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851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7:07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汽车,其中,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阻隔件,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内,并将所述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的体积小于所述副油底壳的体积;设于所述阻隔件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同样的发动机热负荷下,机油温度上升较快,暖机时间得以缩短,燃油耗及排放均可得到改善;主油底壳内的机油和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快速混合,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

Engine oil pan, engine and automobile

An engine oil pan, engine and vehicle, the engine oil pan comprises an oil sump body; a blocking piece,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oil pan of the body, and the oil pan is separated into a main oil pan and oil pan, the volume of the main oil sump volume less than the side oil sump; arranged on the at least one valve on the barrier. The utility model in the engine heat load under the same engine oil temperature rise faster, the warm-up time can be shortened, fuel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can be improved; the main oil sump oil and oil sump oil rapid mixing,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is grea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汽车。
技术介绍
油底壳属于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储存机油是其第一功能。机油,被誉为发动机的“血液”,是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参与者,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减磨等作用。在多数工况下,发动机机油温度高于冷却液温度,机油需要进行冷却。但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由于发动机本身热负荷较小,机油温度偏低,需要从冷却水吸收热量实现升温,尤其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的冷启动工况,机油升温更为必要。机油温度过低,会使机油粘度增大,增加机件运动的阻力,暖机时间加长,对燃油耗及排放等均不利。因此需要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提升机油温度。目前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中仅有一个油底壳,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油底壳内所有的机油均参与润滑循环,这就导致机油温度上升较慢,暖机时间长,对燃油耗及排放等均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机油温度上升较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阻隔件,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内,并将所述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的体积小于所述副油底壳的体积;设于所述阻隔件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可选的,还包括:主吸油盘,通过第一管路与油泵相连,所述主吸油盘位于所述主油底壳内;副吸油盘,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副吸油盘位于所述副油底壳内,且其中一个所述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管路中。可选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输出温度信号;所述调节阀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信号执行打开或关闭动作。可选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输出温度信号;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信号,输出控制指令,用以控制所述调节阀执行打开或关闭动作。可选的,所述调节阀为蜡式调节阀。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油底壳的加油口以及设于加油口上的加油口盖;机油加注管,依次穿过所述主油底壳和所述阻隔件,并延伸至所述副油底壳内。可选的,还包括: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出油端位于所述主油底壳内。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放油螺塞,设于所述主油底壳上;第二放油螺塞,设于所述副油底壳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发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以及设于油底壳本体内的阻隔件,阻隔件将发动机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其中,主油底壳的体积小于副油底壳的体积。相当于将油底壳容积一分为二,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设于阻隔件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全部处于关闭状态,仅有体积小的主油底壳内的机油参与油路循环。由于参与循环的机油量少了,因此,在同样的发动机热负荷下,机油温度上升较快,暖机时间得以缩短,燃油耗及排放均可得到改善。待机油温度上升至一定程度后,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达到温度设定值后,设于阻隔件上的调节阀全部处于开启状态。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连通,即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均参与油路循环,以保证发动机润滑有效,安全运行。同时,由于所有的调节阀均处于开启状态,主油底壳内的机油和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快速混合,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机油的粘度适合,不会增加机件运动的阻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的主视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机油的循环路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在发动机正常工作阶段,机油的循环路径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的主视图二,图4中示出了电子控制单元与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通过导线连接;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的主视图三,图5中示出了电子控制单元与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无线通信连接;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机油的循环路径示意图二;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发动机油底壳在发动机正常工作阶段,机油的循环路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10,包括:油底壳本体,以及阻隔件20,阻隔件20设于油底壳本体内,并将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主油底壳11的体积小于副油底壳12的体积。继续参考图1,还包括设于阻隔件20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图1中仅示出其中两个调节阀,分别为第一调节阀30和第二调节阀40。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为多个调节阀,例如为3个、5个或8个等。由于油底壳容积被一分为二,主油底壳11的体积小于副油底壳12的体积。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低于温度设定值,此时,第一调节阀30和第二调节阀40全部处于关闭状态,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相互隔绝,仅有体积小的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参与油路循环。由于参与循环的机油量少了,在同样的发动机热负荷下,机油温度上升较快,暖机时间得以缩短,燃油耗及排放均可得到改善。待机油温度上升至一定程度后,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达到温度设定值后,设于阻隔件20上的第一调节阀30和第二调节阀40全部处于开启状态。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连通,即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内的机油均参与油路循环,以保证发动机润滑有效,安全运行。同时,由于第一调节阀30和第二调节阀40均处于开启状态,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和副油底壳12内的机油快速混合,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机油的粘度适合,不会增加机件运动的阻力。本实施例中,阻隔件20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当将发动机油底壳10布置于汽车上后,汽车的车宽方向、车长方向或车高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汽车的车宽方向或车长方向,这样,沿车高方向,发动机油底壳10被分隔成上下两层。沿车高方向,主油底壳11位于副油底壳12之上。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以是汽车的车高方向,那么,沿车宽或车长方向,发动机油底壳10被分隔成左右两层。此外,阻隔件20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将发动机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即可,本实施例中阻隔件20呈板状。且由于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控制第一调节阀30和第二调节阀40处于关闭状态,仅让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参与油路循环。因此,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上升很快,而副油底壳12内的机油在发动机启动及低负荷暖机过程中温度较低。为避免副油底壳12内温度较低的机油影响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的上升,阻隔件20可以使用隔热材料制成。使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阻隔件20可以有效降低副油底壳12内的温度较低的机油对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的上升,从而可以使得主油底壳11内的机油温度快速上升,暖机时间得以缩短。此外,主油底壳11和副油底壳12的体积的比例不做限定。例如,发动机油底壳10的体积为5L,可以设定主油底壳11的体积为1L,副油底壳12的体积为4L;也可以设定主油底壳11的体积为2L,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本体;阻隔件,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内,并将所述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的体积小于所述副油底壳的体积;设于所述阻隔件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本体;阻隔件,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内,并将所述油底壳分隔成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的体积小于所述副油底壳的体积;设于所述阻隔件上的至少两个调节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吸油盘,通过第一管路与油泵相连,所述主吸油盘位于所述主油底壳内;副吸油盘,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副吸油盘位于所述副油底壳内,且其中一个所述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管路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输出温度信号;所述调节阀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信号执行打开或关闭动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会球陈伟芳殷海庭杨辉夏琪伟罗欣喆简辉陈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