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785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在80‑100米的河道上从河床底部由下往上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金属网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网层上的水草,所述水草为聚烯烃类生物弹性填料制成的人工水草。这种生物滞留床应用于河道治理,为河道微生物提供生息和繁衍的场所,可使河流断面上微生物的附着膜变为多层,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同时保护河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可广泛推广及应用。

A biological retention bed for river regul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randed bed for river creatures, in 80 100 meters from the river bed at the bottom from bottom to top are laid bio ceramic layer, volcano rock, zeolite layer, gravel layer, a layer of metal mesh, and the water is fixed on the metal net layer, the water for poly olefinic biological elastic filler made of artificial plants. The bioretention bed used in the river, to provide space for reflection and reproduce River microorganisms, microbial attachment membrane can make the river section into a multilayer, improve the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the rivers, while protecting the riverb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can be widely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
本技术涉及黑臭水体治理
,具体是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
技术介绍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底泥黑臭等现象。针对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以往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底泥生态疏浚、引水冲淤等技术上,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导致河床破坏,河道水生态系统丧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这种生物滞留床用于河道治理,为河道微生物提供生息和繁衍的场所,可使河流断面上微生物的附着膜变为多层,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同时保护河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在80-100米的河道上从河床底部由下往上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金属网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网层上的水草。该生物滞留床使河流断面上微生物的附着膜变为多层;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可为河底微生物提供繁衍场所。生物滞留床始终在水面以下,不影响河道行洪。进一步地以水深的三十分之一位基本高度,所述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的高度分别为4-5、2-3、1-2、2-3个基本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生物陶粒与火山岩的粒径为30~50mm,沸石的粒径为10~30mm、砾石的粒径为20~40mm。进一步地所述水草为聚烯烃类生物弹性填料制成的人工水草。人工水草可为水体中的微生物提供附着介质,使单位体积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大。进一步地所述水草的布置密度为8-10根/㎡。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为不锈钢网架。不锈钢网架用于固定生物滞留床上的填料不被水流冲刷流失同时也起固定水草的作用,而且经久耐用,不易腐蚀。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生物滞留床,可使河流断面上微生物的附着膜变为多层;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可为河底微生物提供繁衍场所,人工水草可为水体中的微生物提供附着介质,使单位体积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大,充分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其中1.人工水草,2.金属网层,3.砾石层,4.沸石层,5.火山岩层,6.生物陶粒层,7.河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的生物陶粒和火山岩均是水质净化滤料,属于人工湿地基质范畴,可以直接采购。以南京某黑臭河道为例,该河全长8.8km,河宽平均为10m,水深平均1.5m,底泥厚约0.2m,河道坡比为1:1,水流较缓;河道周边是居民生活污水、少量餐厨废水以及工厂处理尾水等,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河水主要水质指标为劣Ⅴ类。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分别为3.61mg/L、1.23mg/L、33.16mg/L。该河道存在一定的外部点源污染,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同一条黑臭河道的3个实验段各自起点的氨氮没有依次递减的关系。实施例1河道实验段1长1000m,每隔200m设置一座生物滞留床,生物滞留床长度为100m,实验段共设置三座。生物滞留床从河床7到水面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不锈钢网层2,以及固定在不锈钢网层2上的聚烯烃类生物弹性填料作为人工水草1,布置密度为9根/㎡。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的高度分别为20cm、15cm、5cm、10cm。其中,生物陶粒与火山岩的粒径均为40mm,沸石的粒径为20mm、砾石的粒径为30mm。经过十天的生物富集期后,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与实验段起点相比,末端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3%、25%和44%,水体氨氮含量明显降低,由起点的2.41mg/L降低为末端的1.92mg/L,河道水质明显得到改善。实施例2河道实验段2长1000m,每隔200m设置一座生物滞留床,生物滞留床长度为80m,实验段共设置三座。生物滞留床从河床7到水面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不锈钢网层2,以及固定在不锈钢网层2上的聚烯烃类生物弹性填料作为人工水草1,布置密度为10根/㎡。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的高度分别为25cm、10cm、10cm、15cm。其中,生物陶粒与火山岩的粒径均为30mm,沸石的粒径为10mm、砾石的粒径为20mm。经过十天的生物富集期后,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与实验段起点相比,末端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0%、26%和39%,水体氨氮含量明显降低,由起点的2.72mg/L降低为末端的1.74mg/L,河道水质明显得到改善。实施例3河道实验段3长1000m,每隔200m设置一座生物滞留床,生物滞留床长度为90m,实验段共设置三座。生物滞留床从河床7到水面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不锈钢网层2,以及固定在不锈钢网层2上的聚烯烃类生物弹性填料作为人工水草1,布置密度为8根/㎡。生物陶粒层6、火山岩层5、沸石层4、砾石层3的高度分别为20cm、10cm、5cm、15cm。其中,生物陶粒与火山岩的粒径均为50mm,沸石的粒径为30mm、砾石的粒径为40mm。经过十天的生物富集期后,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与实验段起点相比,末端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8%、23%和41%,水体氨氮含量明显降低,由起点的2.24mg/L降低为末端的1.68mg/L,河道水质明显得到改善。本技术按照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定本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在80‑100米的河道上从河床底部由下往上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金属网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网层上的水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在80-100米的河道上从河床底部由下往上依次铺设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金属网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网层上的水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以水深的三十分之一位基本高度,所述生物陶粒层、火山岩层、沸石层、砾石层的高度分别为4-5、2-3、1-2、2-3个基本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冰吴梅玲林洪周超邹红菊刘平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