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357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23:29
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和多个后续透镜,并具有总有效焦距f以及入射瞳直径EPD,其中,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设置在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所述摄像镜头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总有效焦距f、所述入射瞳直径EPD和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f/EPD≤2;以及ImgH/f>0.85。

Camera lens

Provides a camera lens, the camera len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in sequence comprises a first lens and a plurality of subsequent lenses, and has total effective focal length f and the entrance pupil diameter of EPD, wherein, the camera lens also comprises a photosensitive element is arranged on the imaging plane, wherein the camera lens, the first lens has a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and the convex side; and half of the ImgH meet the effective pixel area of the diagonal total effective focal length f, the entrance pupil diameter EPD and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length: f/EPD = 2; ImgH/f>, 0.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镜头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的广角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步兴起,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常规的摄像镜头的感光元件一般为CCD(Charge-CoupledDevice,感光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随着CCD与COMS元件性能的提高及尺寸的减小,对于相配套的摄像镜头的小型化与成像优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具有大视场角、小尺寸以及高成像品质的摄像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和多个后续透镜,并具有总有效焦距f以及入射瞳直径EPD,其中,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设置在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总有效焦距f、所述入射瞳直径EPD和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f/EPD≤2;以及ImgH/f>0.85。本申请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大孔径、超薄效果,并且具有高的成像品质。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后续透镜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满足0.08<T12/TTL<0.1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后续透镜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的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面为凸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后续透镜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0.5<SAG32/SAG41<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5<f2/f3<-1.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f3/f4|<0.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4<R6/R7<2.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0.5<R7/R8<1.3。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8<CT3/CT5<1.5。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多个后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为TTL,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满足0.08<T12/TTL<0.1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布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并具有负屈折力。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布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成像侧,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像侧面为凸面。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成像侧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f3/f4|<0.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成像侧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8<CT3/CT5<1.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入射瞳直径EPD和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下列条件:f/EPD≤2;以及ImgH/f>0.85。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凹面;以及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感光元件,设置在成像面上,其中,所述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所述摄像镜头的入射瞳直径EPD和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f/EPD≤2;以及ImgH/f>0.85。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至少一个后续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0.5<SAG32/SAG41<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满足0.08<T12/TTL<0.1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5<f2/f3<-1.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f3/f4|<0.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4<R6/R7<2.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0.5<R7/R8<1.3。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摄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摄像镜头,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和多个后续透镜,并具有总有效焦距f以及入射瞳直径EPD,其中,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设置在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总有效焦距f、所述入射瞳直径EPD和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f/EPD≤2;以及ImgH/f>0.85。

【技术特征摘要】
1.摄像镜头,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和多个后续透镜,并具有总有效焦距f以及入射瞳直径EPD,其中,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设置在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总有效焦距f、所述入射瞳直径EPD和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f/EPD≤2;以及ImgH/f>0.8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后续透镜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满足0.08<T12/TTL<0.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后续透镜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的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面为凸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后续透镜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0.5<SAG32/SAG41<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5<f2/f3<-1.8。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f3/f4|<0.8。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4<R6/R7<2.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0.5<R7/R8<1.3。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8<CT3/CT5<1.5。11.摄像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多个后续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4<T12/T23<13.5;所述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摄像镜头的入射瞳直径EPD满足f/EPD≤2。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为TTL,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满足0.08<T12/TTL<0.12。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物侧面为凸面。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布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并具有负屈折力。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布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成像侧,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并且其像侧面为凸面。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5<f2/f3<-1.8。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成像侧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f3/f4|<0.8。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4<R6/R7<2.1。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0.5<R7/R8<1.3。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满足0.5<SAG32/SAG41<1。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成像侧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付建黄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