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渤海大学专利>正文

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650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所述能量发射装置由高频电源、发射线圈、初级补偿电容串联而成;所述能量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和滤波稳压电路;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分别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分别与滤波稳压电路的输入端A、输入端B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量传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用于人体诊疗的体内微机电系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如心脏起搏器、神经记录系统、人工耳蜗等。由于采用化学电池为体内微机电系统供电的方式存在供电时间短,且有较大安全隐患等缺点,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松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目前,单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已应用于某些体内器官移植装置的供电系统,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视网膜和胶囊内窥镜等。当前,无线供能技术在体内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输出电能功率、效率问题。由于无线供能系统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较小,在输入电能功率一定时,输出电能功率、效率较小,不能完全满足体内诊疗微机电系统对电源的要求。2、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供能稳定性的问题。由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接收线圈的姿态与位置跟随体内微机电系统不断变化,同时单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这就造成其传输效率时高时低,甚至完全不能输出能量,稳定性很差。3、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微型化。由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效率较低,为了获得较大功率的电能输出,通常做法是增大接收线圈的尺寸,这就给系统的微型化带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所述能量发射装置由高频电源、发射线圈、初级补偿电容串联而成;所述能量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和滤波稳压电路;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分别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波稳压电路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A和电感L1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B和电感L2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分别与滤波稳压电路的输入端A、输入端B连接。优选地,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为分体式。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为两个正交绕组。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第二接收线圈绕组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第二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之间还分别串联有第一次级补偿电容和第二次级补偿电容。优选地,所述发射线圈采用利兹线绕制,线圈1的骨架为空心圆柱体,所述骨架的内径240mm,厚度3mm,线槽高度72mm。优选地,所述电容C3和电容C4均为钽电容。优选地,所述电容C3和电容C4均为10uF。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化学电池能量有限,存在安全隐患的缺点,输出功率较高且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利于实现连续平稳供能。2、本专利技术的滤波稳压电路仅由6个电容和两个电感组成,其电路结构简单,能对接口卡进行滤波稳压,集成体积小,可有效的减少接口卡的体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结构与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发射线圈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接收线圈所含三个正交绕组结构示意图。图中:1、旋转底座,2、支撑臂,3、伸缩臂,4、抓具连杆,5、气缸,6、隔热罩,7、循环水管,8、接触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20和能量接收装置19,所述能量发射装置20由高频电源7、发射线圈1、初级补偿电容8串联而成;所述能量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和滤波稳压电路17;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分别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波稳压电路17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A和电感L1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B和电感L2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出端与分别与滤波稳压电路17的输入端A、输入端B连接。优选地,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为分体式。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为两个正交绕组。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入端之间还分别串联有第一次级补偿电容10和第二次级补偿电容11。优选地,所述发射线圈1采用利兹线绕制,线圈1的骨架2为空心圆柱体,所述骨架2的内径240mm,厚度3mm,线槽高度72mm。优选地,所述电容C3和电容C4均为钽电容。优选地,所述电容C3和电容C4均为10uF。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高频电源将工频交流电转换为频率为366kHz的高频正弦波电压,发射线圈将能量以交变磁场的形式发射。通过电磁感应,第一接收线圈绕组和第二接收线圈绕组产生三个感生电压,分别流经第一全桥整流电和第二全桥整流电路,再经滤波稳压电路处理后为体内微机电系统负载供电。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技术保护点】
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20)和能量接收装置(19),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发射装置(20)由高频电源(7)、发射线圈(1)、初级补偿电容(8)串联而成;所述能量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和滤波稳压电路(17);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分别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波稳压电路(17)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A和电感L1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B和电感L2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出端与分别与滤波稳压电路(17)的输入端A、输入端B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能够自动控制的多负载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20)和能量接收装置(19),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发射装置(20)由高频电源(7)、发射线圈(1)、初级补偿电容(8)串联而成;所述能量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和滤波稳压电路(17);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绕组(4)、第二接收线圈绕组(5)分别与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波稳压电路(17)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1和电容C3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A和电感L1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且一公共端接地,另一公共端同时连接在输入端B和电感L2的一端上;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在VDD上的同时且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全桥整流电路(13)、第二全桥整流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放张志强田莹刘严
申请(专利权)人:渤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