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0478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4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1,充电管理芯片U2,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电阻R3,充电保护电路,电压调节电路,以及稳压集成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充电管理芯片U2与外围的充电电路和电压调整电路以及集成稳压电路相结合,有效的降低了移动电源的电路损耗,提供了输出稳定的电压,从而确保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为用电设备通过稳定的工作电压电流,有效的提供了移动电源的负载的能力。

A voltage regulated mobile power supp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voltage regulating type mobile power suppl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the T transformer, rectifier diode U1, charging management chip U2, C1 capacitor polarity, polarity capacitor C2, diode D1, R3 resistor, charging protection circuit, voltage regulator circuit, and voltage regulator integrated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trong practicability, by combining the charging circuit and a voltage regulating circuit and U2 charging management chip and peripheral integrated circuit voltage regulator,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ircuit loss of mobile power, provide a stable output voltage, so that the utility model can work through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stability for use electrical equipment, provides mobile power load capacity effectiv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具体的说,是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移动电源,也叫“外挂电池”、“外置电池”、“后备电池”、“数码充电伴侣”、“充电宝”、“移动电源”这个概念是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快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其定义就是:方便易携带的随身电源。针对数码产品功能日益多样化,使用更加频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如何提高数码产品的使用时间、方便人们的生活、及时补充电源、发挥其最大功用的重要性就更加刻不容缓。移动电源,就是针对并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就可以随时随地为多种数码产品充电。移动电源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其能量转换率的高低,和移动电源线路损耗的大小,以及输出电压电流是否稳定。然而,现有的移动电源存在损耗大、输出电压电流稳定性差的问题,导致移动电源的负载能力较差,致使移动电源长时间的处于充电状态,从而缩短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因此,提供一种既能降低损坏,又能确保输出稳定的电压电流的移动电源便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移动电源存在损耗大、输出电压电流稳定性差的缺陷,提供的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主要由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1,充电管理芯片U2,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2,P极经电阻R2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R管脚相连接、N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H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ISE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和FB管脚以及BAT管脚和TEMP管脚相连接的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充电保护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的电压调节电路,以及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的稳压集成电路组成;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该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经熔断器RU后与非同名端共同形成电压的输入端。所述充电保护电路由场效应管MOS,蓄电池DC,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FB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BAT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7,正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BA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蓄电池DC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FB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以及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6后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组成;所述蓄电池DC的正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该蓄电池DC的负极还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3的负极作为充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并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所述电压调节电路由三集管VT1,三集管VT2,三集管VT3,P极与三集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可调电阻R8后与三集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经电阻R9后与三集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的电感L,正极与三集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后与三集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正极与三集管VT3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三集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以及一端与三集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集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三集管VT3的基极还分别与二极管D3的N极和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负极还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三集管VT3的集电极与三集管VT1的基极共同形成电压调节电路的输出端并与稳压集成电路相连接。所述稳压集成电路由稳压芯片U3,正极与稳压芯片U3的LX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稳压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经电阻R12后与稳压芯片U3的LX管脚相连接、N极与稳压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一端与二极管D4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以及负极与稳压芯片U3的GND管脚相连接后接地、正极经电阻R14后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稳压芯片U3的VDD管脚与三集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P极与三集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稳压芯片U3的FB管脚与二极管D4的P极共同形成稳压集成电路的输出端。为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2为CN3083集成芯片;所述稳压芯片U所述处理芯片U2则优先采用A555集成芯片来实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充电管理芯片U2与外围的充电电路和电压调整电路以及集成稳压电路相结合,有效的降低了移动电源的电路损耗,提供了输出稳定的电压,从而确保了本技术能为用电设备通过稳定的工作电压电流,有效的提供了移动电源的负载的能力。(2)本技术的电压调节电路能对充电电路输出的电压产生的瞬间高电流进行消除或抑制,并能对电压电流的强度进行调节,使输出的电压电流与设备所需的基准电压电流保持一致。(3)本技术的集成稳压电路能对电压调整电路输出的电压进行稳压,使输出的电压更稳定,从而确保了本技术输出电压电流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型号为BOD-150VA的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1,充电管理芯片U2,阻值为10kΩ的电阻R1,阻值为20kΩ的电阻R2,阻值为4kΩ的电阻R3,容值为0.01μF的极性电容C1,容值为101μF的极性电容C2,型号为1N4013的二极管D1,充电保护电路,电压调节电路,以及稳压集成电路组成。连接时,极性电容C1的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极性电容C2的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接地。二极管D1的P极经电阻R2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R管脚相连接,N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H管脚相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ISE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和FB管脚以及BAT管脚和TEMP管脚相连接。电压调节电路分别与充电保护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稳压集成电路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1,充电管理芯片U2,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2,P极经电阻R2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R管脚相连接、N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H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ISE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和FB管脚以及BAT管脚和TEMP管脚相连接的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的电压调节电路,以及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的稳压集成电路组成;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该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经熔断器RU后与非同名端共同形成电压的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1,充电管理芯片U2,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2,P极经电阻R2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R管脚相连接、N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CH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ISE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和FB管脚以及BAT管脚和TEMP管脚相连接的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的电压调节电路,以及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的稳压集成电路组成;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该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经熔断器RU后与非同名端共同形成电压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压调节型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保护电路由场效应管MOS,蓄电池DC,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FB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BAT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7,正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BA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蓄电池DC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FFB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以及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6后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组成;所述蓄电池DC的正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2的TEMP管脚相连接,该蓄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勇伍伟沈英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动力核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