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8359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生命探测模块、雷达测距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声光警示模块以及引擎盖抬升机构,两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经数据采集模块后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同时与声光警示模块和引擎盖抬升机构相连;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与车头的发动机舱后端的两侧固定连接,引擎盖的后端通过两连接臂与两引擎盖抬升机构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预警车行驶方向两旁的障碍物后的行人,避免事故发生,在碰撞时能稳定、可靠、快速地弹升发动机盖,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重复使用。

A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assive and passive securit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safety, including life detection module, radar ranging module,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controller, sound light alarm module and engine cover lifting mechanism, two life detection module and radar ranging module by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at the same time, sound and light the warning module and the engine cover lift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the engine cover lifting mechanism and the front engine compartment at the rear end of the both sides of the fixed connection, the hood back through the two connecting arm and two hood lift lifting mechanism rotatably connected.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warn pedestrians behind the obstacl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 avoid accidents, and can effectively and reliably and quickly lift the engine cover when it collides.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cost is low, and it can be reu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汽车保有量的最大的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道路交通每年的死亡人数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的高位上,而行人死亡率是驾乘人员的9倍,其中28%为无过失死亡。当汽车通过公交车或两侧停放有车辆的的道路时,容易产生盲区,驾驶员很难预测公交车和停靠车辆前方突然出现的行人,容易导致车祸,发生人员伤亡。为此,人们开始研发行人保护系统,如CN201210049371.X公开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弹起机构”,其主要主要通过连杆机构和弹簧复位实现发动机盖的弹升;CN201220621058.4公开了“基于行人保护的车间协同预警装置”,其主要通过传感器信号接收人体信号,将信号传达给驾驶员及后方车辆,协同预警;CN201420509420.8公开了一种“一种具有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其主要应用夜视摄像头、车道偏离摄像头和毫米雷达,识别行人,提供报警和减速功能。但是,上述保护系统中的弹升机构基本基于弹簧的弹力,久了易失效,影响响应时间和抬升高度;而预警系统多数针对车前方行人,并没有针对车辆两旁障碍物后行人的预警系统,且单一应用被动安全或主动安全,没有系统采用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相结合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能够有效预警车行驶方向两旁的障碍物后的行人,避免事故发生,在碰撞时能稳定、可靠、快速地弹升发动机盖,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重复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生命探测模块、雷达测距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声光警示模块以及引擎盖抬升机构,所述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均为两个,两生命探测模块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雷达测距模块也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经数据采集模块后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同时与声光警示模块和引擎盖抬升机构相连;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为两个,分别与车头的发动机舱后端的两侧固定连接,引擎盖的后端通过两连接臂与两引擎盖抬升机构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包括支撑板、连杆、顶杆、定位块以及电机;所述支撑板呈L形,所述连杆、顶杆以及定位块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在支撑板的竖直段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弧形通孔,在该弧形通孔内设有一能沿该弧形通孔自由滑动的滑块;所述连杆竖直设于支撑板的竖直段的一侧,其下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该连杆的上端与引擎盖的连接臂铰接在一起;在弧形通孔的上方设有拉簧座Ⅰ,所述拉簧座Ⅰ位于弧形槽的中心方向一侧;在滑块与拉簧座Ⅰ之间设有拉簧Ⅰ;所述顶杆通过一旋转轴与支撑板的水平段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一端扩大成扇形;该顶杆的扇形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杆的另一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顶杆的扇形端设有拉簧座Ⅱ;在旋转轴的下方设有拉簧座Ⅲ,且该拉簧座Ⅲ位于旋转轴靠近支撑板竖直段的一侧,在拉簧座Ⅱ与拉簧座Ⅲ之间设有拉簧Ⅱ;所述定位块呈扇形,并位于支撑板的竖直段和水平段连接处,且该定位块位于弧形通孔和旋转轴的下方;所述电机安装于支撑板的另一侧,其电机轴穿过支撑板后与定位块的弧形侧相对的一端相连,该电机也与控制器相连,通过电机能够带动定位块转动;在定位块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两定位柱,两定位柱分别靠近定位块的两侧边沿,在连杆的下端和顶杆远离扇形端的一端分别设有一弧形槽;当滑块位于弧形通孔下端,同时顶杆位于水平位置,且顶杆远离扇形端的一端靠近支撑板的竖直段时,两定位柱能够同时进入两弧形槽内;当定位块带动两定位柱脱离弧形槽时,连杆能在拉簧Ⅰ的作用下上移,顶杆能在拉簧Ⅱ作用下转动,且当顶杆位于竖直状态时,其扇形端与拉簧座Ⅲ紧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上的两定位柱位于同一圆周上。进一步地,所述顶杆的扇形端与旋转轴之间部分的重量大于另一端与旋转轴之间部分的重量。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辅助刹车模块,该辅助刹车模块也与控制器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利用生命探测模块探测行车方向前方两侧的障碍物后是否有行人,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行人探测,针对性更强;同时配合雷达测距模块探测车辆与前方及两侧行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对驾驶员进行警示,并进行辅助刹车,以进行主动防护。2、引擎盖抬升机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当预判到碰撞发生时,通过引擎盖抬升机构迅速将引擎盖抬起,从而提升碰撞后的能量吸收,进而有效保护行人;并且成本低,可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为引擎盖抬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去掉定位块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后视图。图5为引擎盖抬升机构的装配使用图。图中:1—支撑板,2—连杆,3—顶杆,4—定位块,5—电机,6—弧形通孔,7—滑块,8—拉簧座Ⅰ,9—拉簧Ⅰ,10—电机轴,11—拉簧座Ⅱ,12—拉簧座Ⅲ,13—拉簧Ⅱ,14—弧形槽,15—连接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生命探测模块、雷达测距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声光警示模块以及引擎盖抬升机构,所述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均为两个,两生命探测模块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雷达测距模块也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经数据采集模块后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同时与声光警示模块和引擎盖抬升机构相连;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为两个,分别与车头的发动机舱后端的两侧固定连接,引擎盖的后端通过两连接臂15与两引擎盖抬升机构转动连接。其中,雷达测距模块,用于探测车头与行人或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信号;生命探测模块,探测障碍物后的行人,具体实施时可采用生命探测仪,其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且反应速度快。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前两个模块的信号并进行数模处理,以便于控制器使用;所述控制器,用于对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并传输指令给各执行模块。声光警示模块,通过音频提示和灯光警示驾驶员。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用于在预判碰撞时刻(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器根据车速及雷达测距模块探测到的距离进行计算,以进行碰撞预判),提前动作,抬升发动机盖,增加吸能空间。具体实施时,还包括一辅助刹车模块,该辅助刹车模块也与控制器相连。该辅助刹车模块,用于在驾驶员未采取相应措施,且达到一定危险距离时,辅助刹车。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包括支撑板1、连杆2、顶杆3、定位块4以及电机5;其中,所述支撑板1呈L形,所述连杆2、顶杆3以及定位块4位于支撑板1的同一侧。在支撑板1的竖直段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弧形通孔6,在该弧形通孔6内设有一能沿该弧形通孔6自由滑动的滑块7;所述连杆2竖直设于支撑板1的竖直段的一侧,其下端与所述滑块7固定连接,该连杆2的上端与引擎盖的连接臂15铰接在一起;在弧形通孔6的上方设有拉簧座Ⅰ8,所述拉簧座Ⅰ8位于弧形槽14的中心方向一侧;在滑块7与拉簧座Ⅰ8之间设有拉簧Ⅰ9。所述顶杆3通过一旋转轴10与支撑板1的水平段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一端扩大成扇形;该顶杆3的扇形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生命探测模块、雷达测距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声光警示模块以及引擎盖抬升机构,所述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均为两个,两生命探测模块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雷达测距模块也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经数据采集模块后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同时与声光警示模块和引擎盖抬升机构相连;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为两个,分别与车头的发动机舱后端的两侧固定连接,引擎盖的后端通过两连接臂与两引擎盖抬升机构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包括支撑板、连杆、顶杆、定位块以及电机;所述支撑板呈L形,所述连杆、顶杆以及定位块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在支撑板的竖直段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弧形通孔,在该弧形通孔内设有一能沿该弧形通孔自由滑动的滑块;所述连杆竖直设于支撑板的竖直段的一侧,其下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该连杆的上端与引擎盖的连接臂铰接在一起;在弧形通孔的上方设有拉簧座Ⅰ,所述拉簧座Ⅰ位于弧形槽的中心方向一侧;在滑块与拉簧座Ⅰ之间设有拉簧Ⅰ;所述顶杆通过一旋转轴与支撑板的水平段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一端扩大成扇形;该顶杆的扇形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杆的另一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顶杆的扇形端设有拉簧座Ⅱ;在旋转轴的下方设有拉簧座Ⅲ,且该拉簧座Ⅲ位于旋转轴靠近支撑板竖直段的一侧,在拉簧座Ⅱ与拉簧座Ⅲ之间设有拉簧Ⅱ;所述定位块呈扇形,并位于支撑板的竖直段和水平段连接处,且该定位块位于弧形通孔和旋转轴的下方;所述电机安装于支撑板的另一侧,其电机轴穿过支撑板后与定位块的弧形侧相对的一端相连,该电机也与控制器相连,通过电机能够带动定位块转动;在定位块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两定位柱,两定位柱分别靠近定位块的两侧边沿,在连杆的下端和顶杆远离扇形端的一端分别设有一弧形槽;当滑块位于弧形通孔下端,同时顶杆位于水平位置,且顶杆远离扇形端的一端靠近支撑板的竖直段时,两定位柱能够同时进入两弧形槽内;当定位块带动两定位柱脱离弧形槽时,连杆能在拉簧Ⅰ的作用下上移,顶杆能在拉簧Ⅱ作用下转动,且当顶杆位于竖直状态时,其扇形端与拉簧座Ⅲ紧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生命探测模块、雷达测距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声光警示模块以及引擎盖抬升机构,所述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均为两个,两生命探测模块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雷达测距模块也安装于车头靠近两侧处,两生命探测模块和雷达测距模块经数据采集模块后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同时与声光警示模块和引擎盖抬升机构相连;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为两个,分别与车头的发动机舱后端的两侧固定连接,引擎盖的后端通过两连接臂与两引擎盖抬升机构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抬升机构包括支撑板、连杆、顶杆、定位块以及电机;所述支撑板呈L形,所述连杆、顶杆以及定位块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在支撑板的竖直段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弧形通孔,在该弧形通孔内设有一能沿该弧形通孔自由滑动的滑块;所述连杆竖直设于支撑板的竖直段的一侧,其下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该连杆的上端与引擎盖的连接臂铰接在一起;在弧形通孔的上方设有拉簧座Ⅰ,所述拉簧座Ⅰ位于弧形槽的中心方向一侧;在滑块与拉簧座Ⅰ之间设有拉簧Ⅰ;所述顶杆通过一旋转轴与支撑板的水平段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一端扩大成扇形;该顶杆的扇形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杆的另一端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顶杆的扇形端设有拉簧座Ⅱ;在旋转轴的下方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燕蒋成约任立海刘博勋王珂刘战胜陈坤曾煊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