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2962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其技术方案是:箱体(4)内均匀地设有油液隔箱(3),油液隔箱(3)与箱体(4)箱盖固定连接或与箱底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油液隔箱(3)内均匀地设有气体隔片(9),气体隔片(9)与油液隔箱(3)顶板固定连接或与底板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每个油液隔箱(3)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开有圆孔(7),前侧圆孔(7)位于前侧板和气体隔片(9)之间,后侧圆孔(7)位于后侧板和气体隔片(9)之间;每个油液隔箱(3)的后侧圆孔(7)通过对应的分输气管(2)与进气管(1)相通,每个油液隔箱(3)的前侧圆孔(7)通过对应的分输气管(2)与出气管(6)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散热均匀、安全可靠和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Oil tank for regulating oil temperature based on air mediu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oil tank for regulating the oil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air medium. The technical scheme is: (4) in the box body is uniformly provided with the oil compartment (3), oil compartment (3) and (4) the box cover is fixedly connected or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two fixed connection mode of staggered distribution. A gas separator (9) is uniformly arranged in the oil separator (3), and the gas separator (9)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of of the oil separation box (3) o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two fixed connection modes are interlaced. Each oil compartment (3) of the front and rear roof with a circular opening (7), (7) the front hole located on the front side and the gas separator (9), posterior (7) is located in the rear side hole and gas spacer (9); each oil compartment in the rear side (3) the hole (7) pipeline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2) and an air inlet pipe (1)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il compartment (3) in front of the hole (7) pipeline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2) and outlet pipe (6) communicat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mall size, uniform heat dissipation,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nd low opera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
本技术属于液压系统用油箱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
技术介绍
在一般情况下,液压系统工作一段时间后,油箱内的油温会升高至60℃,甚至更高,而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油温为45℃左右。如果油温过高,油液粘度降低,液压系统的泄漏量将增大,导致液压系统的容积效率降低;如果油温过低,油液粘度升高,将导致液压泵吸油困难,产生强烈振动和噪声,甚至液压泵无法工作。传统油箱控制油温的方法是在油箱内安装加热器和冷却水管,当油液温度过低时,利用加热器加热油液,当油液温度过高时,则向冷却水管内通入温度较低的水,以此来调节油温。然而采用这种油温调节方法的油箱体积较大,加热器加热油液存在局部油液温度过高而使油液变质的情况,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提供冷却用水而影响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散热均匀、安全可靠和运行成本低的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油箱包括进气管、分输气管、油液隔箱、箱体和出气管。箱体右侧板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开有出油口,箱体箱盖的左侧边缘的中心位置处开有进油口;箱体箱盖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1排通孔,每排的通孔数量为3~5个。箱体内均匀地设有油液隔箱,油液隔箱为3~5个,油液隔箱沿箱体的前后方向设置,油液隔箱与箱体箱盖固定连接或与箱底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所述油液隔箱的长度与箱体内壁的宽度相等,所述油液隔箱的宽度为箱体内壁长度的1/20~1/15,所述油液隔箱的高度为箱体内壁高度的3/5~4/5。所述油液隔箱内均匀地设有气体隔片,气体隔片的数量为3~5个,气体隔片沿箱体的左右方向设置,气体隔片与油液隔箱顶板固定连接或与底板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每个油液隔箱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有圆孔,前侧圆孔位于前侧板和与前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之间,后侧圆孔位于后侧板和后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之间。每个油液隔箱的后侧圆孔与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后侧通孔与进气管相通,每个油液隔箱的前侧圆孔与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前侧通孔与出气管相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位于箱体的上方。所述油液隔箱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油液隔箱的壁厚为2~5mm。所述进气管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内径为15~40mm,管壁厚度为3~5mm;进气管与出气管相同。所述分输气管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内径为10~30mm,管壁厚为2~4mm。所述气体隔片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厚度为1~3mm,气体隔片的高度为油液隔箱内壁高度的3/5~4/5,气体隔片的长度与油液隔箱内壁的宽度相等。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当油箱内油温高于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油温时,通过进气管和对应的分输气管向油液隔箱内通入低于油温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经对应的分输气管和出气管从油液隔箱内排出,使油温降低;当油箱内油温低于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油温时,通过进气管和对应的分输气管向油液隔箱内通入高于油温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经对应的分输气管和出气管从油液隔箱内排出,使油温升高;从而调节了油箱内油液的温度。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技术用油液隔箱取代了传统的加热器和冷却器,油液隔箱同时起到了隔板的作用,不仅结构简单,且使得油箱体积大大缩小。本技术的油液隔箱的热交换面积远大于传统的加热器和冷却器的热交换面积,油液受热(冷)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局部油液温度过高导致的油液变质情况的发生。本技术采用空气作为温度传导的介质,即使发生泄漏,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安全可靠。同时空气亦是最廉价的介质,驱动空气的空气泵功率较低,运行成本低。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散热均匀、安全可靠和运行成本低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箱体4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1中油液隔箱(3)的左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所述油箱包括进气管1、分输气管2、油液隔箱3、箱体4和出气管6。如图1和图2所示,箱体4右侧板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开有出油口5,箱体4箱盖的左侧边缘的中心位置处开有进油口8。如图4所示,箱体4箱盖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1排通孔10,每排的通孔数量为4个。如图1所示,箱体4内均匀地设有油液隔箱3,油液隔箱3为4个,油液隔箱3沿箱体4的前后方向设置,油液隔箱3与箱体4箱盖固定连接或与箱底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油液隔箱3的长度与箱体4内壁的宽度相等,所述油液隔箱3的宽度为箱体4内壁长度的1/20~1/15,所述油液隔箱3的高度为箱体4内壁高度的3/5~4/5。如图4所示,所述油液隔箱3内均匀地设有气体隔片9,气体隔片9的数量为5个,气体隔片9沿箱体4的左右方向设置,气体隔片9与油液隔箱3顶板固定连接或与底板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每个油液隔箱3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有圆孔7,前侧圆孔7位于前侧板和与前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9之间,后侧圆孔7位于后侧板和后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9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油液隔箱3的后侧圆孔7与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2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2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后侧通孔10与进气管1相通;每个油液隔箱3的前侧圆孔7与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2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2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前侧通孔10与出气管6相通;所述进气管1和所述出气管6位于箱体4的上方。所述油液隔箱3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油液隔箱3的壁厚为2~5mm。所述进气管1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内径为15~40mm,管壁厚度为3~5mm;进气管1与出气管6相同。所述分输气管2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内径为10~30mm,管壁厚为2~4mm。所述气体隔片9的材料为普通碳素钢,厚度为1~3mm,气体隔片9的高度为油液隔箱3内壁高度的3/5~4/5,气体隔片9的长度与油液隔箱3内壁的宽度相等。实施例2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除下述技术参数外,其余同实施例1:所述每排的通孔数量为3个或为5个;所述油液隔箱3为3个或5个。所述气体隔片9的数量为3个或为4个。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是:当油箱内油温高于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油温时,通过进气管1和对应的分输气管2向油液隔箱3内通入低于油温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经对应的分输气管2和出气管6从油液隔箱3内排出,使油温降低;当油箱内油温低于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油温时,通过进气管1和对应的分输气管2向油液隔箱3内通入高于油温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经对应的分输气管2和出气管6从油液隔箱3内排出,使油温升高;从而调节了油箱内油液的温度。本具体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具体实施方式用油液隔箱3取代了传统的加热器和冷却器,油液隔箱3同时起到了隔板的作用,不仅结构简单,且使得油箱体积大大缩小。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油液隔箱3的热交换面积远大于传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包括进气管(1)、分输气管(2)、油液隔箱(3)、箱体(4)和出气管(6);箱体(4)右侧板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开有出油口(5),箱体(4)箱盖的左侧边缘的中心位置处开有进油口(8),箱体(4)箱盖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1排通孔(10),每排的通孔数量为3~5个;箱体(4)内均匀地设有油液隔箱(3),油液隔箱(3)为3~5个,油液隔箱(3)沿箱体(4)的前后方向设置,油液隔箱(3)与箱体(4)箱盖固定连接或与箱底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所述油液隔箱(3)的长度与箱体(4)内壁的宽度相等,所述油液隔箱(3)的宽度为箱体(4)内壁长度的1/20~1/15,所述油液隔箱(3)的高度为箱体(4)内壁高度的3/5~4/5;所述油液隔箱(3)内均匀地设有气体隔片(9),气体隔片(9)的数量为3~5个,气体隔片(9)沿箱体(4)的左右方向设置,气体隔片(9)与油液隔箱(3)顶板固定连接或与底板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每个油液隔箱(3)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有圆孔(7),前侧圆孔(7)位于前侧板和与前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9)之间,后侧圆孔(7)位于后侧板和后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9)之间;每个油液隔箱(3)的后侧圆孔(7)与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2)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后侧分输气管(2)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后侧通孔(10)与进气管(1)相通;每个油液隔箱(3)的前侧圆孔(7)与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2)一端相通,所述对应的前侧分输气管(2)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前侧通孔(10)与出气管(6)相通;所述进气管(1)和所述出气管(6)位于箱体(4)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气介质的油液温度调节的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包括进气管(1)、分输气管(2)、油液隔箱(3)、箱体(4)和出气管(6);箱体(4)右侧板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开有出油口(5),箱体(4)箱盖的左侧边缘的中心位置处开有进油口(8),箱体(4)箱盖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1排通孔(10),每排的通孔数量为3~5个;箱体(4)内均匀地设有油液隔箱(3),油液隔箱(3)为3~5个,油液隔箱(3)沿箱体(4)的前后方向设置,油液隔箱(3)与箱体(4)箱盖固定连接或与箱底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所述油液隔箱(3)的长度与箱体(4)内壁的宽度相等,所述油液隔箱(3)的宽度为箱体(4)内壁长度的1/20~1/15,所述油液隔箱(3)的高度为箱体(4)内壁高度的3/5~4/5;所述油液隔箱(3)内均匀地设有气体隔片(9),气体隔片(9)的数量为3~5个,气体隔片(9)沿箱体(4)的左右方向设置,气体隔片(9)与油液隔箱(3)顶板固定连接或与底板固定连接,两种固定连接方式交错分布;每个油液隔箱(3)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有圆孔(7),前侧圆孔(7)位于前侧板和与前侧板相邻的气体隔片(9)之间,后侧圆孔(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媛吴凛湛媛菲陈新元邓江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