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馈能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8332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时汽车座椅舒适度低,产生的热量会影响周边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座椅馈能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其中,座椅馈能装置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线圈支撑轴以及连接有蓄电池的绕组线圈。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均为环形截面的柱状结构。第一磁体间隔套设于第二磁体外,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线圈支撑轴绕卷绕组线圈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为空心结构,且第一端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二磁体的外周面,并能够沿第二磁体的周向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乘坐舒适度高,且能够将座椅振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A seat feeder, car seat,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 parts, car aims to solv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bumps when the automobile seat comfort is low, the heat generated will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of the problem, provides a seat, car seat and feeding device of car. Among them, the seat feed energy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magnet, a second magnet, a coil support axis, and a winding coil connected with a battery. The first and second magnets are columnar structures of the ring cross section. The first magnet spacer is set on the second magnetic field and forms a circular radial magnetic field between the two. The coil support axis is around the first end of the coil winding and the second end opposite to the first end. The first end is a hollow structure, and the first end can be slidably fitted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second magnets and can move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second magnets.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energy of riding comfort is high and the energy of the seat vibration can be converted into electric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馈能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座椅馈能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带来严重的问题,节能减排成为当前汽车领域发展的主题,相应的节能措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中,现有技术中,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时,车辆上所用座椅无法对振动进行抑制,而来自路面的振动能量均通过热量进行耗散,一方面乘客的舒适度低,另一方面产生的热量会影响周边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座椅馈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时汽车座椅舒适度低,产生的热量会影响周边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座椅馈能装置的汽车座椅。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汽车座椅的汽车。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座椅馈能装置,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线圈支撑轴以及连接有蓄电池的绕组线圈。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均为环形截面的柱状结构。第一磁体间隔套设于第二磁体外,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线圈支撑轴绕卷绕组线圈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为空心结构,且第一端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二磁体的外周面,并能够沿第二磁体的周向往复运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隔磁套筒,隔磁套筒套设于第一磁体外侧,且线圈支撑轴的上端伸出隔磁套筒之外。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底座。隔磁套筒靠近第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于底座。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永磁体支撑轴,永磁体支撑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座,另一端插于第二磁体内,并固定连接第二磁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磁体、第二磁体均和底座相互间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和底座之间支撑连接有支撑弹簧。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的外周面设有环形的凹槽,绕组线圈沿周向绕卷于凹槽内。一种汽车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和前述的座椅馈能装置,座椅馈能装置的第二端连接于座椅本体下端的支撑脚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座椅本体下端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连接有座椅馈能装置。一种汽车,其包括车架和前述汽车座椅。汽车座椅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与车架相对固定连接。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座椅馈能装置能够吸收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时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具有座椅舒适度高,产生的热量少,周边结构的使用寿命长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由于具备上述的座椅馈能装置,同样具备座椅舒适度高,产生的热量少,周边结构的使用寿命长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由于具备上述的汽车座椅,同样具备座椅舒适度高,产生的热量少,周边结构的使用寿命长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座椅馈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第一磁体;20-第二磁体;30-线圈支撑轴;40-绕组线圈;50-隔磁套筒;60-底座;70-永磁体支撑轴;80-支撑弹簧;C1-凹槽;D1-第一端;D2-第二端;001-汽车;010-汽车座椅;100-座椅馈能装置;200-座椅本体;300-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座椅馈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II-II线的剖视图。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的座椅馈能装置100包括第一磁体10、第二磁体20、线圈支撑轴30以及连接有蓄电池的绕组线圈40。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20均为环形截面的柱状结构。第一磁体10间隔套设于第二磁体20外,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线圈支撑轴30绕卷绕组线圈40的第一端D1和与第一端D1相对的第二端D2。第一端D1为空心结构,且第一端D1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二磁体20的外周面,并能够沿第二磁体20的周向往复运动。可选地,第一端D1的外周面设有环形的凹槽C1,绕组线圈40沿周向绕卷于凹槽C1内。可选地,第一磁体10设置为N极永磁体,第二磁体20为S极永磁体,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20采用径向充磁的方式充磁,从而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20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使用过程中,线圈支撑轴30以及绕组线圈4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20的轴向往复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并通过绕组线圈40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将外力作用转换为电能进行存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座椅馈能装置100还包括隔磁套筒50,隔磁套筒50套设于第一磁体10外侧,且线圈支撑轴30的上端伸出隔磁套筒50之外。优选地,隔磁套筒50靠近第二端D2的端部沿径向向内延伸至配合第二端D2,以确保线圈支撑轴30的第二端D2轴向运动的稳定性。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座椅馈能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线圈支撑轴以及连接有蓄电池的绕组线圈;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环形截面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一磁体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磁体外,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所述线圈支撑轴绕卷所述绕组线圈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空心结构,且所述第一端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磁体的外周面,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磁体的周向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线圈支撑轴以及连接有蓄电池的绕组线圈;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环形截面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一磁体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磁体外,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径向磁场;所述线圈支撑轴绕卷所述绕组线圈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空心结构,且所述第一端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磁体的外周面,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磁体的周向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隔磁套筒,所述隔磁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磁体外侧,且所述线圈支撑轴的上端伸出所述隔磁套筒之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隔磁套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馈能装置还包括永磁体支撑轴,所述永磁体支撑轴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炳琴黄志源王炳莉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