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臂及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6760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8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臂及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有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有减震器铰接座,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既保证了上摆臂可以具有一定的长度及上下摆臂长度的比例控制,又加大了左右两个上摆臂之间的距离,加宽了司机休息舱的宽度。

A support arm and the support arm of the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pport arm and the support arm of the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structure and the car, the support arm includes a support arm body,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pporting arm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upper swing arm, a hinge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arm hinge hole, the support arm and the support arm also comprises a left arm extending toward the branch body is connected the end, away from the support arm body branch steering knuckle arm is provided with a hinged seat, a stabilizer bar hinged boom seat is arranged right below the air bag mounting seat, on the swing arm hinge hole is arranged above the right support arm body on the upper swing arm hinge hole, the support arm body to the lower arm hinged holes are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the shock absorber is hinged seat, support arm body and branch arm support arm body combined with more than part of junction below the lo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t only ensure the upper arm can have a certain length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arm length ratio control, and increa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arm 2, widening the width of the driver cabin to r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臂及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臂及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车用底盘系统中悬架结构的主要作用是传递车轮与车身之间的纵向、侧向和垂向的力及力矩,缓和车身受到的路面冲击,衰减由此产生的振动。同时,悬架结构中的导向机构可以保证车轮按一定的轨迹相对车身运动,使车轮与地面正确接触,减小轮胎的异常磨损。独立悬架由于具有使左右侧车轮的运动相对独立、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平顺性较高、发动机布置空间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国家法规要求大型高三级客车必须采用独立悬架,伴随着独悬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国内客车的独悬应用正在逐步扩大。双横臂悬架是一种典型的独立悬架,通常由上、下A型摆臂、转向节、支撑臂等组成。为了满足司机中途休息的需求,在大型高三级客车上一般都设有司机休息舱,并且往往布置在前轴中间上方。为了便于布置司机休息舱,现有独立悬架通常采取直接减小上A型臂长度的做法,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824820U,授权公告日为2011.05.11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大落差独立悬架前桥总成,该前桥总成由两个各自独立且左右对称分布的独立悬架装置构成,独立悬架装置包括支撑臂、转向节总成、轮毂及制动盘总成、制动器总成、下A型摆臂、上A型摆臂及转向转换器总成,其中上、下A型摆臂的一端分别与支撑臂的上下两端铰接相连,上、下A型摆臂的另一端通过球铰与汽车底盘车架相连,因此支撑臂的上部设置有上A型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A型摆臂铰接孔。除此之外,支撑臂的中部设置有朝左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铰接座、支撑臂上于上A型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支撑臂上于上A型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上于下A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上述独立悬架装置的上A型摆臂的长度缩短了,因此左右两边的上A型摆臂球铰之间的中心距加大了,增加了中间通道宽度,同时轮胎中心到下A型摆臂的球铰中心之间的落差距离加大了,增加了前桥落差,使整车底盘布置的地板高度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独立悬架结构若应用在大型高三级客车上,虽然通过缩短上A型摆臂的长度可以加大中间通道宽度,从而增加司机休息舱的宽度,但是一味地追求缩短上A型摆臂的长度将会忽略上、下A型摆臂长度比的控制,本领域公知,双横臂悬架机构需要考虑悬架的弹性运动学和柔性运动学性能(简称K&C性能),因此上、下A型摆臂的长度比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保证其运动学性能(前束、外倾角及轮距的变化)有正确的趋势和程度,否则就会使悬架的运动特性受到不利影响,从而产生操稳差和磨胎问题。因此,如何在保证休息舱空间的同时,又不影响悬架的运动学性能成为了一个相互制约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司机休息舱的足够空间、又不牺牲悬架结构的运动学性能的支撑臂;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支撑臂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支撑臂本体呈直杆状。本技术中双横臂悬架结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包括支撑臂和连接在支撑臂上的上摆臂、下摆臂、转向节、气囊、稳定杆吊杆以及减震器,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支撑臂本体呈直杆状。所述上摆臂与下摆臂的横向长度之比在0.56~0.63之间。所述上摆臂为水平布置,所述下摆臂向上倾斜1~2°布置。本技术中汽车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包括车架和与车架相连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双横臂悬架结构包括支撑臂和连接在支撑臂上的上摆臂、下摆臂、转向节、气囊、稳定杆吊杆以及减震器,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上、下摆臂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相连,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支撑臂本体呈直杆状。所述上摆臂与下摆臂的横向长度之比在0.56~0.63之间。所述上摆臂为水平布置,所述下摆臂向上倾斜1~2°布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结合处以上的部分与结合处以下的部分基本等长而言,这样就相当于将上摆臂的高度提升了,可以认为对于由上摆臂、下摆臂、支撑臂本体所围成的梯形来说,梯形的上底向上平移了,这样既保证了上摆臂可以具有一定的长度,不至于过短而影响上、下摆臂的长度之比,保证了悬架结构的运动学性能,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梯形的腰(即支撑臂本体)均是向外倾斜的,在此基础上向上平移上摆臂也就使得左右两个上摆臂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为司机休息舱的布置让开更多的空间,加宽了司机休息舱的宽度,使司机可以休息的更加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汽车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图1中的局部结构图。图中:1.车轮总成;2.制动总成;3.气囊;4.上摆臂;5.稳定杆吊杆;6.减震器;7.下摆臂;8.横向稳定杆;9.支撑臂;91.支撑臂本体;92.分支臂;93.转向节铰接座;94.上摆臂铰接孔;95.下摆臂铰接孔;96.气囊安装座;97.稳定杆吊杆铰接座;10.转向拉杆;11.转向节臂;A.司机休息舱。具体实施方式汽车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该汽车是一种客车,包括车架(图中未示出)和与车架相连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双横臂悬架结构包括支撑臂9、上摆臂4、下摆臂7、车轮总成1、制动总成2、气囊3、稳定杆吊杆5、减震器6、横向稳定杆8、转向拉杆10、转向节臂11,其中车轮总成1包括车轮、转向节以及轮毂等。支撑臂9包括支撑臂本体91,支撑臂本体91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94、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95,支撑臂9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91一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92,分支臂92的远离支撑臂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支撑臂及使用该支撑臂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和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臂,其特征在于:支撑臂本体呈直杆状。3.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包括支撑臂和连接在支撑臂上的上摆臂、下摆臂、转向节、气囊、稳定杆吊杆以及减震器,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支撑臂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摆臂铰接孔、下部设置有下摆臂铰接孔,支撑臂还包括与支撑臂本体相连的朝向左侧延伸的分支臂,分支臂的远离支撑臂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与转向节铰接相连的转向节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上方设置有气囊安装座、于上摆臂铰接孔的右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吊杆铰接座,支撑臂本体上于下摆臂铰接孔的右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臂本体的位于支撑臂本体与分支臂相结合处以上的部分比结合处以下的部分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臂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新肖全洪严斌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