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减震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58726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9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囊减震座椅,包括进气阀、气囊减震机构、空气开关、空气执行开关、阻尼器、排气阀,所述气囊减震机构包括上框架、气囊和下框架,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所述进气阀与一空气执行开关连接,一所述空气执行开关再与所述气囊减震机构的气囊连接,所述排气阀与另一空气执行开关连接,另一所述空气执行开关再与所述气囊减震机构的气囊连接,阻尼器设置于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所述阻尼器用于防止所述气囊减震机构瞬间上升或瞬间下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适用于轻卡车型,减震效果好。

Air bag cushioning sea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amping seat airbag comprises an air inlet valve, air damping mechanism, air switch, air switch, executive damper, exhaust valve, the air damp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rame, air bag and the bottom frame and the air bag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frame and the lower frame, and the air inlet an air valve and a switch execution connection, the air switches again and the airbag airbag damping mechanism connected to the exhaust valve and other air switches connected to another of the air switches again and the airbag airbag damp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the damp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frame and the under the framework, the damper is used to prevent the air damping mechanism of instantaneous rise or decline moment.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the light truck and has good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减震座椅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可适用于轻卡车型的气囊减震座椅。
技术介绍
多年来,汽车行业一直致力于提高汽车驾驶室座椅舒适性的研究,但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空气减震座椅很多结构过于臃肿,整体座椅过重,晃动量大,强度不高,当遇到突发事故时会对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气囊减震座椅。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个方面,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囊减震座椅,包括进气阀、气囊减震机构、空气开关、空气执行开关、阻尼器、排气阀,所述气囊减震机构包括上框架、气囊、伸缩架、下框架,所述气囊和伸缩架设置于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所述进气阀与空气执行开关的充气通道连接,所述排气阀与所述空气执行开关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与所述空气开关连接,所述空气开关安装在所述伸缩架上;所述气囊在充气后达到的最高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触碰空气执行开关的排气按钮,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的排气通道打开;所述气囊在排气后达到的最低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触碰空气执行开关的充气按钮,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的充气通道打开;所述阻尼器设置于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所述阻尼器用于防止所述气囊减震机构瞬间上升或瞬间下降。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座椅的靠背和坐垫的连接处设置用于调节靠背角度的调角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座椅底部两侧设置滑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座椅上还设置安全带扣。本技术还可以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还设置剪式机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上框架上设置上限位块。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下框架上设置下限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技术的一种气囊减震座椅,通过旋转进气阀使气囊减震机构开启或关闭;气囊减震机构在最低点时空气执行开关使气囊充气;气囊机构充气后达到气囊减震机构最高点时空气执行开关使气囊放气,以上反复运动实现机构减震;根据不同体重的人群旋转排气阀开关调整气囊机构的受力大小保持舒适性;右旋开关机构受力增大,左旋开关机构受力减小;本技术可适用于轻卡车型等,减震效果好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原理框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减震座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进气阀,2-气囊减震机构,3-空气开关,4-空气执行开关,5-阻尼器,6-排气阀,7-靠背,8-坐垫,9-调角器,10-滑轨,11-全带扣,12-上框架,13-气囊,14-下框架,15-剪式机构,16-上限位块,17-下限位块,18-上触碰点,19-排气按钮,20-充气按钮,21-下触碰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图8所示,一种气囊减震座椅,包括进气阀1、气囊减震机构2、空气开关3、空气执行开关4、阻尼器5、排气阀6,所述气囊减震机构2包括上框架12、气囊13、伸缩架、下框架14,所述气囊13和伸缩架设置于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所述进气阀1与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通道连接,所述排气阀6与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气囊13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空气开关3连接,所述空气开关3安装在所述伸缩架上;所述气囊13在充气后达到的最高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按钮19,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打开;所述气囊13在排气后达到的最低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按钮20,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通道打开;所述阻尼器5设置于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所述阻尼器5用于防止所述气囊减震机构2瞬间上升或瞬间下降。进气阀1、排气阀6一般可采用手动阀门,能调节气压的大小,空气执行开关4一般不调节气压大小。如图5所示,进气阀1向右旋转启动气囊减震机构2,进气阀1向左旋转关闭气囊减震机构2,此时人坐上座椅后,气囊减震机构2由于承受人的压力后,如果机构达到最低点,在达到最低点后触发空气开关3,空气开关3使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装置打开,从而对气囊减震机构2的气囊13充气;如果气囊减震机构2到达最高点时,则触发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动作,进行排气。排气阀6用于控制气囊减震机构2的受力大小。如图1所示,座椅的靠背7和坐垫8的连接处设置用于调节靠背7角度的调角器9。如图2所示,座椅底部两侧设置滑轨10,滑轨10可与上框架12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座椅上还设置安全带扣11。如图7所示,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还设置剪式机构15。上框架12上设置上限位块16,下框架14上设置下限位块17。空气开关3可以是如图7、图8所示的类三角形,空气开关3可随伸缩架/剪式机构15上升或下降,空气开关3上设置有用于使空气执行开关4产生两个动作的上触碰点18和下触碰点21。空气开关3一端可设置于伸缩架/剪式机构15中部,其摆动幅度较大,空气执行开关4安装的位置保证空气开关3在上下两个极限位置能够触碰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控制按钮,例如空气执行开关4安装在剪式机构15的相对位置上,在升降过程中,空气执行开关4相对剪式机构15位置基本不变。本技术的机构运动原理:1、通过进气阀1启动或关闭气囊减震机构2;2、上框架12在通过外界受力的情况下向下运动,空气开关3通过中间的剪式机构15运动,触发空气执行开关4使其产生充气动作,气囊13充气。上框架12在气囊13充气的情况下向上运动,空气开关3通过中间的剪式机构15运动,触发空气执行开关4排气,气囊13排气。这样反复运动实现减震。3、上下框架12、14之间设置有阻尼器5,缓解机构运动能量,防止机构瞬间上升或者下降。4.通过排气阀6调节气囊减震机构2的受力大小,从而保持舒适性。5.上下框架12、14上分别设置了限位块,使气囊减震机构2在有效行程内实现减震。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囊减震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阀(1)、气囊减震机构(2)、空气开关(3)、空气执行开关(4)、阻尼器(5)、排气阀(6),所述气囊减震机构(2)包括上框架(12)、气囊(13)、伸缩架、下框架(14),所述气囊(13)和伸缩架设置于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所述进气阀(1)与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通道连接,所述排气阀(6)与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气囊(13)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空气开关(3)连接,所述空气开关(3)安装在所述伸缩架上;所述气囊(13)在充气后达到的最高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按钮(19),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打开;所述气囊(13)在排气后达到的最低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按钮(20),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通道打开;所述阻尼器(5)设置于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所述阻尼器(5)用于防止所述气囊减震机构(2)瞬间上升或瞬间下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阀(1)、气囊减震机构(2)、空气开关(3)、空气执行开关(4)、阻尼器(5)、排气阀(6),所述气囊减震机构(2)包括上框架(12)、气囊(13)、伸缩架、下框架(14),所述气囊(13)和伸缩架设置于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下框架(14)之间,所述进气阀(1)与空气执行开关(4)的充气通道连接,所述排气阀(6)与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气囊(13)连接,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与所述空气开关(3)连接,所述空气开关(3)安装在所述伸缩架上;所述气囊(13)在充气后达到的最高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按钮(19),使所述空气执行开关(4)的排气通道打开;所述气囊(13)在排气后达到的最低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开关(3)触碰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明杨周代先熊介波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大矩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