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后搁脚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48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通过冲压工艺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下部固定连接而形成“y”字形结构,所述脚蹬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孔,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衬套安装架,在该衬套安装架内设置有消声器安装衬套;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自身刚性强度高,连接可靠,安全性高,并且易于装配和拆卸,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零部件少,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型号摩托车,便于企业库存管理。

Motorcycle rear foot res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torcycle rear footrest, comprises a first connecting rod, second connecting rod and a pedal mounting bracket,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and the pedal mounting bracket by stamping forming process, the lower ends of second connecting rod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connected to form a \Y\ shaped structure, connecting positions of the pedal mounting bracket is positioned in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away from the end of the pedal mounting frame has a first mounting hole near one end of the pedal mounting bracket with liner mounting bracket in the bushing mounting frame is arranged in the muffler install bushing;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from one end of the pedal mounting bracket with second mounting hol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manufacturing cost, high self rigidity, reliable connection, high safety, and easy 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Besid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few components and good versat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otorcycl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enterprise stock manag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后搁脚架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后搁脚支架是摩托车上的重要构件,用于将后搁脚安装到车架上,以便于支承后座乘客的脚部,防止触碰车轮而发生安全事故。传统的摩托车后搁脚支撑架零部件多,结构复杂,通需要将各个部件连接好后,再将后搁脚支撑架安装在车架上,不但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连接部位的强度不高,易发生零件断裂或者脱落的情况,降低了整个后搁脚架的强度,缩短了使用寿命。并且,过去的后搁脚架零部件的通用性差,为不同车型需要准备不同的零件,造成库存零部件种类繁多,不便于企业管理,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结构简单,通用性好,装配牢固、可靠,易于装配和拆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其要点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通过冲压工艺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下部固定连接而形成“y”字形结构,所述脚蹬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孔,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衬套安装架,在该衬套安装架内设置有消声器安装衬套;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采用以上结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均采用圆钢,其自身的刚性强度大大优于传统的管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均通过冲压工艺成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自身强度高,相互之间连接牢固、可靠,易于装配和拆卸,装配效率高,并且,整体上只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脚蹬安装架三个零件,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型号摩托车,精简了库存零部件数量,便于企业库存管理。作为优选: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两端翻折形成“U”字形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槽壁上均具有连接孔,所述脚蹬安装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制作时先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再将脚蹬安装架安装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脚蹬只需通过转轴等部件即可安装在脚蹬安装架上,既便于脚蹬的安装,又使脚蹬可根据实际需求打开或收折。作为优选:所述脚蹬安装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采用焊接工艺固定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加工工艺简单,使脚蹬安装架的安装牢固可靠。作为优选:所述衬套安装架为圆环形,其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轴线垂直。采用以上结构,能够牢固可靠地安装消声器的挂板,同时,装配与拆卸简单、便捷。作为优选:所述衬套安装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采用焊接工艺固定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加工工艺简单,牢固可靠,并且成本较低。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采用打扁工艺形成第一扁平部,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该第一扁平部上;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的一端采用打扁工艺形成第二扁平部,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该第二扁平部上。采用以上结构,通过螺栓或者铆钉即可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定安装在车架上,保证了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对后座乘客支承的强度要求。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扁平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具有夹角,该第一扁平部与所述脚蹬安装架的底部平行;所述第二扁平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具有夹角,该第二扁平部与所述脚蹬安装架的底部平行。采用以上结构,以适应脚蹬的安装方向,保证装配的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后搁脚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自身刚性强度高,相互之间连接牢固、可靠,有效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并且易于装配和拆卸,装配效率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零部件少,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型号摩托车,精简了库存零部件数量,便于企业库存管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与脚踏一个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与脚踏另一个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与脚踏以及车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所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均通过冲压工艺成型,其制造成本低,自身刚性强度高,其中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采用圆钢,其强度大大高于传统的管件。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下部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形成“y”字形结构。所述脚蹬安装架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处,该脚蹬安装架3同样采用焊接工艺与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固定连接。请参见图1~图3、图6,所述第一连接杆1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采用打扁工艺形成第一扁平部13,并在该第一扁平部13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以便于与车架6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焊接有衬套安装架12,该衬套安装架12为圆环形,其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轴线垂直,在所述衬套安装架12内设置有消声器安装衬套4,该消声器安装衬套4与衬套安装架12的内壁过盈配合,能够牢固可靠地安装消声器的挂板,同时,装配与拆卸简单、便捷。请参见图1~图3、图6,所述第二连接杆2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分别通过焊接工艺与第一连接杆1和脚蹬安装架3固定连接,该第二连接杆2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采用打扁工艺形成第二扁平部22,并在该第二扁平部2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1,以便于与车架6连接。请参见图1~图6,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底部采用焊接工艺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固定连接,该脚蹬安装架3的两端向远离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方向翻折,并形成“U”字形的安装槽31,该安装槽31的槽壁上均具有连接孔32。脚蹬5通过销轴8可转动地安装在脚蹬安装架3上,具体地说,销轴8可转动地穿设在有连接孔32处,使脚蹬5可沿销轴8转动,以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打开或收折脚蹬5。请参见图4~图6,所述第一扁平部13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扁平部22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具有夹角,该第一扁平部13、第二扁平部22与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底部均平行,以适应脚蹬5的安装方向,保证装配的精度。具体地说,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杆2通过螺栓7固定安装在车架6,此时脚蹬5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以便于后座乘客用于脚部支承,其支承强度高,保证了使用安全性。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托车后搁脚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均通过冲压工艺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下部固定连接而形成“y”字形结构,所述脚蹬安装架(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杆(1)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孔(11),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衬套安装架(12),在该衬套安装架(12)内设置有消声器安装衬套(4);所述第二连接杆(2)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脚蹬安装架(3)均通过冲压工艺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下部固定连接而形成“y”字形结构,所述脚蹬安装架(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杆(1)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孔(11),靠近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衬套安装架(12),在该衬套安装架(12)内设置有消声器安装衬套(4);所述第二连接杆(2)远离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搁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两端翻折形成“U”字形的安装槽(31),该安装槽(31)的槽壁上均具有连接孔(32),所述脚蹬安装架(3)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后搁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安装架(3)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玲谭淮旭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