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383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0 1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使座椅靠背确保刚性同时充分轻量化。一种座椅靠背结构具有座椅靠背面板(10)、衬垫材料(80)、以及配设于座椅靠背面板(10)和衬垫材料(80)之间的中间构件(70)。座椅靠背面板(10)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并形成有向其就座面侧(中间构件(70)侧)突出的压印部(50),并且以包围压印部(50)的形式形成有筋部(51)。中间构件(70)设定为比重小于衬垫材料(80)且硬度大于衬垫材料(80)。中间构件(70)形成有与压印部(50)抵接的抵接部(71)、以及与筋部(51)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凹部(72),从而在抵接部(71)的周围在与座椅靠背面板(10)之间形成空间(K)。

Seat back structure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to ensure the seat back to be rigid and fully lightweight. A seat backrest structure has a seat back panel (10), (80), and the liner material is arranged on the seat back panel (10) and liner material (80)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70). The seat back panel (10) is composed of sheet metal,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eat surface to the side (the middle member (70) side) protrusion (50) the imprint, and to surround the imprint Department (50) in the form of forming a rib (51). The intermediate component (70) is set as less than the backing material (80) and the hardness is greater than the backing material (80).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70) is formed with the imprint Department (50) against the abutting portion of the (71) and rib (51) at the concave part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72), resulting in the abutting part (71) around the seat back panel (10) is formed between the space (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靠背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靠背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的座椅靠背中,在金属制座椅靠背面板(seatbackpanel)的就座面侧配设有衬垫材料的结构。因为座椅靠背面板具有很大面积的缘故,虽然为了确保刚性而由金属制板材构成,但仅仅只是板材的话会导致刚性不足。专利文献1中公开为了提高座椅靠背面板的刚性,使V字形状的众多筋(bead)部在上下方向上邻接而形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0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考虑为了座椅靠背的轻量化,而使中间构件介于座椅靠背面板和衬垫材料之间。即,作为中间构件,采用比重小于衬垫材料且硬度大于衬垫材料的构件,从而与中间构件所对应的部分也由衬垫材料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轻量化。而且,最近,期望进一步轻量化座椅靠背。本专利技术考虑以上的情况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具有座椅靠背面板、中间构件和衬垫材料的座椅靠背在确保刚性的同时进一步轻量化的座椅靠背结构。解决问题的手段: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如下的解决方法。即:具有座椅靠背面板、配设于该座椅靠背面板的就座面侧的衬垫材料、以及介于该座椅靠背面板和该衬垫材料之间的中间构件的座椅靠背结构,所述座椅靠背面板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并形成有向就座面侧突出的压印部,并且在该压印部的周围形成有向该压印部的相反侧突出的筋部,所述中间构件设定为比重小于所述衬垫材料且硬度大于该衬垫材料,所述中间构件形成有与所述压印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在与所述筋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呈朝向所述衬垫材料凹陷的凹部,从而在该抵接部的周围在与所述座椅靠背面板之间形成空间。根据上述解决方法,座椅靠背面板通过形成压印部和包围压印部的筋部,以此能够大幅提高其刚性,使相应部分薄壁化而谋求轻量化。尤其,由于压印部和筋部往相反方向突出形成,因此比往相同方向突出形成的情况更能提高刚性。又,通过使用中间构件以及在座椅靠背面板和中间构件之间形成空间,能够谋求进一步的轻量化。以上述解决方法为前提的优选形态如下所述。即,所述压印部形成于所述座椅靠背面板的宽度方向中与头枕相对应的位置处。该情况下,当就座的乘客背靠向座椅靠背面板侧时,来自于乘客的负荷通过中间构件的抵接部由座椅靠背面板的压印部稳固地承接,因此在提高就座感方面是理想的。所述压印部在与所述头枕相对应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该情况下,在更充分地发挥提高就座感这一效果方面是理想的。所述筋部是以包围所述压印部的形式在周方向上闭合的环状。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面板的刚性。所述压印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筋部的突出高度大。该情况下,通过使筋部的突出高度比压印部的突出高度低,从而在容易形成宽度较细的筋部等方面是理想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确保刚性,同时使座椅靠背充分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后坐用座椅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2是座椅靠背面板的主视图;图3是与图2的X3-X3线相当的剖视图;图4是与图2的X4-X4线相当的剖视图;图5是将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面板中具有较大面积的平坦面部分附加剖面线而示出的图;图6是示出图2所示的一组筋部和压印部的图;图7是与图6的X7-X7线相当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一组筋部和压印部的第二种例子的图;图9是示出一组筋部和压印部的第三种例子的图;图10是示出一组筋部和压印部的第四种例子的图;图11是示出座椅靠背面板、中间构件和衬垫材料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从反面侧观察中间构件的图;图13是示出座椅靠背面板和中间构件的配设关系的、与图2的X4-X4线相当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由图13的点划线圈起来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S座椅;α1突出高度(筋部);α2突出高度(压印部);R1~R3区域(平坦面部分);1坐垫;2座椅靠背(一人用);3座椅靠背(二人用);10座椅靠背面板;50压印部;51筋部;70中间构件;71抵接部;72凹部;80衬垫材料;K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10说明座椅靠背面板的具体内容,然后参照图11以下说明中间构件和衬垫材料。图1示出车辆的后坐用座椅S。图中,1是坐垫,2、3是设为左右分割结构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2是一人用的,座椅靠背3是二人用的。示出座椅靠背3被除去衬垫材料等后的状态。座椅靠背3具有座椅靠背面板10和框架20。座椅靠背面板10由金属制(实施形态中为常规钢板)的板材构成,在图1中,以省略后述的筋部、压印(emboss)部等后的简化状态示出。框架20具有以沿着座椅靠背面板10的外周缘部的形式配设的方形的主框架21。即,主框架21具有:沿着座椅靠背面板10的上边缘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21a;沿着座椅靠背面板10的下边缘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下部21b;以及,沿着座椅靠背面板10的左右的侧边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部21c、21d。框架20还具有连结主框架21的上部21a和下部21b的辅助框架22。这样的框架20由金属制(实施形态中为钢制)的管材料构成,例如在其四个角处通过焊接等相对于座椅靠背面板10进行固定。座椅靠背3通过设置于主框架21的车宽方向各端部的支架(bracket)30、31,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摇动轴线θ为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可摇动地与坐垫1连结。图1中,示出座椅靠背3处于起立位置的状态,在该起立位置,设置于主框架21的左上端部的锁定构件32会卡止于设置在车身侧的卡止构件33,从而保持起立位置。座椅靠背3除图1所示的起立位置外,还可以采用倒伏位置。即,在锁定构件32相对卡止构件33的锁定从图1的起立位置的状态解除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前方摇动大致90度,从而,起立位置时成为背面侧(后表面侧)的面会朝向上方,并作为能够载置货物的载置面而发挥功能。主框架21的上部21a上固定(例如通过焊接进行的固定)有两组各自两个成一对的保持筒部34、35。两组保持筒部34、35各自以在上下方向上可调节位置的形式保持有用于头枕(headrest)的框架36、37。在座椅靠背2中,也与座椅靠背3同样地,可以选择性采用起立位置和倒伏位置。而且,座椅靠背2的骨干结构也和座椅靠背3同样地,由座椅靠背面板和框架构成。又,以符号38表示用于座椅靠背2的头枕。除了使各座椅靠背2、3各自处于起立位置的图1的状态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仅使座椅靠背2从图1的状态成为倒伏位置的状态、仅使座椅靠背3从图1的状态成为倒伏位置的状态、以及使两座椅靠背2、3各自从图1的状态成为倒伏位置的状态。在图1中,40、41各自是用于安装儿童安全座椅(childseat)的支架,42是座椅安全带固定部(seatbeltanchor),43、44是座椅安全带引导部(seatbeltguide)。支架40、41和座椅安全带固定部42各自例如通过焊接等相对于座椅靠背面板10进行固定。又,座椅安全带引导部43、44各自固定于主框架21的上部21a。接着,参照图2~图7说明座椅靠背面板10的具体内容。在实施形态中,通过对壁薄(实施形态中,厚度0.4mm)的普通钢板进行压力(press)加工以此形成座椅靠背面板10。座椅靠背面板10中,在中央部分和其附近,图5中带剖面线的三块区域R1~R3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座椅靠背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靠背结构,是具有座椅靠背面板、配设于该座椅靠背面板的就座面侧的衬垫材料、以及介于该座椅靠背面板和该衬垫材料之间的中间构件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面板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并形成有向就座面侧突出的压印部,并且在该压印部的周围形成有向该压印部的相反侧突出的筋部,所述中间构件设定为比重小于所述衬垫材料且硬度大于该衬垫材料,所述中间构件形成有与所述压印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在与所述筋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呈朝向所述衬垫材料凹陷的凹部,从而在该抵接部的周围在与所述座椅靠背面板之间形成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8 JP 2016-0900581.一种座椅靠背结构,是具有座椅靠背面板、配设于该座椅靠背面板的就座面侧的衬垫材料、以及介于该座椅靠背面板和该衬垫材料之间的中间构件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面板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并形成有向就座面侧突出的压印部,并且在该压印部的周围形成有向该压印部的相反侧突出的筋部,所述中间构件设定为比重小于所述衬垫材料且硬度大于该衬垫材料,所述中间构件形成有与所述压印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在与所述筋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呈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俊彦佐藤元春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