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8249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位于车顶架和顶棚之间用于执行冲击吸收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更优选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包括:位于车顶的车顶架;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配置为覆盖上述车顶架的末端的部分区域的架屏罩,上述架屏罩的与上述车顶架相接的区域形成预定硬度以上的高硬度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与上述顶棚相对的区域形成小于预定硬度的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

Shock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roof of panoramic skyligh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oof rack and is located in the ceil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noramic roof ceiling shock absorbing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more preferably provides a panoramic sunroof ceiling comprises a shock absorption structure, the roof rack is located in the roof;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vehicle interior ceiling; end configured to cover the roof rack part of the region the first frame screen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frame of the impact area of the screen frame is formed of high hardness of predetermined hardness above the absorption part, relative to the ceiling area formed less than a predetermined hardness and low hardness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part sec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在安装有全景天窗的车辆的顶棚发生一定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顶棚的破损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汽车在大致区分时由车体(body)和车架(chassis)构成,车体为构成汽车的外形的部分,可以区分为提供乘客的搭乘空间的车室内、安装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以及能够保管并搬运行李的后备箱。并且车架为汽车中除车体以外的部分,通过在架上安装发动机或行驶所需的各种装备,从而使车辆的行驶变得可能。根据车辆的位置对车体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安装发动机罩(hood)的前车体、安装车顶和门的中间车体以及布置后备箱的后车体。最近,为了改善车辆的搭乘者的内饰感性并且容易进行室内的换气,安装有全景天窗的车辆逐渐增加,对于对应于中间车体的部分的车架、架以及顶棚连接结构的研究正在积极地进行。图1为现有技术,是表示汽车用车顶的顶棚结构的剖面图,观察概略性的构成,公开了作为构成车辆的外型的部分的车顶板、与上述车顶板连接的车顶架以及在车顶架的内侧面附着有顶棚的构成。就具有这样的构成的现有的汽车用车顶的顶棚而言,在车辆的碰撞事故时或发生严重的侧倾时,存在搭乘者的头部与顶棚碰撞并直接与车顶架撞击而受到严重的伤害,或由于顶棚不具备用于吸收冲击的额外的结构而因顶棚破损导致搭乘者的头部受到严重伤害的危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大韩民国公开特许第10-2006-0055080号(2016.05.23)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包括位于车顶架和顶棚之间并执行冲击吸收的构成,用于通过吸收发生在顶棚的冲击来防止顶棚破损并防止搭乘者受伤。本技术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所述的目的,没有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说明而被理解,而且可以通过本技术的实施例而更清楚地确认。另外,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范围所表示的手段及其组合来实现。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用于达成上述本技术的目的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如下的构成。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包括:位于车顶的车顶架;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配置为覆盖上述车顶架的末端的部分区域的架屏罩,上述架屏罩的与上述车顶架相接的区域形成预定硬度以上的高硬度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与上述顶棚相对的区域形成为小于预定硬度的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结构,上述遮挡结构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的一末端连接,用于在天窗开放时连接顶棚和上述架屏罩。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和第二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双重接合。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向上述顶棚方向凸出。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具有与上述车顶屏罩相同的形状,并且配置为覆盖上述车顶屏罩。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配置在与上述顶棚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包括:位于车顶的车顶架;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固定在上述车顶架的末端的架屏罩,上述架屏罩在与上述顶棚相近的位置包括冲击吸收结构,上述冲击吸收结构配置为在内部包括中空部,以使在发生冲击的情况下与上述顶棚接触并使上述中空部塌陷。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结构,上述遮挡结构与上述冲击吸收结构的一末端连接,用于在天窗开放时连接上述顶棚和上述架屏罩。另外,提供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结构配置为与上述顶棚隔开预定距离。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通过以上本实施例和以下所述的构成的结合、使用关系,得到如下的效果。本技术具有提供能够通过吸收发生在顶棚的冲击来防止搭乘者受伤的冲击防止结构的效果。另外,本技术提供各种冲击吸收结构,具有提供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安装有天窗的车辆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图示了作为现有技术的包括车顶架和顶棚的结合结构。图2图示了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包括架屏罩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立体图。图3图示了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剖面图。图4图示了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架屏罩的结合结构的剖面图。图5图示了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遮挡结构的剖面图。图6图示了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的剖面图。附图标记10:车顶架20:顶棚100:车顶架200:架屏罩210:第一冲击吸收部220:第二冲击吸收部300:遮挡结构400:车顶架500:架屏罩510:中空部600: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变形为各种形态,本技术的范围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于下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用于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本技术而提供。另外,说明书中记载的“…部”、“…结构”等的术语意味着至少处理一种功能或动作的单位,能够通过硬件的结合来体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用第一、第二等区分构成的名称,这是因为其构成的相同,从而为了区分这些构成,但是在以下说明中不必限定于这样的顺序。本技术涉及一种位于安装有全景天窗的车辆的车顶架100和顶棚700之间的冲击吸收构成,提供用于在顶棚700施加有一定的冲击的情况下防止顶棚700的破损并吸收所产生的冲击的构成。图2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公开了固定于车辆的车架(未图示)并且配置为构成天窗的位置开放的形态的车顶架100、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700、以及配置为覆盖与天窗开放部相近的车顶架100的末端的架屏罩200。另外,本技术的车顶架100配置为紧固在车辆的车架的构成,可以通过一般执行接合的技术而被安装。顶棚700是暴露于车辆内部的区域,可以配置为还包括覆盖与搭乘者相对的面的表皮材料,以实现搭乘者的内饰感性的改善。进而,包括位于本技术的车顶架100和顶棚700之间的架屏罩200,架屏罩200配置为包括车顶架100的部分区域。更优选为,与顶棚700相近的区域的车顶架100的一端部可以以具有一定的曲率的方式包括曲率部,架屏罩200可以配置为覆盖车顶架100的曲率部。上述车顶架100的曲率部可以以顶棚700侧凸出的方式配置为凹陷的形状。除此之外,架屏罩200的与上述车顶架100相接的区域形成预定硬度以上的高硬度的第一冲击吸收部210,远离上述车顶架100的一定区域可以配置为小于预定硬度的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220。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210和第二冲击吸收部220可以根据适用于车辆的规格而设定各自的硬度。在顶棚700发生冲击的情况下,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220配置为吸收冲击,在冲击为第二冲击吸收部220的容许冲击以上时,配置为能够依次在第一冲击吸收部210吸收冲击。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配置了与顶棚700隔开一定距离的架屏罩200,在顶棚700不破损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顶的车顶架;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以及以覆盖所述车顶架的末端的部分区域的方式构成的架屏罩,所述架屏罩的与所述车顶架相接的区域形成预定硬度以上的高硬度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与所述顶棚相对的区域形成小于预定硬度的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12 KR 10-2016-01170101.一种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顶的车顶架;位于车辆室内上部的顶棚;以及以覆盖所述车顶架的末端的部分区域的方式构成的架屏罩,所述架屏罩的与所述车顶架相接的区域形成预定硬度以上的高硬度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与所述顶棚相对的区域形成小于预定硬度的低硬度的第二冲击吸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的一末端连接,用于在天窗开放时连接所述顶棚和所述架屏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以双重接合的方式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天窗顶棚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以向所述顶棚方向凸出的方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厚相赵元河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