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体,通过(C)粘合剂层将(A)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与(B)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而形成该层叠体,构成前述(C)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橡胶成分和相对于100质量份(a)橡胶成分为0.1质量份以上的(b)交联剂和交联助剂,该交联剂和交联助剂为聚对二亚硝基苯、1,4-亚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该层叠体可以适宜用作能够薄规格化的内衬层等,通过粘合剂层将树脂薄膜层与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一体化,并且该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良好,而且剥离阻力优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层叠体制成的轮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层叠体、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轮胎。更详细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叠体,其通过粘合剂层将树脂层与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一体化,其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好且剥离阻力优异,适合用作充气轮胎的内衬层(inner liner)等。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有效制造该层叠体的方法以及使用该层叠体制成的轮胎。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防止空气泄漏并保持一定的轮胎空气压力,在充气轮胎的内表面设有一层内衬层,所述内衬层以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低透气性丁基类橡胶为主要成分。但是,如果这些丁基类橡胶的含量过多,未硫化橡胶的强度降低,容易产生橡胶断裂、片材穿孔等,特别是在将内衬层薄规格化的情况下,产生制造轮胎时内表面的帘线容易露出这样的问题。因此,前述丁基类橡胶的配合量受自身限制,在使用配合有该丁基类橡胶的橡胶组合物时,从阻气性的方面出发,内衬层的厚度必须为1mm左右。因此,内衬层在轮胎中所占的重量约为5%左右,妨碍轮胎重量的减少和汽车燃料效率的提高。因此,伴随近年来的节省能源的社会要求,以汽车轮胎的轻量化为目的,提出了用于将内衬层薄规格化的方法。例如,公开了替代目前的丁基类橡胶而使用尼龙薄膜层、偏氯乙烯层作为内衬层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此外,公开了将由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混合物组成的组合物的薄膜用于内衬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但是,使用这些薄膜的方法存在如下缺点虽然轮胎可以一定程度的轻量化,但由于基体材料是结晶性的树脂材料,特别是在5℃以下的低温下使用时的耐裂性和耐屈挠疲劳性比通常所使用的丁基类橡胶配合组合物层的情形差。此外,轮胎的制造也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已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以下,有时简称为EVOH。)阻气性优异。由于EVOH的空气透过量为配合有丁基类橡胶的内衬层橡胶组合物的百分之一以下,因而即便50μm以下的厚度,也可以大幅提高内压保持性,并且可降低轮胎重量。因此可以说,为了改进充气轮胎的空气透过性,将EVOH用于内衬层是有效的。例如,公开了具有由EVOH组成的轮胎内衬层的充气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但是,将该EVOH用作内衬层时,虽然改进内压保持性的效果好,但由于弹性模量与通常用于轮胎的橡胶相比大幅提高,因而由于屈挠时的变形而有时产生断裂或者裂纹。因此,在使用由EVOH组成的内衬层时,具有如下问题尽管使用轮胎前的内压保持性大大提高,但在转动轮胎时受到屈挠变形的使用后的轮胎中,内压保持性与使用前相比会降低等。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公开了一种轮胎内表面用内衬层,其使用由60~99重量%的乙烯含量为20~70摩尔%、皂化度为85%以上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以及1~40重量%的疏水性增塑剂组成的树脂组合物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但耐屈挠性未必可以充分满足。因此,期待开发一种内衬层,其在保持阻气性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耐屈挠性并可以薄规格化。作为这种内衬层,可以考虑例如耐屈挠性优异的橡胶状弹性体薄膜或片材与阻气性良好的树脂薄膜粘合、一体化而成的层叠体。此时,要求在该层叠体的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好且剥离阻力优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4070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8130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640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40207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529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种状况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轮胎,其中,该层叠体可以适合用作能够薄规格化的内衬层等,其通过粘合剂层将树脂薄膜层与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一体化而形成,而且其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好,并且剥离阻力优异。本专利技术人们为了实现前述目的而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组成的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的粘合剂层,将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与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一体化而形成层叠体,以此可以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是基于该构思完成的。即,本专利技术提供(1)一种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通过(C)粘合剂层将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与(B)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而形成该层叠体,构成前述(C)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橡胶成分和相对于100质量份(a)橡胶成分为0.1质量份以上的(b)交联剂和交联助剂,其中,该交联剂和交联助剂为聚对二亚硝基苯、1,4-亚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 (2)上述(1)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还包含2~50质量份(c)填充剂;(3)上述(1)或(2)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包含10质量%以上氯磺化聚乙烯作为(a)橡胶成分;(4)上述(1)~(3)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中,(a)橡胶成分包含50质量%以上丁基橡胶和/或卤化丁基橡胶;(5)上述(1)~(4)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还包含0.1质量份以上(d)橡胶用硫化促进剂;(6)上述(5)的层叠体,其中,(d)橡胶用硫化促进剂为秋兰姆类和/或取代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7)上述(1)~(6)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还包含0.1质量份以上(e)树脂、低分子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8)上述(1)~(7)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包含5质量份以上无机填料作为(c)填充剂;(9)上述(8)的层叠体,其中,无机填料为选自湿法生产的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镁、蒙脱石、云母、绿土、有机蒙脱石、有机云母以及有机绿土中的至少一种;(10)上述(1)~(9)的层叠体,其中,粘合剂组合物包含炭黑作为(c)填充剂;(11)上述(7)~(10)的层叠体,其中,(e)成分中的树脂为选自C5类树脂、酚醛类树脂、萜烯类树脂、改性萜烯类树脂、氢化萜烯类树脂以及松香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12)上述(11)的层叠体,其中,树脂为酚醛类树脂;(13)上述(7)~(12)的层叠体,其中,(e)成分中的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100000;(14)上述(13)的层叠体,其中,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50000;(15)上述(7)~(14)的层叠体,其中,(e)成分中的低分子量聚合物为分子内具有双键的聚合物;(16)上述(7)~(15)的层叠体,其中,(e)成分中的低分子量聚合物为包含苯乙烯单元的聚合物;(17)上述(16)的层叠体,其中,低分子量聚合物为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18)上述(1)~(17)的层叠体,其中,(A)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的厚度为200μm以下,(B)橡胶状弹性体层的厚度为200μm以上;(19)上述(1)~(18)的层叠体,其中,(A)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为由包含一层以上改性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为树脂薄膜层的单层和多层薄膜层组成的层;(20)上述(19)的层叠体,其中,(A)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为由包含热塑性尿烷类弹性体层的多层薄膜组成的层;(21)上述(1)~(20)的层叠体,其中,构成(B)橡胶状弹性体层的橡胶状弹性体含有包含50质量%以上丁基类橡胶的橡胶成分;(22)上述(2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丁基类橡胶为丁基橡胶和/或卤化丁基橡胶;(23)上述(1)~(22)的层叠体,其中,(C)粘合层的厚度为1~100μm;(24)一种上述(1)~(23)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通过(C)粘合剂层将(A)至少包含树脂薄膜层的层与(B)橡胶状弹性体层粘合而形成该层叠体,构成所述(C)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橡胶成分和相对于100质量份(a)橡胶成分为0.1质量份以上的(b)交联剂和交联助剂,其中,该交联剂和交联助剂为聚对二亚硝基苯、1,4-亚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原大辅,加藤大辅,高桥祐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