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7405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包括柜体,于所述柜体内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散热风道,于所述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于所述出风口、于所述柜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混风腔,于所述混风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扇、于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散热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通过设置散热风道,进而可保证空气经由散热风道排出,提高空气流动的均匀性,并可通过增加散热风道的数量以减少流动死角的问题,提高散热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
本技术涉及控制柜
,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机器人控制柜内大多设置有变压器、电路板等电器元件,该电路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在柜体内设置散热组件以将热量及时的传递出去。现有结构中的散热结构大多为在柜体上设置散热孔,并通过设置在散热孔处的排热风扇将热量散发出去,采用该结构散热方法由于柜体内的空气流动性不均匀,且易存在流动死角,散热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以提高散热效率,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包括柜体,于所述柜体内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散热风道,于所述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于所述出风口、于所述柜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混风腔,于所述混风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扇、于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散热口。进一步的,沿所述散热风道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进风小孔。进一步的,于所述散热口处设置有风口调节组件。进一步的,所述风口调节组件包括经由枢接轴而设于所述柜体上的百叶,以及与各所述枢接轴传动连接的驱动杆,在外力的驱使下,所述驱动杆因具有相对于所述柜体的滑动而驱使所述枢接轴转动。进一步的,于所述柜体的下方设置有多个高度可调节的支撑脚。进一步的,于所述柜体内设置有线路安装架。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出风口、在所述散热风扇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风口,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电动风阀。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道由横截面呈C型的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错位扣合焊接而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通过设置散热风道,进而可保证空气经由散热风道排出,提高空气流动的均匀性,并可通过增加散热风道的数量以减少流动死角的问题,提高散热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设置进风小孔可提高散热效率。(3)通过设置风口调节组件可便于在不需要散热时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关闭,减少杂质进入到柜体内。(4)采用百叶和驱动杆,结构简单可靠,便于设计制造。(5)设置支撑脚可便于空气经由进风口进入到柜体内,而高度可调节设置可增加实用性。(6)设置线路安装架可便于各类线路的布置,便于管理。(7)通过设置第二进风口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切换进风口,增加实用性。(8)将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错位扣合可提高结构强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风口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柜体,101-围板,102-门板,103-散热口,2-散热风道,201-进风口,202-出风口,3-混风腔,4-散热风扇,5-玻璃板,6-第一风道板,7-第二风道板,8-进风小孔,9-第二进风口,10-百叶,11-枢接轴,12-驱动杆,13-齿轮,14-支撑脚。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柜体1,在柜体1内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散热风道2,于所述柜体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对应于所述出风口201、于所述柜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散热风道2连通的混风腔3,于所述混风腔3内设置有散热风扇4,并对应于散热风扇4、在柜体1上设置有散热口103。本实施例中柜体1整体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其包括相互扣合而成的围板101,以及枢接于一侧围板101上的门板102,上述的散热风道2则形成于该围板101上。为了便于观测柜体1内各电子元件的工作状况,本实施例中在门板上的中部设置有玻璃板5。为了保证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各围板101上均形成有散热风道2,各散热风道2由柜体1底部延伸柜体1的顶部,延伸方式可以直线形式延伸,以可呈蛇形延伸。本实施例中散热风道2由横截面呈C型的第一风道板6和第二风道板7错位扣合焊接而成,通过将第一风道板6和第二风道板7错位设置可提高散热风道2的结构强度。当然,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6和第二风道板7横截面除了可为C型外,还可为其它形状,如其还可为U型。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风道板6和第二风道板7与柜体1内的热空气接触可形成热交换,而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沿散热风道2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进风小孔8,本实施例中进风小孔8的横截面可为圆形、方形等规则形状。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6和第二风道板7也可不必错位设置,而对位设置也可。为了增加实用性,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出风口202、在散热风扇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风口9,并在第二进风口9处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电动风阀,以便于可自动化的控制第二进风口9的开闭。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打开或关闭电动风阀。此外,本实施例中也可在散热风道的出风口202处同样设置电动风阀,以可根据需要相应的关闭散热风道2。为了减少不需要散热时杂质灰尘进入到柜体1内,本实施例中在散热口103处设置有风口调节组件,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风口调节组件包括经由枢接轴11而设于所述柜体1上的百叶10,以及与各所述枢接轴传动连接的驱动杆12,在外力的驱使下,所述驱动杆12因具有相对于所述柜体1的滑动而驱使所述枢接轴11转动。为了便于驱动杆12与枢接轴11传动配合,本实施例中在枢接轴11上设置有齿轮13,而沿驱动杆12长度方向形成有与所述齿轮13传动配合的齿条。为了便于空气经由进风口进入到柜体1内,本实施例中在柜体1的下方设置有多个高度可调节的支撑脚14。本实施例中支撑脚14高度可调结构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如可将支撑脚14设置成活塞杆结构,并与带有液压源的活塞腔滑动连接,或者可将支撑脚分段设置,以可通过增加各段的数量来实现高度可调。此外,为了便于柜体1内线路的布置,本实施例中在柜体1内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线路安装架,该线路安装架可为环形的弹性板,并在弹性板上形成有可使弹性板开合的豁口,在使用时可用手指将弹性板撑开,以使得可使得线路卡入后松开手指即可。本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在使用时,在散热风扇4的驱动下,柜体1内的热风经由散热风道2由散热口103排出,或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打开第二进气口9以使得柜体1内的热风直接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柜体内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散热风道,于所述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于所述出风口、于所述柜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混风腔,于所述混风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扇、于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散热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柜体内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散热风道,于所述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于所述出风口、于所述柜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混风腔,于所述混风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扇、于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散热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散热风道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进风小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散热口处设置有风口调节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自动控制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调节组件包括经由枢接轴而设于所述柜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超王兵芳师燕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