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承德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1272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颗粒原料和肠溶包衣:其中,所述颗粒原料按重量比例包括5‑95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5‑95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3‑30%;所述肠溶包衣材料能够在pH值≥5.0时溶解。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肠溶包衣材料将颗粒原料包裹,因而药物口服后在小肠释放,通过将大黄结合蒽醌制成肠溶剂,通过胃时可以减少破坏,增加到达结肠的大黄蒽醌的量,增加药效,同时减少了服用量,从而减少肾毒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大黄为常用中药,主要作用是泻火通便作用。大黄起‘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蒽醌类成分。包括大黄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结合蒽醌为相应游离蒽醌由β-糖苷键结合糖形成。结合蒽醌因为糖的保护,不易被上消化道吸收,也不被上消化道的α-糖苷键酶水解,当其进入大肠后被肠内β-糖苷键酶水解,释放出游离蒽醌,游离蒽醌最终起致泻作用。然而,游离蒽醌在到达大肠之前就在上消化道被吸收或破坏,因此起到的致泻作用很弱,只有通过口服结合蒽醌才能起泻下作用。提取精制大黄总蒽醌的过程中,结合蒽醌易失去葡萄糖成为游离蒽醌,直接口服后失去泻下功效,这也是《中国药典》上含大黄制剂中的大黄在制剂中均是部分或全部以药材原粉形式入药,也是中医临床上煎药要求“大黄后下”的原因。同时由于结合蒽醌不稳定,易受酸和热的破坏,导致到达结肠的蒽醌减少,前期研究发现,结合蒽醌在酸中降解和破坏约25%,胃肠道为酸性,会破坏结合蒽醌,这大大影响了大黄结合蒽醌到达大肠的量,同时由于到达大肠的量降低,人们往往要服用较大剂量的药物,而部分结合蒽醌经吸收后,需要人体进行代谢,从而增加了肾脏等脏器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大黄结合蒽醌制成肠溶制剂,肠溶制剂保护结合蒽醌通过胃时可以减少胃酸对结合蒽醌的破坏,同时增加到达结肠的大黄蒽醌的量,增加药效,同时减少了服用量,从而减少肾毒性;所述制备方法操作简单,能够方便地制备得到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包括颗粒原料和肠溶包衣:其中,所述颗粒原料按重量比例包括5-95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5-95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3-30%;所述肠溶包衣材料能够在pH值≥5.0时溶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由于采用肠溶包衣将颗粒包裹,因而药物口服后在小肠释放。试验结果表明,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在结肠定位给药后可以增加大黄的泻下作用,或者可以有效减小大黄毒性的发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原料包括30-80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20-70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5-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原料包括40-60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40-60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1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使用的药物活性成分可以使用大黄或大黄提取物,所述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为粉状;当使用大黄提取物作为原料时,所述大黄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为:将大黄加入乙醇溶液中提取,得到乙醇提取液,减压喷雾干燥所述乙醇提取液得到大黄提取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大黄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为:将大黄加入重量分数为30%的乙醇溶液中,大黄与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8-10,加热回流提取2-4次,每次回流提取的时长为0.5-1h,回流提取后合并得到的液体,即为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到浓缩液,减压喷雾干燥所述浓缩液得到大黄提取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大黄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中加热回流提取3次,3次回流提取的时长依次为1、0.5和0.5小时。当然,所述大黄提取物也可以直接使用中国药典中的方法制备得到大黄蒽醌、或是其他含有大黄蒽醌的复方制剂,在此就不再赘述。为便于在制备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能够顺利进行和药物活性的正常发挥,如制粒或制备微丸剂时保证颗粒或微丸剂的成形和药物在服用后的正常崩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辅料为填充剂、崩解剂和粘合剂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填充剂为微晶纤维素、聚乙二醇类(如PEG-4000、PEG-6000)、乳糖或淀粉;所述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CMS-Na)或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所述粘合剂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淀粉、乙醇或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肠溶包衣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酸树脂类包衣材料、抗粘剂和增塑剂,其中聚丙烯酸树脂类包衣材料如:EudragitL100-55、L30D-55、L100或S100。举例来说,所述的EudragitL100-55是由甲基丙烯酸与丙烯酸乙酯按照重量比50:50进行共聚得到的,它可用作片剂、丸剂药物的肠溶性包衣材料,也可用于缓释制剂中的骨架材料,使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包衣膜能被pH5.5以上的溶液溶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抗粘剂为硬脂酸镁或滑石粉,所述的增塑剂为甘油、丙二醇、柠檬酸三乙酯或聚乙二醇600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肠溶包衣材料还包括着色剂和/或避光剂,所述抗粘剂和增塑剂的重量均为所述聚丙烯酸树脂类包衣材料重量的20-50%,所述着色剂和避光剂均为所述聚丙烯酸树脂类包衣材料重量的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着色剂为食用色素;所述的避光剂为二氧化钛。当然,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和肠溶包衣材料不限于上述几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的指引下,能够轻易从现有材料中选取其他药物辅料,在此就不再赘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颗粒辅料按照所述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B、将步骤A制得的混合料制成颗粒剂或微丸剂;C、使用所述肠溶包衣材料对步骤B制得的颗粒剂或微丸剂进行包衣处理,得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步骤B中,使用制粒机进行制粒,使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剂;制粒后得到的颗粒剂的粒径为5-2000μm,优选的为10-1000μm,更优选的为20-500μ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步骤C中,使用锅包衣法或流化床包衣法对所述颗粒剂或微丸剂进行包衣处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路和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从大黄蒽醌的作用机理入手提高大黄蒽醌的泻下作用问题。大黄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机理是结合蒽醌经胃肠道到达大肠,被酶解为游离蒽醌,刺激肠壁发挥泻下作用,因为胃中pH为1-2,直接口服结合蒽醌将会被破坏,将结合蒽醌制备成肠溶颗粒,通过胃则可以减少破坏,增加到达结肠的蒽醌的量,增加药效,或者通过药理实验,找出和原来药材相当的泻下剂量,减少服用量,减少肾毒性。另外,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的制备过程中选取了多种辅料,将大黄游离蒽醌制备成颗粒原料,再将所述颗粒原料作为原料代替药材投料,应用于含大黄中药单方或复方中,与随方中的其它药物一起制备成合适的剂型。具体来说,将大黄蒽醌制备颗粒剂或微丸剂,再用pH≥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包括颗粒原料和肠溶包衣:其中,所述颗粒原料按重量比例包括5‑95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5‑95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3‑30%;所述肠溶包衣材料能够在pH值≥5.0时溶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包括颗粒原料和肠溶包衣:其中,所述颗粒原料按重量比例包括5-95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5-95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3-30%;所述肠溶包衣材料能够在pH值≥5.0时溶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原料包括30-80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20-70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5-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原料包括40-60份的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以及40-60份的颗粒辅料;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重量为所述颗粒原料重量的10-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或大黄提取物为粉状;所述大黄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为:将大黄加入乙醇溶液中提取,得到乙醇提取液,减压喷雾干燥所述乙醇提取液得到大黄提取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黄结合蒽醌肠溶给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为:将大黄加入重量分数为30%的乙醇溶液中,大黄与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8-10,加热回流提取2-4次,每次回流提取的时长为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翠哲
申请(专利权)人:承德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