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485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所述高压气体由击针撞击壳底进而产生,所述第二电源位于壳体的内部,且第二电源通过导线和压簧与电镖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盖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头部,所述充电触头I设置在壳底的底部,充电触头II设置在壳体的头部,所述充电电路、第二电源和倍压电路通过导线连接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挡板设置在充电外壳的内侧,充电插头通过导线连接在能源发送器上,能源接收器和挡板连接。该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电镖连接第二电源,电镖击中瞬间实施高压放电,使目标体迅速失去抵抗能力,制服犯罪分子,进而给突队员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撑,能较好地控制其伤害程度,避免造成错伤和误伤。

Reusable non lethal electric shock bomb and charg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usable non lethal electric shock bullet and a charging device, the high pressure gas from the firing pin impacts shell bottom and inside, the second power in the shell, and the second power supp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ic wire and the dart through spring, the first sealing cover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head shell. The charging contact I are arranged on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shell, a charging contact is arranged at the head of II, the charging circuit, second power supply and voltage doubling circuit connected in the casing, wherein the baffl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hell charging, charging plug connected to the energy transmitter through a wire, and energy receiver connect baffle. The repeated use of non lethal electric shock bullet and charging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electric connecting second dart, dart hi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ant high voltage discharge, make the target quickly lose their ability to resist, criminals, and to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the sudden players equip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amage, avoid injury and inju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非致命电击弹
,具体为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警务人员使用的枪支,大多通过伤害来制服犯罪嫌疑人,但在制服的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控制其伤害程度,容易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甚至死亡;有时还会造成错伤和误伤,使得警务人员必须谨慎使用枪支,增加了犯罪嫌疑人的逃脱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能较好地控制犯罪嫌疑人的伤害程度,容易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或者死亡,有时还会造成错伤和误伤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包括壳底、高压气体、第一电源、压簧、第一密封盖、导线、电镖、壳体、击针、充电触头I、充电电路、第二电源、倍压电路、第一密封盖、充电触头II、药室、线路导线、充电外壳、挡板、能源发送器、能源接收器和充电插头,所述高压气体由击针撞击壳底进而产生,所述第一电源位于壳体的内部,且第一电源通过导线和压簧与电镖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盖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头部,所述充电触头I设置在壳底的底部,充电触头II设置在壳体的头部,所述充电电路、第一电源和倍压电路通过导线连接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挡板设置在充电外壳的内侧,充电插头通过导线连接在能源发送器上,能源发送器和能源接收器连接,能源接收器和挡板连接。优选的,所述药室的内部装有火药,且由击针撞击壳底进而产生高压气体。优选的,所述压簧在惯性力作用下,冲击电镖,这时电镖快速扎入目标体,电镖瞬间实施高压放电。优选的,所述所述充电触头I设置在壳底的底部,充电触头II5设置在壳体的头部,这两个充电触头均与第一电源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设有药室,且药室内装有火药,击针击打药室进而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电击弹本体从枪管快速飞出,当电击弹撞击到目标体时,压簧迅速弹开,在惯性力和压簧力的共同作用下,其弹头上的第一密封盖被电镖冲开,电镖快速扎入目标体皮肤或衣服上面,这时电镖瞬间实施高压放电,使目标体迅速失去抵抗能力,制服犯罪分子,进而给突队员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撑,能较好地控制其伤害程度,避免造成错伤和误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弹本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弹本体发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外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充电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壳底1、高压气体2、第一电源3、压簧4、第一密封盖5、导线6、电镖7、壳体8、击针9、充电触头I10、充电电路11、第二电源12、倍压电路13、第二密封盖14、充电触头II15、药室16、线路导线17、充电外壳18、挡板19、能源发送器20、能源接收器21、充电插头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3和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包括壳底1、高压气体2、第一电源3、压簧4、第一密封盖5、导线6、电镖7、壳体8、击针9、充电触头I10、充电电路11、第二电源12、倍压电路13、第二密封盖14、充电触头II15、药室16、线路导线17、充电外壳18、挡板19、能源发送器20、能源接收器21和充电插头22,所述高压气体2由击针9撞击壳底1进而产生,所述第一电源3位于壳体8的内部,且第一电源3通过导线6和压簧4与电镖7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盖5设置在壳体8的外侧头部,所述充电触头I10设置在壳底1的底部,充电触头II15设置在壳体8的头部,所述充电电路11、第一电源3和倍压电路13通过导线连接在壳体8的内部,所述挡板19设置在充电外壳18的内侧,充电插头22通过导线连接在能源发送器20上,能源发送器20和能源接收器21连接,能源接收器21和挡板19连接。所述药室16的内部装有火药,且由击针9撞击壳底1进而产生高压气体2。所述压簧4在惯性力作用下,冲击电镖7,这时电镖7快速扎入目标体,电镖7瞬间实施高压放电。所述充电触头I10设置在壳底1的底部,充电触头II15设置在壳体8的头部,这两个充电触头均与第一电源3连接。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时,首先将非致命电击弹装入枪中,由击针9撞击壳底1引燃药室16内火药,进而产生高温高压气体2,高温高压气体2推动电击弹本体从枪管快速飞出,当电击弹撞击到目标体时,压簧4迅速弹开,在惯性力和压簧力的共同作用下,其弹头上的第一密封盖5被电镖7冲开,电镖7快速扎入目标体皮肤或衣服上面,这时电镖瞬间实施高压放电,使目标体迅速失去抵抗能力,制服犯罪分子,进而给处突队员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撑,在药室16底部与壳体一体设置有充电触头I10,在弹头顶部也设置有充电触头II15,这两个充电触头均与第一电源3连接,在电击弹重复使用时,就要及时将触头连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以保证下次使用时能够对目标实施可靠电击,达到制服暴徒的目的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包括壳底(1)、高压气体(2)、第一电源(3)、压簧(4)、第一密封盖(5)、导线(6)、电镖(7)、壳体(8)、击针(9)、充电触头I(10)、充电电路(11)、第二电源(12)、倍压电路(13)、第二密封盖(14)、充电触头II(15)、药室(16)、线路导线(17)、充电外壳(18)、挡板(19)、能源发送器(20)、能源接收器(21)和充电插头(2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体(2)由击针(9)撞击壳底(1)进而产生,所述第一电源(3)位于壳体(8)的内部,且第一电源(3)通过导线(6)和压簧(4)与电镖(7)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盖(5)设置在壳体(8)的外侧头部,所述充电触头I(10)设置在壳底(1)的底部,充电触头II(15)设置在壳体(8)的头部,所述充电电路(11)、第一电源(3)和倍压电路(13)通过导线连接在壳体(8)的内部,所述挡板(19)设置在充电外壳(18)的内侧,充电插头(22)通过导线连接在能源发送器(20)上,能源发送器(20)和能源接收器(21)连接,能源接收器(21)和挡板(1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可重复使用的非致命电击弹及充电装置,包括壳底(1)、高压气体(2)、第一电源(3)、压簧(4)、第一密封盖(5)、导线(6)、电镖(7)、壳体(8)、击针(9)、充电触头I(10)、充电电路(11)、第二电源(12)、倍压电路(13)、第二密封盖(14)、充电触头II(15)、药室(16)、线路导线(17)、充电外壳(18)、挡板(19)、能源发送器(20)、能源接收器(21)和充电插头(2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体(2)由击针(9)撞击壳底(1)进而产生,所述第一电源(3)位于壳体(8)的内部,且第一电源(3)通过导线(6)和压簧(4)与电镖(7)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盖(5)设置在壳体(8)的外侧头部,所述充电触头I(10)设置在壳底(1)的底部,充电触头II(15)设置在壳体(8)的头部,所述充电电路(11)、第一电源(3)和倍压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建伟汪送马永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