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8527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包括:上层底座;下层底座,在下层底座的顶部设有导轮,在下层底座两侧设有定位装置,其包括定位机构和驱动机构;定位机构上设置有可上下伸缩的定位插销,驱动机构包括:脚踏板、带动杆以及带动块;脚踏板和带动块均为L形结构且分别位于带动杆的上下两侧,且转角处分别与下层底座的支撑架转动连接,踩动脚踏板,其旋转并通过带动杆带动带动块发生旋转,进而驱动定位机构上的定位插销上下运动其在下层底座的伸缩,进而实现上层底座的定位安装。本方案采用可伸缩的定位插销确保了上层底座的装配效果并且使用方便。

Multi process machining jig for rear axle housing of truck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ruck rear axle machining fixture, which comprises upper base; the lower base,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guide wheel, a positioning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layer on both sides of the base, which comprises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and a driving mechanism;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positioning bolt telescopic driving mechanism, including: pedal, drive rod and the drive block; the pedal and the drive piece is L shape structure and are respectively positioned on the drive rod on both sides, and the corner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er base support frame is rotatably connected, a pedal is stepped, and through the rotation driving rod drives the drive block to rotate, and drive the positioning pin positioning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up and down movement of the lower base expansion, and locate the upper base installation. The scheme uses a telescopic positioning pin to ensure the assembly effect of the upper base and is convenient to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卡车后桥壳的安装与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
技术介绍
后桥壳是汽车后桥的关键件,在加工的尺寸要求上比较的严格,也是汽车的常见零部件,需求量很大,在加工后桥壳时没有专用夹具,只有简易的夹具。加工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简易夹具,装夹方式繁琐,多次装夹对定位基准的不同导致加工尺寸经常的超差,加工质量不能满足产品的工艺要求。尤其在卡车后桥壳加工时,现有的工装夹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定位,使得其加工位置不准确,影响卡车后桥壳的安装及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以期解决现有的工装夹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定位,使得其加工位置不准确,影响卡车后桥壳的安装及使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包括:上层底座;下层底座,在下层底座的顶部设有导轮,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分别竖向的设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的支撑架;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分别设有定位孔;以及设在各支撑架上的定位插销、顶杆和转接板;各所述定位插销的顶端分别自由穿过所述定位孔,底端通过转接板与顶杆转动相连;所述顶杆包括设在下层底座一侧的第一顶杆以及设在下层底座另一侧的第二顶杆;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脚踏板、带动杆以及带动块;所述带动杆横向的设在脚踏板和带动杆间;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均为L形结构且分别位于带动杆的上下两侧,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的转角处分别与支撑架转动相连;所述带动杆的一端与脚踏板的顶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带动块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带动块的顶端与第二顶杆的底端转动相连;所述脚踏板包括顶部的连接杆和底部的控制臂;所述控制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一顶杆的底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同步运动。优选地,还包括设在下层底座两侧的回位机构,所述回位机构包括一组弹簧以及水平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中部与所述转接板的底端转动;所述弹簧竖向的设于导向杆的两侧,各弹簧的顶端分别与支撑架固定连接,各弹簧的底端分别与导向杆固定相连。优选地,所述带动杆包括第一导杆、转接套以及第二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的一端分别与脚踏板和转接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入转接套内并与转接套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夹紧部包括主夹紧部和副夹紧部,所述主夹紧部设于上层底座的中部,所述副夹紧部设于主夹紧部的两侧。优选地,所述主夹紧部包括:壳体、旋转把手以及卡爪;所述壳体包括对置的固定于上层底座两侧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旋转把手为向上的T型结构,包括底部的旋转手柄和垂设在旋转手柄中部的螺杆,所述卡爪包括驱动杆和控制杆,所述驱动杆关于控制杆向上层底座方向弯折;所述螺杆的底部与下壳体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顶端自由穿过上层底座和上壳体后与控制杆的端部相连。优选地,还包括调整臂,所述调整臂的一端与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卡爪的弯折处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卡爪为两两一组,同一组的卡爪分别位于旋转把手的两侧且转动平面相平行。优选地,所述副夹紧部包括向上设置的L型支座,所述L型支座固定于所述上层底座上,所述L型支座的顶端与一夹紧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夹紧板的另一端通过螺柱可拆卸的与L型支座的底端相连,在夹紧板的底部设有与卡车后桥壳顶部型面相适配的缓冲垫。优选地,在上层底座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定位卡车后桥壳两端钻孔的第一钻模架,所述第一钻模架包括转盘和操作手柄,所述转盘通过操作手柄转动安装于上层底座的两端,在转盘上设有多个用于放置钻头的第一钻孔。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的组合使用,实现了两侧定位插销的同时向上伸出以及向下回位,实现了上层底座与下层底座的定位安装,装配可靠且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下层底座的侧视图。图3为下层底座的俯视图。图4为主夹紧部的使用状态图。图5为上层底座的主视图。图6为副夹紧部的使用状态图。图7为上层底座的侧视图。本专利技术图中:1-上层底座2-下层底座3-导轮4-定位机构41-支撑架42-定位孔43-定位插销44-顶杆45-转接板46-第一顶杆47-第二顶杆5-驱动机构51-脚踏板511-连接杆512-控制臂52-带动杆521-第一导杆522-转接套523-第二导杆53-带动块6-回位机构61-导向杆62-弹簧7-主夹紧部711-上壳体712-下壳体72-旋转把手73-卡爪731-驱动杆732-控制杆74-调整臂8-副夹紧部81-L型支座82-夹紧板83-螺柱84-缓冲垫9-第一钻模架10-第二钻模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到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包括:上层底座1,其用于支撑固定卡车后桥壳,在上层底座上设有用于夹紧卡车后桥壳的夹紧部;下层底座2,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下层底座2为双层结构,在下层底座2的顶部设有导轮3,下层底座2主要用于对夹具体的上层底座进行支撑,把夹具体上层底座1放置夹具体下层底座的四个导3轮上,就可以轻松的对夹具体的上层底座位置进行调整,调整到位后用定位插销把夹具体的上层底座进行定位锁紧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还包括设在下层底座2两侧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4和驱动机构5,在定位机构4上设置有定位插销43,驱动机构5用于驱动定位机构4上的定位插销43上下伸缩。如图2所示,定位机构4在本方案中包括分别竖向的设在下层底座2两侧的支撑架41;各支撑架41的顶部分别设有定位孔42;以及设在各支撑架41上的定位插销43、顶杆44、转接板45;各定位插销43的顶端分别自由穿过定位孔42,其底端通过转接板45与顶杆44转动相连;顶杆包括设在下层底座1一侧的第一顶杆46以及设在下层底座1另一侧的第二顶杆47。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5包括脚踏板51、带动杆52以及带动块53;带动杆52横向的设在脚踏板51和带动杆52间;脚踏板51和带动块53均为L形结构且分别位于带动杆52的上下两侧,脚踏板51包括顶部的连接杆511和底部的控制臂512;带动杆52的一端与脚踏板51的顶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带动块53的底端转动连接;带动块53的顶端与第二顶杆47的底端转动相连,控制臂512的中部与第一顶杆46的底端转动连接。使用时,通过向上拉动踏板臂512,从而同时拉动第一顶杆46和带动杆52向上以及绕支撑架41向内转动,第一顶杆46进而拉动其上的定位插销向上运动;带动杆52通过拉动带动块使其绕支撑架转动,继而推动第二顶杆47向上运动,从而使其上的定位插销43向上运动;由此,通过驱动机构4和定位机构5的组合使用,实现了两侧定位插销的同时向上伸出以及向下回位,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杆46和第二顶杆47同步运动。装配时,把夹具体上层底座放置夹具体下层底座的四个导轮上,就可以轻松的对夹具体的上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底座;下层底座,在下层底座的顶部设有导轮,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分别竖向的设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的支撑架;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分别设有定位孔;以及设在各支撑架上的定位插销、顶杆和转接板;各所述定位插销的顶端分别自由穿过所述定位孔,底端通过转接板与顶杆转动相连;所述顶杆包括设在下层底座一侧的第一顶杆以及设在下层底座另一侧的第二顶杆;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脚踏板、带动杆以及带动块;所述带动杆横向的设在脚踏板和带动杆间;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均为L形结构且分别位于带动杆的上下两侧,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的转角处分别与支撑架转动相连;所述带动杆的一端与脚踏板的顶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带动块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带动块的顶端与第二顶杆的底端转动相连;所述脚踏板包括顶部的连接杆和底部的控制臂;所述控制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一顶杆的底端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底座;下层底座,在下层底座的顶部设有导轮,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分别竖向的设在所述下层底座两侧的支撑架;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分别设有定位孔;以及设在各支撑架上的定位插销、顶杆和转接板;各所述定位插销的顶端分别自由穿过所述定位孔,底端通过转接板与顶杆转动相连;所述顶杆包括设在下层底座一侧的第一顶杆以及设在下层底座另一侧的第二顶杆;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脚踏板、带动杆以及带动块;所述带动杆横向的设在脚踏板和带动杆间;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均为L形结构且分别位于带动杆的上下两侧,所述脚踏板和所述带动块的转角处分别与支撑架转动相连;所述带动杆的一端与脚踏板的顶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带动块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带动块的顶端与第二顶杆的底端转动相连;所述脚踏板包括顶部的连接杆和底部的控制臂;所述控制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一顶杆的底端转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同步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下层底座两侧的回位机构,所述回位机构包括一组弹簧以及水平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中部与所述转接板的底端转动;所述弹簧竖向的设于导向杆的两侧,各弹簧的顶端分别与支撑架固定连接,各弹簧的底端分别与导向杆固定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后桥壳多工序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杆包括第一导杆、转接套以及第二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的一端分别与脚踏板和转接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伟李新超周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