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芯的框架及具有该框架的蓄电装置,该框架包含一主板、二侧板及一端板,各该侧板分别与该主板的两侧相接,该端板与该主板的底缘相接,且各该侧板及该端板分别向前缘方向延伸,该框架可将电池芯充/放电产生的热快速传导至框架的两侧,并有效防止侧向的撞击;各该侧板分别于前缘凸伸数个耳片,各该侧板分别于后缘凹陷数个插槽,各该耳片分别与各该插槽形成前后对应,各该耳片分别弯延一抵掣部,该抵掣部前缘与该耳片衔接,该抵掣部后缘向该主板前缘空间的方向斜向延伸。该蓄电装置,包含一框架模块、数个电池芯、一前盖、一后盖、一下盖及一上盖,其中,该框架模块主要由数个前述框架并列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芯的框架与蓄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锂铁电池等二次电池,进一步而言,尤指一种二次锂电池结构,该二次锂电池结构具有电池芯的框架及具有该框架的蓄电装置,该框架用于设置锂电池的电池芯。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锂铁电池等可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包含一蓄电装置及一电池管理单元,蓄电装置主要由数个电池芯串联及/或并联组成,用于蓄积电力,蓄电装置与电池管理单元耦接,电池管理单元主要由电子电路构成,用于控制蓄电装置的充电及放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芯的框架,所述的框架用于设置锂电池的电池芯。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所述的蓄电装置具有前述框架。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芯的框架,用于设置电池芯,该框架包含一主板、二侧板及一端板,其中,各该侧板分别与该主板的两侧相接,该端板与该主板的底缘相接,且各该侧板及该端板分别向前缘方向延伸,据使一电池芯设置于该主板的前缘;各该侧板分别于前缘凸伸数个耳片,各该侧板分别于后缘凹陷数个插槽,各该耳片分别与各该插槽形成前后对应,各该耳片分别弯延一抵掣部,该抵掣部前缘与该耳片衔接,该抵掣部后缘向该主板前缘空间的方向斜向延伸。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包含一框架模块、数个电池芯、一前盖、一后盖、一下盖及一上盖,其中,该框架模块主要由数个如前所述的框架并列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用于设置各该电池芯,各该框架前后依序并列,位于后缘的框架的耳片插入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的插槽,且位于后缘的框架的抵掣部斜向抵掣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的主板的前缘表面,据使各该框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该框架模块;各该电池芯分别于上缘设二极耳,各该极耳彼此异极,各该电池芯分别设于各该框架的主板的前缘,且各该框架的二侧板及端板分别于各该电池芯的两侧及一端形成止挡;该前盖设于该框架模块前缘,该后盖设于该框架模块后缘,该下盖设于该前盖、该框架模块及该后盖底缘,该上盖设于该前盖、该框架模块及该后盖顶缘;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前盖于两侧分别凹陷数个凹口,该前盖于各该凹口的内缘分别形成一凸出部,该框架模块位于前缘与该前盖相邻的框架的各该耳片分别插入各该凹口,且该框架的各该抵掣部斜向抵掣各该凸出部的前缘,据使该前盖与该框架模块相接。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前盖及该后盖分别贯穿数个散热孔。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下盖主要由一底板于周缘立设一束环构成,该束环环套该前盖、该框架组及该后盖的底部。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底板与该前盖及该后盖凭借数根螺栓锁接。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上盖主要包含一顶板及一套环,该套环环套该前盖、该框架组及该后盖的顶部,该顶板贯穿数个狭槽,各该电池芯的极耳分别通过各该狭槽凸伸于该顶板的顶缘;该上盖于该顶板顶缘设数个第一导电片、数个第二导电片、二第三导电片及二电极头,其中,各该第一导电片、各该第二导电片、各该第三导电片及各该电极头分别由导电金属制成,各该第一导电片及各该第三导电片分别与该顶板相接,各该极耳分别贴靠于各该第一导电片及各该第三导电片顶缘,各该第二导电片分别设于各该第一导电片顶缘,并相对上下夹持贴靠于各该第一导电片的极耳,各该电极头分别设于各该第三导电片顶缘,并相对上下夹持贴靠于各该第三导电片的极耳,据使各该电池芯耦接。如前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该顶板与该前盖及该后盖凭借数根螺栓锁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1.该框架可将电池芯充/放电产生的热快速传导至框架的两侧,并有效防止侧向的撞击;2.该蓄电装置中,各该电池芯充/放电时,由于各该导电片及各该电极头相对夹持各该极耳,而可承受大电流通过,且当电池芯损坏时,易于拆解该蓄电装置更换损坏的电池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框架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框架实施例的前视图。图3是图2的3-3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部份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蓄电装置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蓄电装置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是数个框架结合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图7的部份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框架1;主板11;侧板12;端板13;耳片14;插槽15;抵掣部16;框架模块2;电池芯3;极耳32;前盖4;散热孔42;凹口44;凸出部46;后盖5;散热孔52;下盖6;底板62;束环64;上盖7;顶板71;狭槽712;套环72;第一导电片74;第二导电片75;第三导电片76;电极头77。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电池芯的框架的实施例,该框架1系选用铝金属成型而得,该框架1包含一主板11、二侧板12及一端板13,其中,各该侧板12分别与该主板11的两侧相接,该端板13与该主板11的底缘相接,且各该侧板12及该端板13分别向前缘方向延伸,各该侧板12分别于前缘凸伸数个耳片14,各该侧板12分别于后缘凹陷数个插槽15,各该耳片14分别与各该插槽15形成前后对应,据使一电池芯图中未示得以设置于该主板11的前缘,且各该侧板12及该端板13分别于该电池芯的两侧及一端形成止挡。请配合图3及图4所示,各该耳片14分别弯延一抵掣部16,该抵掣部16前缘与该耳片14衔接,该抵掣部16后缘向该主板11前缘空间的方向斜向延伸。数个该框架1可并列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一框架模块,用于设置数个锂电池的电池芯,由于锂离子电池、锂铁电池等二次电池往往需要针对不同蓄电量的需求,选择不同数量的电池芯构成蓄电装置,本技术可配合不同数量的电池芯,选择不同数量的该框架1结合构成该框架模块。由于该框架1系铝金属制成,可将电池芯充/放电产生的热快速传导至该框架1的两侧,且该框架1凭借各该侧板12形成保护,可有效防止侧向撞击造成电池芯损坏。如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蓄电装置的实施例,包含一前述的框架模块2、数个前述的电池芯3、一前盖4、一后盖5、一下盖6及一上盖7,其中,该框架模块2主要由数个前述的框架1并列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用于设置各该电池芯3,该框架1的具体构成恕不重复说明。如图7及图8所示,各该框架1前后依序并列,位于后缘的框架1的耳片14插入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1的插槽15,且位于后缘的框架1的抵掣部16斜向抵掣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1的主板11的前缘表面,据使各该框架1依序前后结合。复如图6所示,各该电池芯3分别于上缘设二极耳32,各该极耳32彼此异极,据此电流通过各该极耳32进/出各该电池芯3,各该电池芯3分别设于各该框架1的主板11的前缘,且各该框架1的二侧板12及端板13分别于各该电池芯3的两侧及一端形成止挡。各该电池芯3充电或放电时容易发热,使得各该电池芯3分别形成膨胀现象,各该电池芯3产生膨胀现象时,各该电池芯3的变形量并不完全一致,相邻的二电池芯3之间凭借各该框架1的主板11形成隔离作用,相邻的二电池芯3不会彼此接触摩擦。复如图5及图6所示,该前盖4设于该框架模块2前缘,该后盖5设于该框架模块2后缘,该下盖6设于该前盖4、该框架模块2及该后盖5底缘,该上盖7设于该前盖4、该框架模块2及该后盖5顶缘,该前盖4及该后盖5分别贯穿数个散热孔4252。该前盖4于两侧分别凹陷数个凹口44,该前盖4于各该凹口44的内缘分别形成一凸出部46,该框架模块2位于前缘与该前盖4相邻的框架1的各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芯的框架,用于设置电池芯,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包含一主板、二侧板及一端板,其中,各该侧板分别与该主板的两侧相接,该端板与该主板的底缘相接,且各该侧板及该端板分别向前缘方向延伸,据使一电池芯设置于该主板的前缘;各该侧板分别在前缘凸伸数个耳片,各该侧板分别在后缘凹陷数个插槽,各该耳片分别与各该插槽形成前后对应,各该耳片分别弯延一抵掣部,该抵掣部前缘与该耳片衔接,该抵掣部后缘向该主板前缘空间的方向斜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芯的框架,用于设置电池芯,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包含一主板、二侧板及一端板,其中,各该侧板分别与该主板的两侧相接,该端板与该主板的底缘相接,且各该侧板及该端板分别向前缘方向延伸,据使一电池芯设置于该主板的前缘;各该侧板分别在前缘凸伸数个耳片,各该侧板分别在后缘凹陷数个插槽,各该耳片分别与各该插槽形成前后对应,各该耳片分别弯延一抵掣部,该抵掣部前缘与该耳片衔接,该抵掣部后缘向该主板前缘空间的方向斜向延伸。2.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架模块、数个电池芯、一前盖、一后盖、一下盖及一上盖,其中,该框架模块主要由数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的框架并列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用于设置各该电池芯,各该框架前后依序并列,位于后缘的框架的耳片插入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的插槽,且位于后缘的框架的抵掣部斜向抵掣该位于前缘的另一框架的主板的前缘表面,据使各该框架依序前后结合构成该框架模块;各该电池芯分别于上缘设二极耳,各该极耳彼此异极,各该电池芯分别设于各该框架的主板的前缘,且各该框架的二侧板及端板分别于各该电池芯的两侧及一端形成止挡;该前盖设于该框架模块前缘,该后盖设于该框架模块后缘,该下盖设于该前盖、该框架模块及该后盖底缘,该上盖设于该前盖、该框架模块及该后盖顶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盖在两侧分别凹陷数个凹口,该前盖在各该凹口的内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莆堦,
申请(专利权)人:低碳动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