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口型设计的护膝,主片4的一侧连接有三条长度、宽度各不相同的加强带1-3,其中,装在大腿部的第一加强带1的宽度最宽、长度最长,装在小腿部的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较小和长度较短,而设在其间的第二加强带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长度小于第三加强带3的长度。这种护膝采用非均匀的开环结构解决了膝关节受力以及护膝穿戴与大腿、小腿部分的服贴问题,避免了护膝下滑,更加符合人体膝关节生理结构,通过添加功能因子可以达到保健、理疗等复合作用。(*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日常用品,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并具有复合功能的护膝。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它承受人体的全部重量,经常处于活动状态,极易受到运动损伤,或者外伤损害引起疼痛、活动障碍,并且极易受到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变的波及。膝关节病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可能留下后遗症。据统计,成年人中有膝关节病变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8%。膝关节病痛治疗主要以理疗、防护为主。护膝对膝关节的重要功效,已为人所周知,但现市面上护膝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市面上最常见的护膝为整体的桶状闭合结构。虽结构简单,但存在下列问题由于人的膝盖尺寸差别很大,需要有不同的众多规格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使得用料、生产规程的控制十分复杂,也使成本增大,同时,产品本身没有足够的调节性,直桶式设计也不能满足膝盖相关部分的受力要求。其次,直筒式结构不利于膝关节灵活运动以及透气舒适,不利于加载一些功能因子而达到保健理疗的目的。市面上的另一类护膝为开口型护膝,采用均匀分布的对称结构,由于这种均匀对称结构缺少对膝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对膝关节运动和受力的保护也不够合理,穿戴舒适性也不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护膝,它能较好地解决膝关节受力问题并使其符合膝关节生理结构,并有使用方便、调节能力强,以及便于添加功能因子达到保健、理疗等复合作用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护膝,它能方便地穿戴而且穿戴舒适且不容易从膝盖上滑落下来。本技术的目的的实现基于以下认识护膝穿戴位置通常位于大腿的下1/3到小腿的上1/3之间,此段在直立时呈两头大、中间小的不规则园柱体。为使护膝能服贴于膝部这种结构,中间部分要有加强带来加强使其收紧,同时,上部与下部的尺寸也不完全一致,上部周长约比下部周长长3-12cm。因而上、下加强带不能完全一致,应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从整体看,呈上大下小的结构,并由于重力的影响,护膝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下滑。为防止护膝在穿戴过程中下滑应加强上部的磨擦力使它能贴紧上部肌肤,而为增强磨擦力就须增加上部加强带的束缚力,而增大束缚力可能会使局部压强增大,当然也可以采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降低局部压力。另外,在弯曲状态,膝关节前部处于拉伸状态,后部处于紧缩状态,这样前部必须解决拉伸力的问题,后部应空出适当的位置,其次中线部位受力较大,直径变动较大,需解决此方向及部位受力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调节护膝的外形尺寸达到符合膝部的外形结构的目的,并达到压力分部均匀合理的要求,通过材料的选择解决各部位受力的大小以及力量的方向问题,具体地说,本技术提供的护膝,采用开口型设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片4和一端连接在主片一侧的三条加强带1-3组成,所述三条加强带1-3的宽度和长度是不相同的,其中,装在大腿部的第一加强带1的宽度最宽,长度最长,装在小腿部的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较小和长度较短,而设在第一加强带1和第三加强带3之间的第二加强带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长度小于第三加强带3的长度。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4与所述三条加强带(1-3)采用弹性布料一体化制成。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带1、第二加强带2和第三加强带3的非固定端通过尼龙扣(魔术贴)与所述主片4连接。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带3与第二加强带2、第二加强带2与第三加强带3之间设有均匀的4-5cm间隔。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4中部内设有彼此独立的功能层模块,所述功能层模块包括中草药层、理疗因子层、复合稀土材料层和保健石块层。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设在所述主片4内的功能层模块可以是两块半圆形的功能层6,所述两个功能层6之间隔有一定距离。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带2的受力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加强带1的受力方向。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加强带可采用与主片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实施本技术提供的护膝,采用非均匀的开环结构解决了膝关节受力以及护膝穿戴与大腿、小腿部分的服贴问题,加强带的非均匀设计加强了上部磨擦力,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护膝下滑问题。使得这种护膝更加符合人体膝关节生理结构,并有使用方便、调节能力强,以及便于添加功能因子达到保健、理疗等复合作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点,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本技术护膝的穿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护膝展开时的平面图;图4是图3所示护膝中复合功能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护膝采用开口型设计,并可根据受力情况制成特定形状,为此,在选材方法也应有相应考虑。本技术的护膝由主片4以及与主片4侧面连接的三条加强带1-3组成,主片4的尺寸可以是26-28×28cm大小,这样能包裹大腿下1/3至小腿上1/3的部位(见图1-图2),前部分别可至膝部侧面中线,这样对膝部能起到较好的保护,护膝的材料均采用弹性布料制成,主片4的拉力方面沿腿的长轴方向,这样有利于膝部正常屈伸。三条加强带各自功能不同,第一加强带1为达到增强束缚力和降低局部压强的目的,尺寸方面较第二、第三加强带要宽,中部的第二加强带2为达到周径变化较大的要求,而改变弹性布料受力方向,下部的第三加强带3为达到服贴要求,比上部第一加强带1长,比中部第二加强带短。例如,第一、第二和第三加强带的长度分别为20cm,15cm,18cm,并且主片4面部均有一片较长的魔术贴5,以便调节使护膝能比较服贴地固定在不同尺寸的膝关节上。三条加强带中,第一加强带宽度较宽(6cm左右),第三加强带较窄(4cm左右),这样不仅可解决上部受力较大,降低局部压强、提高舒适性的要求,同时能达到美观的目的,此两部在要求须力度较大,但在活动中尺寸变化较小。所以,材料的选择仍为弹性布料,拉力方向同腿长轴方向,这样通过弹性布料本身的回复力足以达到设计要求,中部加强带要求力度较小,变化较大,在设计中采用垂直腿部长轴方面拉力,这样便于拉伸。在各加强带之间均有4-5cm的间隔,这样有利屈伸时膝部正常的变化,并有效的防止滑脱现象,在此例沿中部加强带中线主片中部有二块彼此独立的隔开一定距离的半园型功能层6,两功能层间隔1.5CM,呈半圆形对称,能有效地分解中间的受力和起到理疗作用。功能层6的剖面结构如图4所示,该功能层包括中草药层61、理疗因子层62、复合稀土材料层63和保健石块层64。本技术的护膝中,主片4与加强带1-3可以是同种材料制作而成,也可是多种材料制作而成(如弹性布料、橡筋带、布制作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护膝,采用开口型设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片4和一端连接在主片4一侧的三条加强带1-3组成,所述三条加强带1-3的宽度和长度是不相同的,其中,装在大腿部的第一加强带1的宽度最宽,长度最长,装在小腿部的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较小和长度较短,而设在第一加强带1和第三加强带3之间的第二加强带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长度小于第三加强带3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膝,采用开口型设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片4和一端连接在主片4一侧的三条加强带1-3组成,所述三条加强带1-3的宽度和长度是不相同的,其中,装在大腿部的第一加强带1的宽度最宽,长度最长,装在小腿部的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较小和长度较短,而设在第一加强带1和第三加强带3之间的第二加强带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加强带3的宽度,长度小于第三加强带3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4与所述三条加强带1-3采用弹性布料一体化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带1、第二加强带2和第三加强带3的非固定端通过尼龙扣5(魔术贴)与所述主片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膝,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升忠,陈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士吉康复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