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67214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7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竹林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主要采用笋加工下脚料和竹加工废料替代棉籽壳,用作栽培银耳的菌棒袋料;然后,将使用过的废菌棒进行技术处理,用作竹林仿生栽培竹荪的培养基;因竹荪采摘后需有3年以上轮休期,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土壤和海拔条件,将废菌料进行生物发酵,作为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的土壤基质,轮休期后再重复仿生栽培竹荪;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废弃菌棒、菌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且该模式栽培的银耳和竹荪,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准,是名副其实的优质食用菌,同时林下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地利用了竹林空间,且促进竹笋和竹材增产。

A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method of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utilization field of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in particular to a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method of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Mainly used bamboo processing waste and bamboo processing waste instead of cottonseed hull, used for cultivation of Tremella cultivationwaste bag; then, the used waste bacteria stick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ed as a mediu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amboo bionic Dictyophora Dictyophora; after picking for more than 3 years in the holiday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soil and altitude conditions. The waste material of biological fermentation bacteria, as bamboo cultivation soil seven leaf flower, the holiday period and then repeat the bionic cultivation of Dictyophora;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obsolete fungus sticks and mushroom radically, and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tremella and Dictyophora, fully meet the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een food, organic product standards, quality of edible fungi is worthy of the name, and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use of bamboo shoots and bamboo space, and promote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了竹林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约占全世界1/3左右,有39属500多种约680万hm2,在我国工农业产生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地产竹林占60%以上,科技经营管理水平很低,经济效益与综合利用率也十分低,因此可利用开拓的空间和潜力很大。长期以来,竹林利用局限在生产竹材与竹笋或粗加工范围内以及日常生活内。近年来,竹林利用范围有所扩大拓展,已在竹林水土保持、环境旅游、公园点缀、食用菌、工艺品、工艺造型及各种复合板方面作了全方位的尝试实践与研究,从而扩大了竹材竹笋产后的使用范围、商品种类、开发途径和经济生态效益,创单位产值十倍乃至几十倍。然而这些竹林初级产品,仍只限于竹材竹笋两大类,未能走出竹林传统加工老框子及利用竹林生态环境创最佳效益。如今“竹林生态环境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竹林生态环境利用”是指人们利用竹林生态环境进行有助于提高或改善该竹林生态质量和效能的各种生物性生产,它与原始的破坏性的“毁竹开荒垦种”有根本区别。竹林生态环境属三维结构体系,包括:竹林地面及地表下约40cm厚土层;竹林林冠:林冠下至地面空间这三方面的生态空间,即包括天上、林上、林中、林下、地上、地下的全方位立体复合式生态开发利用。比如栽培食用菌、花卉、药材、森林蔬菜、绿肥、饲养动物开发竹林旅游、观赏、景观、小流域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立体复合式良性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法。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笋加工下脚料(笋头、笋皮、笋壳等)和竹加工废料(竹粉、竹屑、竹节等)替代棉籽壳,用作栽培银耳的菌棒袋料;然后,将使用过的废菌棒进行技术处理,用作竹林仿生栽培竹荪的培养基;因竹荪采摘后需有3年以上轮休期,本专利技术根据土壤和海拔条件,将废菌料进行生物发酵,作为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的土壤基质,轮休期后再重复仿生栽培竹荪,极大提高了竹林资源的利用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竹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法,具体步骤为:一、原料处理(1)笋加工下脚料处理方法:将新鲜笋头、笋皮和笋壳短时间烘干后,粉碎成粒度20-100目颗粒;(2)竹加工废料处理方法:竹粉、竹屑直接使用,竹节需粉碎成20-100目颗粒;二、银耳栽培(1)菌种的繁育:a.选取子实体形态为牡丹花形、耳片肥厚、色泽鲜白、无病虫害感染的理想耳朵,做为分离材料,用纯净水或无菌水多次漂洗后吸干水分;b.将分离材料接种至培养基,其中培养基是由竹笋粉(竹笋粉选择鲜嫩的含糖>5%的绿竹笋加工成粉)30-40wt%、木屑30-40wt%、麦片10-20wt%、石膏粉0.5-1wt%,混匀混合,与水按质量比1:1.2配制而成的;在25℃下培养7-10天,直至培养基上出现白色粒状菌丝团,将菌丝团勾出,接入PDA培养基上,置于23-25℃的恒温箱内培养7-10天;c.采用斜面试管交合培育法,选择菌丝走势良好,爬壁力强,舒展雄壮的菌丝与培育好的香灰菌丝在试管培养基中在室温22℃~24℃的温度下进行交合培养成母种,二者交合后,香灰菌丝呈黑色且布满试管内全部培养基,而银耳纯白菌丝的接种块上出现黄红色水珠即为成功,再扩大培养成为栽培种;其中试管培养基的配方与步骤b中培养基配方相同;其中银耳栽培中银耳菌和香灰菌交合比例为600:1-800:1,以利于银耳在笋竹下脚料特殊培养基条件下茁壮成长。(2)袋栽银耳栽培:a.培养料配方:笋加工下脚料20-30wt%、竹加工下脚料50-60wt%、麦麸10%、豆粕或花生粕3-5wt%、动物蛋白0.5-1wt%,石膏1wt%;b.将石膏加水溶解后,喷洒于拌料上;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至湿度60-65%,发酵5-8小时;c.将所得的培养料装袋,压实口,每个菌袋扎孔,贴上胶布;(3)灭菌接种:将菌袋进行高温高压灭菌24小时,冷却至30℃以下,进行接种;(4)气调培养:菌袋接种成功后,将菌棒转移至气调培育房;控制室内温度21~23℃,空气湿度63~68%,培养14天,然后解开接种封口处,并调节室内温度25~27℃,空气湿度90~94%,在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7天;(5)出耳、菌袋回收:银耳培养完成后,出耳采收,废弃的菌袋培养料作为肥料投入竹林下竹荪栽培;三、竹林下竹荪栽培(1)堆料:采用以下原料作为培养料组分,按重量分数计,包括银耳菌袋废料20-30wt%、处理过的笋、竹加工废料60-70wt%,尿素或动物粪便3-10wt%,磷酸钙3-5wt%,石膏0.5-1wt%;具体配料过程为:将土壤和培养料pH值调至6;将银耳菌棒废料与笋、竹加工废料搅拌均匀后,洒水,保持湿度为60-70%,采用一层废料、一层尿素或动物粪便,然后再撒上一层磷酸钙和石膏,建成长方形的堆,为保持发酵彻底,采用薄膜覆盖;当料堆发酵至65℃时,掀开薄膜,进行第一次翻堆;然后,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3-5次,直至堆料呈现黑褐色;堆料过程中,如发现氨水味道较浓时,应增加翻堆次数;(2)整畦接种:在3月份,竹笋采摘后,提取翻晒、消毒场地、平地整畦,3月份开始根据竹林空隙分布建洼床,深25cm,宽50cm,长度根据竹林空间分布安排,按照顺坡方法开好排水沟;将堆料挑至竹林下种植地,堆料铺放前控制含水量为60~70%;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继续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再铺上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播种后用笋、竹加工废料覆盖碎土,厚度为3~5cm;再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3)发菌管理:播种后每天揭膜通风30分钟,喷雾保湿,培育30天,菌丝爬上堆料,然后把覆盖的薄膜去掉;出菇期间控制堆料的含水量60~65%,覆盖碎土的含水量为40%以上。(4)采收:当子实体完全成熟,菌裙完全张开,孢子液尚未流下时既可采收,采收时用小刀割断菌索,切忌用手向上拉断,以避免损坏尚未成熟的菌蕾和菌蛋,然后摘除菌盖和菌托,不要将菇损坏,及时在篾筛上摆放好;四、竹林下七叶一枝花栽培(1)整畦:10月份后竹荪基本采摘结束,保持整畦土壤不变,将畦边杂草和土壤规整,覆盖在畦上,利于土壤进一步腐质化,至来年的3月份,将整畦土壤进行翻堆,使其质地疏松,具有较好保水性、透水性,并撒上钙肥、磷肥;(2)种苗移栽:每年3~4月将育好的种苗胚芽向上,胚根向下,盖土后,厚度为1.5cm,再在畦面覆盖稻草,厚度以不露土为宜,七叶一枝花种植面积要小于竹林的林地面积;(3)田间管理:每年5月~6月以及在6~7月份生长高峰期各施肥追肥1次,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干燥季节每天浇水一次,高温季节要注意遮阴,必要时需要浇水降温,控制温度为30℃之内;(4)采收处理:以七叶一枝花块茎种植的3年后采收块茎入药;秋季倒苗前后,即11-12月至翌年3月以前均可收获;块茎大多生长在表土层,容易采挖,但要注意保持块茎完整;先割除茎叶,然后用锄头从侧面开挖,挖出块茎,抖落泥土,清水刷洗干净后,趁鲜切片,片厚2-3mm,晒干;阴天可用30℃微火烘干;(5)摘后处理:七叶一枝花采摘后,将土壤摊平,撒上适量生石灰,间隔7天后,再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杀菌消毒,至次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一、原料处理(1)笋加工下脚料处理方法:将新鲜笋头、笋皮和笋壳短时间烘干后,粉碎成粒度20‑100目颗粒;(2)竹加工废料处理方法:竹粉、竹屑直接使用,竹节需粉碎成20‑100目颗粒;二、银耳栽培(1)菌种的繁育:a.选取子实体形态为牡丹花形、耳片肥厚、色泽鲜白、无病虫害感染的理想耳朵,做为分离材料,用纯净水或无菌水多次漂洗后吸干水分;b.将分离材料接种至培养基,在25℃下培养7‑10天,直至培养基上出现白色粒状菌丝团,将菌丝团勾出,接入PDA培养基上,置于23‑25℃的恒温箱内培养7‑10天;c.采用斜面试管交合培育法,选择菌丝走势良好,爬壁力强,舒展雄壮的银耳菌丝与培育好的香灰菌丝在试管培养基中交合培养成母种,二者交合后,香灰菌丝呈黑色且布满试管内全部培养基,而银耳纯白菌丝的接种块上出现黄红色水珠即为成功,再扩大培养成为栽培种;(2)袋栽银耳栽培:a.培养料配方:笋加工下脚料20‑30wt%、竹加工下脚料50‑60wt%、麦麸10%、豆粕或花生粕3‑5wt%、动物蛋白0.5‑1wt%,石膏1wt%;b.将石膏加水溶解后,喷洒于拌料上;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至湿度60‑65%,发酵5‑8小时;c. 将所得的培养料装袋,压实口,每个菌袋扎孔,贴上胶布;(3)灭菌接种:将菌袋进行高温高压灭菌24小时,冷却至30℃以下,进行接种;(4)气调培养:菌袋接种成功后,将菌棒转移至气调培育房;(5)出耳、菌袋回收:银耳培养完成后,出耳采收,废弃的菌袋培养料作为肥料投入竹林下竹荪栽培;三、竹林下竹荪栽培(1)堆料:采用以下原料作为培养料组分,按重量分数计,包括银耳菌袋废料20‑30wt%、处理过的笋、竹加工废料60‑70wt%, 尿素或动物粪便3‑10wt%,磷 酸 钙3‑5wt% ,石膏0.5‑1wt%;具体配料过程为:将土壤和培养料pH值调至6;将银耳菌棒废料与笋、竹加工废料搅拌均匀后,洒水,保持湿度为60‑70%,采用一层废料、一层尿素或动物粪便,然后再撒上一层磷酸钙和石膏,建成长方形的堆,为保持发酵彻底,采用薄膜覆盖;当料堆发酵至65℃时,掀开薄膜,进行第一次翻堆;然后,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3‑5次,直至堆料呈现黑褐色;堆料过程中,如发现氨水味道较浓时,应增加翻堆次数;(2)整畦接种:在3月份,竹笋采摘后,提取翻晒、消毒场地、平地整畦,3月份开始根据竹林空隙分布建洼床,深25cm,宽50cm,长度根据竹林空间分布安排,按照顺坡方法开好排水沟;将堆料挑至竹林下种植地,堆料铺放前控制含水量为60~70%;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继续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再铺上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播种后用笋、竹加工废料覆盖碎土,厚度为3~5cm;再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3)发菌管理:播种后每天揭膜通风30分钟,喷雾保湿,培育30天,菌丝爬上堆料,然后把覆盖的薄膜去掉;出菇期间需要控制堆料的含水量。(4)采收:当子实体完全成熟,菌裙完全张开,孢子液尚未流下时既可采收,采收时用小刀割断菌索,切忌用手向上拉断,以避免损坏尚未成熟的菌蕾和菌蛋,然后摘除菌盖和菌托,不要将菇损坏,及时在篾筛上摆放好;四、竹林下七叶一枝花栽培(1)整畦:10月份后竹荪基本采摘结束,保持整畦土壤不变,将畦边杂草和土壤规整,覆盖在畦上,利于土壤进一步腐质化,至来年的3月份,将整畦土壤进行翻堆,使其质地疏松,具有较好保水性、透水性,并撒上钙肥、磷肥;(2)种苗移栽:每年3~4月将育好的种苗胚芽向上,胚根向下,盖土后,厚度为1.5cm,再在畦面覆盖稻草,厚度以不露土为宜,七叶一枝花种植面积要小于竹林的林地面积;(3)田间管理:每年5月~6月以及在6~7月份生长高峰期各施肥追肥1次,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干燥季节每天浇水一次,高温季节要注意遮阴,必要时需要浇水降温,控制温度为30℃之内;(4)采收处理:以七叶一枝花块茎种植的3年后采收块茎入药;秋季倒苗前后,即11‑12月至翌年3月以前均可收获;块茎大多生长在表土层,容易采挖,但要注意保持块茎完整;先割除茎叶,然后用锄头从侧面开挖,挖出块茎,抖落泥土,清水刷洗干净后,趁鲜切片,片厚2‑3mm,晒干;阴天可用30℃微火烘干;(5)摘后处理:七叶一枝花采摘后,将土壤摊平,撒上适量生石灰,间隔7天后,再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杀菌消毒,至次年3月份,将发酵好的堆料进行整畦,然后重复竹荪栽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一、原料处理(1)笋加工下脚料处理方法:将新鲜笋头、笋皮和笋壳短时间烘干后,粉碎成粒度20-100目颗粒;(2)竹加工废料处理方法:竹粉、竹屑直接使用,竹节需粉碎成20-100目颗粒;二、银耳栽培(1)菌种的繁育:a.选取子实体形态为牡丹花形、耳片肥厚、色泽鲜白、无病虫害感染的理想耳朵,做为分离材料,用纯净水或无菌水多次漂洗后吸干水分;b.将分离材料接种至培养基,在25℃下培养7-10天,直至培养基上出现白色粒状菌丝团,将菌丝团勾出,接入PDA培养基上,置于23-25℃的恒温箱内培养7-10天;c.采用斜面试管交合培育法,选择菌丝走势良好,爬壁力强,舒展雄壮的银耳菌丝与培育好的香灰菌丝在试管培养基中交合培养成母种,二者交合后,香灰菌丝呈黑色且布满试管内全部培养基,而银耳纯白菌丝的接种块上出现黄红色水珠即为成功,再扩大培养成为栽培种;(2)袋栽银耳栽培:a.培养料配方:笋加工下脚料20-30wt%、竹加工下脚料50-60wt%、麦麸10%、豆粕或花生粕3-5wt%、动物蛋白0.5-1wt%,石膏1wt%;b.将石膏加水溶解后,喷洒于拌料上;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至湿度60-65%,发酵5-8小时;c.将所得的培养料装袋,压实口,每个菌袋扎孔,贴上胶布;(3)灭菌接种:将菌袋进行高温高压灭菌24小时,冷却至30℃以下,进行接种;(4)气调培养:菌袋接种成功后,将菌棒转移至气调培育房;(5)出耳、菌袋回收:银耳培养完成后,出耳采收,废弃的菌袋培养料作为肥料投入竹林下竹荪栽培;三、竹林下竹荪栽培(1)堆料:采用以下原料作为培养料组分,按重量分数计,包括银耳菌袋废料20-30wt%、处理过的笋、竹加工废料60-70wt%,尿素或动物粪便3-10wt%,磷酸钙3-5wt%,石膏0.5-1wt%;具体配料过程为:将土壤和培养料pH值调至6;将银耳菌棒废料与笋、竹加工废料搅拌均匀后,洒水,保持湿度为60-70%,采用一层废料、一层尿素或动物粪便,然后再撒上一层磷酸钙和石膏,建成长方形的堆,为保持发酵彻底,采用薄膜覆盖;当料堆发酵至65℃时,掀开薄膜,进行第一次翻堆;然后,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3-5次,直至堆料呈现黑褐色;堆料过程中,如发现氨水味道较浓时,应增加翻堆次数;(2)整畦接种:在3月份,竹笋采摘后,提取翻晒、消毒场地、平地整畦,3月份开始根据竹林空隙分布建洼床,深25cm,宽50cm,长度根据竹林空间分布安排,按照顺坡方法开好排水沟;将堆料挑至竹林下种植地,堆料铺放前控制含水量为60~70%;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继续铺上一层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再铺上8~10cm的发酵堆料,然后铺上一层竹荪栽培种;播种后用笋、竹加工废料覆盖碎土,厚度为3~5cm;再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3)发菌管理:播种后每天揭膜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梅元萍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古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