖直贯通的定位槽;每个所述隔板的侧端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通过使所述侧端容纳于所述定位槽内以实现所述隔板与所述漏斗状管内壁的连接。具体地,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定位槽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上端用于与所述隔板的下端相抵。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管体和所述造岩管体之间为螺纹连接。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造岩管体的外径为所述岩心管内径的75%-9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通过在漏斗状管的内腔中竖直设置至少一个隔板,以将其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以便于在不同子腔体内添加不同粒径的砂粒,进而便于后期制得非均质的岩心模型,以便于模拟非均质油藏岩层。通过设置支撑管体,以与岩心管的上端相抵,设置能够容纳在岩心管内的造岩管体,便于将该辅助装置放置在岩心管内,以方便添加砂粒。通过将支撑管体和造岩管体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不同长度的造岩管体并配合使用,以便于该辅助加砂装置从岩心管内取出。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法简单,便于辅助制作非均质岩心模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的主视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的俯视图;图2-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隔板平行设置时的俯视图;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隔板发散设置时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漏斗状管,101支撑管体,102造岩管体,2隔板,3岩心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漏斗状管1;漏斗状管1的内腔中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将漏斗状管1的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漏斗状管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管体101和多个长度不同的造岩管体102。支撑管体101呈由上至下外径逐渐减小的倒立圆台筒结构,支撑管体101的最大外径大于岩心管3的内径,最小外径小于岩心管3的内径。造岩管体102呈管状结构,用于容纳在岩心管3内。以下就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的工作原理给予描述:在制作岩心模型时,可选择具有不同长度造岩管体102的漏斗状管1与隔板2配合使用,以便于该辅助加砂装置从岩心管3内取出。首先可将与岩心管3长度相同的造岩管体102置于岩心管3内,则支撑管体101的外壁与岩心管3的上端相抵,以便于支撑该辅助加砂装置,还便于操作人员加砂。隔板2将漏斗状管1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彼此独立的子腔体,以便于在不同的子腔体内添加具有不同粒径的砂粒,进而制作非均质岩心模型。同时,操作人员还需要在岩心管3上标出隔板2的位置,以便于操作人员知晓后期制作的岩心模型的非均质区。待向漏斗状管1内添加一定高度(例如5cm)的砂粒后,将该辅助装置取出,拆卸掉上述第一个造岩管体102,然后将另一较短长度的造岩管体102与支撑管体101连接,该第二个造岩管体102置于岩心管3内并且下端与砂粒上端面相抵,同时,支撑管体101的外壁仍然与岩心管3的上端相抵,与该漏斗状管1相配合的隔板2将其内腔分割为多个彼此独立的子腔体,然后向漏斗状管1内加砂。更换长度更短的造岩管体102,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岩心管3内所添加的砂粒高度达到预定高度,然后取出辅助装置,采用压力装置对岩心管3内的砂粒加压,压好后将封堵头安装在岩心管3的下端,完成岩心模型的制作。需要说明的是,隔板2的两个侧壁为与漏斗状管1的内腔相配合的结构,即隔板2的侧壁包括相连的直板段及折板段,直板段与造岩管体102内壁配合连接,折板段与支撑管体101的内壁配合连接。在更换不同长度的造岩管体102时,隔板2相应的进行更换,以与漏斗状管1的长度相适配。基于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通过在漏斗状管1的内腔中竖直设置至少一个隔板2,以将其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以便于在不同子腔体内添加不同粒径的砂粒,进而便于后期制得非均质的岩心模型,以便于模拟非均质油藏岩层。通过设置支撑管体101,以与岩心管3的上端相抵,设置能够容纳在岩心管3内的造岩管体102,便于将该辅助装置放置在岩心管3内,以方便添加砂粒。通过将支撑管体101和造岩管体102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不同长度的造岩管体102并配合使用,以便于该辅助加砂装置从岩心管3内取出。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法简单,便于辅助制作非均质岩心模型。当隔板2的数目为一个时,隔板2将漏斗状管1的内腔分隔为两子腔体,通过向两个子腔体内添加不同粒径的砂粒制得的岩心模型,能够模拟具有两种非均质性的油藏岩层。当隔板2的数目为多个时,隔板2分隔漏斗状管1内腔的方式有多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漏斗状管(1);所述漏斗状管(1)的内腔中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将所述漏斗状管(1)的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所述漏斗状管(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管体(101)和多个长度不同的造岩管体(102);所述支撑管体(101)呈由上至下外径逐渐减小的倒立圆台筒结构,所述支撑管体(101)的最大外径大于岩心管(3)的内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岩心管(3)的内径;所述造岩管体(102)呈管状结构,用于容纳在所述岩心管(3)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制作岩心模型的辅助加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漏斗状管(1);所述漏斗状管(1)的内腔中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将所述漏斗状管(1)的内腔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腔体;所述漏斗状管(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管体(101)和多个长度不同的造岩管体(102);所述支撑管体(101)呈由上至下外径逐渐减小的倒立圆台筒结构,所述支撑管体(101)的最大外径大于岩心管(3)的内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岩心管(3)的内径;所述造岩管体(102)呈管状结构,用于容纳在所述岩心管(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板(2)的数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隔板(2)平行设置在所述漏斗状管(1)的内腔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板(2)的数目为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良言王洪涛任红梅张凌僡陈亚娟张宏时昌新刘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