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675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8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包含胎面、设于所述胎面两侧的胎边、设于所述胎边下方的胎唇及设于所述胎唇下方的胎体底部,所述胎边处沿轮胎周向分布有2至3圈的缩减孔,所述缩减孔为沿轮胎轴向向胎体中心延伸的沉孔,两侧胎唇分别设置有卡槽。从而实现降低轮胎重量,改善轮胎下沉量大导致骑行费力的问题,避免轮胎早期破坏以及起到防止滑圈的功效。

Air free bicycle tyre with ho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erforated free inflatable bicycle tire, comprising the tread, the tread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ead, is arranged below the bottom of the tire bead bead and a lower lip of the tyre, the tyre side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is reduced to 2 hole distribution the 3 circle, the cut hole is extended to the center hole along the axial tire carcass, bead on both sid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card slot. Thus, the problem of reducing the tire weight and improving the sinkage of the tyre leads to the strenuous riding, thus avoiding the early destruction of the tyre and preventing the slipp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
本技术涉及橡胶免充气轮胎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
技术介绍
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在我国国内的多个城市发展迅速,由于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使用人员流动率大,使用频率高,故部分车辆配套的是无爆胎危险的免充气轮胎以解决轮胎维护费用高的困难。为解决常规的免充气轮胎的重量大、骑行费力及减震性不佳等问题,业内对常规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结构进行改进研究,如中国专利号201420230465.1的免充气轮胎、车轮及自行车。现有专利公开的技术为胎体中间位置设有中心孔,胎边位置上设有胎边孔。通过中心孔和胎边孔的增设,减轻轮胎的重量,减少行车阻力,在轮胎受到外力时缓冲外力。经过实际使用及测试,上述技术在改善免充气轮胎的重量大、骑行费力及减震性不佳等方面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有缺陷产生。具体分析如下:现有专利公开的免充气轮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骑行,由于胎体的中心孔所设置胶料较薄,胶料摩擦受热变软,逐渐出现因下沉量大导致的骑行费力现象;另外,由于胎体中心孔频繁受力变形,长期使用后容易在中心孔周边出现裂纹,进而造成轮胎的早期破坏。同时,由于橡胶材质的免充气轮胎均是实心结构,胎唇与轮辋的配合缺少气压支撑嵌合,因此普遍存在易滑圈问题,亟待研究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以有效降低轮胎重量,改善轮胎下沉量大导致的骑行费力的问题,同时避免轮胎早期破坏以及防止滑圈现象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包含胎面、设于所述胎面两侧的胎边、设于所述胎边下方的胎唇及设于所述胎唇下方的胎体底部,其中:所述胎边处沿轮胎周向分布有2至3圈的缩减孔,所述缩减孔为沿轮胎轴向向胎体中心延伸的沉孔,两侧胎唇分别设置有卡槽。所述各圈的缩减孔沿轮胎周向呈等间距、环状分布。所述胎边处设置有两圈缩减孔,同一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的间隔夹角为2°~8°。所述同一侧胎边的相邻圈的缩减孔呈错位分布,同一侧胎边相邻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所成错位夹角为1/2的间隔夹角。所述两侧胎边的缩减孔相对赤道平面对称、错位设置,两侧胎边的缩减孔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所成错位夹角为1/2的间隔夹角。所述缩减孔由外而内呈阶梯状递减。所述缩减孔的各阶梯连接处为圆角,该缩减孔的底部为半球体。所述缩减孔的深度跨过胎体中心的赤道平面。所述缩减孔跨过赤道平面的轴向距离为15%~35%的一半轮胎断面宽度。所述胎体底部设置有若干列的减重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在轮胎胎边处沿轮胎周向设置2至3圈的缩减孔,达到降低轮胎重量,改善轮胎下沉量大导致骑行费力的问题;另外,通过胎唇的两侧分别设置卡槽,有效避免轮胎早期破坏以及起到防止滑圈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胎边表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缩减孔截面示意图。符号说明胎面1胎边2胎唇3胎体底部4缩减孔20第一阶孔21第二阶孔22第三阶孔23卡槽30减重槽40间隔夹角α错位夹角β。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在图1中,竖直方向设定为轮胎径向,横向方向设定为轮胎轴向,单点划线设定为赤道平面。轮胎是由橡胶制成的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包含胎面1、设于所述胎面两侧的胎边2、设于所述胎边下方的胎唇3及设于所述胎唇下方的胎体底部4,所述胎边2处沿圆周方向设置2至3圈的缩减孔20,在两侧胎唇3对称设置一对卡槽30,在胎体底部4设置若干列的减重槽40。如图2所示,为了增加胎边2的弹性,提升骑乘舒适性及省力性,所述胎边2处沿圆周方向设置2至3圈的缩减孔20(本实施例为2圈),缩减孔20为一沉孔,是由胎边2的表面沿轴向向胎体中心内部延伸且未贯通至另一侧的胎边2的半封闭孔。缩减孔20主要达到减重的作用,但若缩减孔20圈数太多,胎边2的刚性将大幅降低,容易造成使用时下沉量过大的问题,也无法承受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严苛使用条件。同一圈的所述缩减孔20分别沿轮胎周向,即全圆周呈等间距、环状分布,同一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20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成间隔夹角α,所述间隔夹角α设置为2°~8°为宜。同一侧胎边的相邻圈的缩减孔20呈错位分布,同一侧胎边相邻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20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所成错位夹角β;另一侧胎边的缩减孔20同样设置,但两侧胎边的缩减孔20相对赤道平面对称、错位设置,两侧胎边的缩减孔20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所成错位夹角β,所述错位夹角β为1/2的所述间隔夹角α,如此设置后,可确保延伸至胎体内里的各个缩减孔20不会相互贯通,一方面避免轮胎内里因应力集中出现裂纹,另一方面可确保胎体强度,降低负载后轮胎的下沉量,改善骑行费力的问题。配合图3所示,为了兼顾胎边2的弹性和胎体中心的强度,缩减孔20的截面设计为孔径间歇缩小的半封闭孔,所述缩减孔20呈阶梯状设置,即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阶孔,阶孔的数量不以下述为限,可以为两个阶孔或者两个阶孔以上,下述以三个阶孔为例,所述缩减孔20是由开设在胎边的第一阶孔21、处于末端的第三阶孔23、以及连接第一阶孔21和第三阶孔23的第二阶孔22组成,各连接处采用圆角过渡,而第三阶孔23末端设计为半球体,即缩减孔20的底部为半球体结构,以避免胎体内部产生尖角,达到受力均匀。三者的孔径由外至内间歇式地缩小,即第一阶孔21孔径D1大于第二阶孔22孔径D2,第二阶孔22孔径D2大于第三阶孔23孔径D3。如图1所示,为达到足够的减重目的,缩减孔20的深度需跨过胎体中心的赤道平面,而跨过赤道平面的轴向距离L设置为15%~35%的一半轮胎断面宽度S。缩减孔20的深度不可过长,否则会造成胎体内里缩减孔20相互贯通,大幅降低胎体的强度,而缩减孔20的深度也不可过短,否则将导致轮胎笨重。再结合图1所示,为进一步改善免充气轮胎的使用性能缺陷,在两侧胎唇3处对称设置一对卡槽30,在胎体底部4设置若干列的减重槽40,卡槽30和减重槽40可以为内凹的适当形状。同时,轮辋上的对应部位设置与卡槽30配合的凸起,以增加胎唇3与轮辋的摩擦力,起到防止滑圈的作用。而由于减重槽40是设置在胎体底部4,一方面不影响胎体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降低重量,减少行车阻力,缓解免充气轮胎骑行费力现象。综上,本技术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通过在胎边2沿圆周方向设置2至3圈的缩减孔20,阶梯状的缩减孔20的各连接处采用圆角过渡、缩减孔底部的半球体且孔径间歇缩小的半封闭结构,优化缩减孔20的深度以兼顾胎边2的弹性和胎体强度,提升舒适性和确保寿命。在胎唇3设置卡槽30,胎体底部4设置减重槽40,以达到轮胎降低重量,改善轮胎下沉量大导致骑行费力的现象,避免轮胎早期破坏以及起到防止滑圈功效。以上所述,仅是解释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其实质作任何简单修改、修饰与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包含胎面、设于所述胎面两侧的胎边、设于所述胎边下方的胎唇及设于所述胎唇下方的胎体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边处沿轮胎周向分布有2至3圈的缩减孔,所述缩减孔为沿轮胎轴向向胎体中心延伸的沉孔,两侧胎唇分别设置有卡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包含胎面、设于所述胎面两侧的胎边、设于所述胎边下方的胎唇及设于所述胎唇下方的胎体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边处沿轮胎周向分布有2至3圈的缩减孔,所述缩减孔为沿轮胎轴向向胎体中心延伸的沉孔,两侧胎唇分别设置有卡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圈的缩减孔沿轮胎周向呈等间距、环状分布。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边处设置有两圈缩减孔,同一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的间隔夹角为2°~8°。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孔的免充气自行车轮胎,其特征在于:同一侧胎边的相邻圈的缩减孔呈错位分布,同一侧胎边相邻圈的相邻两个缩减孔的圆心与轮胎轴心连线之间所成错位夹角为1/2的间隔夹角。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雄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