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ing the elevator car (10) and (10) the car around the car frame (11), the car frame can be well along the guide rail (25) on the next move, and comprises two opposite vertical part (11A, 11B) and two relative horizontal part (11C, 11D), each the vertical part (11A, 11B) for the car (10) of the corresponding side (10A, 10B), car (10) to the bottom (10C) by using the elastic support device (15A, 15B) supported on the car frame (11) of the lower level department (11C). The car (10) on each side (10A, 10B) by using the corresponding guide arrangement (100200) supported on the car frame corresponding to the vertical part, the guide arrangement allows the car to the car frame vertical movement,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ar relative to the car frame horizontal mov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通常包括轿厢、轿厢框架、电梯井、机房、升降机械、绳索和配重件。轿厢框架围绕轿厢,并可包括两个竖直支撑部和两个水平支撑部。升降机械可以定位在机房中,并可包括驱动器、电机、驱动滑轮和机械制动器。升降机械可在竖直延伸的电梯井中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轿厢框架以及轿厢。绳索可经由驱动滑轮将轿厢框架以及由此的轿厢连接到配重件。轿厢框架还可利用滑动器件支撑在沿电梯井的高度延伸的井引导轨道上。井引导轨道可以利用紧固托架支撑在井的侧壁结构上。滑动器件可与井引导轨道接合,并当轿厢在电梯井中上下移动时保持轿厢在水平平面中的位置。配重件可以类似的方式支撑在配重件井引导轨道上,配重件井引导轨道支撑在电梯井的壁结构上。轿厢可在建筑物的楼层之间运输人和/或货物。电梯井可形成为使得壁结构由实壁形成或使得壁结构由开放式钢结构形成。轿厢的底部可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支撑在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上。称重装置还可定位在轿厢底部和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之间的空间中。称重装置可以是非接触式测距仪,其测量轿厢底部的下表面和称重装置之间的距离。弹性支撑器件的压缩与轿厢中的负载成比例。轿厢内的负载可以通过测量轿厢底部和非接触式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来测量。轿厢可以竖直移动使得轿厢底部的下表面和非接触式测距仪之间的距离可以与轿厢中的负载成比例地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涉及一种改进的电梯。根据本技术的电梯在权利要求1中限定。电梯包括具有轿厢框架的轿厢,轿厢定位在轿厢框架内,轿厢框架可沿引导轨道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每个竖直部面向轿厢的相应侧,轿厢的底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包括轿厢(10)和围绕轿厢(10)的轿厢框架(11),所述轿厢框架(11)能够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分(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其特征在于,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上,由此,所述引导布置(100,200)允许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水平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包括轿厢(10)和围绕轿厢(10)的轿厢框架(11),所述轿厢框架(11)能够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分(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其特征在于,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上,由此,所述引导布置(100,200)允许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水平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的引导布置(100,200)均包括两个引导器件(110),第一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上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的一侧,第二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下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部(11A,11B)的相对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的引导布置(100,200)均包括四个引导器件(110),所述四个引导器件布置成使得第一对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上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的相对两侧,第二对引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卡帕宁,O罗察莱宁,周立朝,
申请(专利权)人:通力股份公司,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芬兰,FI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