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39093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7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鱼类标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针对具有鳍棘粗壮的鱼类,在背鳍的鳍棘上打孔,将超声波发射器穿过孔中,绑附在背鳍上,这种标志方式对鱼体几乎没有损伤,避免了对鱼体进行手术的繁琐步骤,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物理声学标志对鱼体的影响,减少超声波发射器对鱼类游泳、摄食、生长等生理状态的影响,能够显著提高鱼类行为的研究精确度。

An ultrasonic emitter marking method for fish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ish marking, in particular to an ultrasonic emitter marking method for fish. In view of the spines stout fish fin spines in drilling, the ultrasonic transmitter through the hole, or attached to the dorsal fin, this sign is almost no damage to the body, can avoid tedious operation on the fish, and to minimize the physical acoustic signs of fish the reduction of the ultrasonic transmitter effects on fish swimming, feeding, growth, physiological stat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ish behavi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标志
,特别涉及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
技术介绍
超声波遥测是一种能够对自由生活状态下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实施遥测的技术,因具有原位观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水生动物的研究。通过将超声波发射器植入鱼类体内或绑附在体外,接收系统通过超声波信号获取标志个体的位置信息。目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主要有体内植入法和体外绑附法,前者是用手术刀在鱼体腹腔位置或者背部肌肉上切口后将发射器植入其中,再用缝合针将伤口缝上;后者是用针线穿过鱼体肌肉后将发射器固定或拴在不易脱落处。体内植入法对鱼的体型、体重有较高选择性,仅适用于腹腔体积大、生命力强的鱼类;而传统的体外绑附法需要破坏鱼体密布的鳞片组织,并刺穿鱼体左右两侧,易损伤到鱼的脊椎、表皮等重要器官,易发生感染、死亡。严重影响了鱼类的正常生理生态及游泳行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对鱼体的负面影响,保证有效追踪放流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操作步骤如下:S1:前期暂养:选取活力较好的鱼进行培育,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S2:材料前处理:将微型手持电钻钻头、超声波发射器、尼龙线、剪刀等材料工具用消毒酒精清洗;之后将尼龙线缠绕在超声波发射器中部,滴上胶水使两者粘合,线的两端留出一定长度用于打结;S3:麻醉处理:标志操作前,使用鱼类麻醉剂将鱼麻醉至失去平衡状态;S4:钻孔标志:标志时,使用电钻在鱼体背鳍的鳍棘上钻孔,将粘合好的超声波发射器一端线头穿过钻出的孔,将线打结,使发射器紧贴鳍棘,之后剪去多余线头;S5:鱼体消毒:将标志完成后的鱼用鱼体消毒剂对鱼体进行消毒。进一步地,步骤S1前期暂养时间为3-7天,培育过程培育池中使用增氧机连续打氧,以防止鱼缺氧死亡,且在标志前24小时不对鱼投饵,使鱼保持空腹,以降低操作过程中对鱼的损伤。优选地,步骤S2使尼龙绳固定在超声波发射器上的胶水为502胶水,502胶水凝结速度较快,且防水性良好,在水中的也不易脱胶。优选地,步骤S3所述麻醉剂为浓度为40mg/L的丁香酚溶液;步骤S5所述鱼体消毒剂为浓度为0.02%高锰酸钾溶液。进一步地,步骤S4打孔操作具体步骤如下:S41:操作人员戴上用海水浸湿的棉线手套以减少鱼体表的损伤并保持鱼体表湿润;S42:打孔时,钻头与鱼体背鳍的第三鳍棘最宽处中间位置垂直,按下开关,直至穿透为止。进一步地,标志完成后的鱼转移到培育池中暂养管理至少2天,之后再放流入自然海域中。经过标志后的鱼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是否出现异常,保证投入自然海域中的鱼为健康个体,在背鳍上有超声波发射器的情况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针对具有宽又粗的鳍棘的鱼类,这种标记志方式对鱼体几乎没有损伤,避免了对鱼进行手术的繁琐步骤,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标志对鱼体的影响,减少超声波发射器对鱼类游泳、摄食、生长等生理状态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标志部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标志效果示意图;附图标记:1—打孔位置;2—超声波发射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验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2017年4-6月在阳江市阳西县恒生水产合作社养殖基地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了黄鳍棘鲷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实验,实施方式如下:1.实验分组按照不同标志步骤共设5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钻背鳍鳍棘组、钻臀鳍鳍棘组、穿背部肌肉绑附组、手术植入腹腔组。2.鱼的选取挑选养殖基地培育的无病无残、体质健壮、摄食正常的黄鳍棘鲷,体长14.86±0.54cm,体重91.57±8.71g。3.前期暂养将挑选好的鱼放入培育池中进行暂养3天,用增氧机连续打氧;然后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进行标志前24小时不给鱼投饵。4.材料前处理将钻头直径为1mm的微型电钻钻头、直径9mm,长24mm的超声波发射器、直径0.2mm的尼龙线、剪刀、等材料工具用75%的消毒酒精清洗。之后将尼龙线缠绕在发射器中部,滴上502胶水使两者粘合,线的两端留出足够的长度。5.麻醉处理标志操作前,将丁香酚1:酒精9配比后再溶于水,配制出40mg/L的丁香酚溶液,将鱼放入含有丁香酚溶液中进行药浴麻醉,防止鱼体标志时剧烈挣扎,待鱼失去平衡状态,腹部朝上时测量鱼体长、体重,然后进行标志;6.标志标志时,操作人员双手戴上手套,根据不同分组进行标志。对照组:不进行标志处理。钻背鳍鳍棘组:一人双手拿鱼,一人手持电钻,钻头与鱼体背鳍的第三鳍棘最宽处中间位置垂直,按下开关,直至穿透为止。然后将事先粘合好的发射器其中一端线头穿过所钻出的孔,将线打结,使发射器紧贴该鳍棘,最后剪去线头多余部分。钻臀鳍鳍棘组:钻孔位置改为臀鳍的第二鳍棘,其余步骤与钻背鳍鳍棘组相同。穿背部肌肉绑附组:一人双手拿鱼,一人用镊子在背鳍下方约5mm处夹去两块鳞片,然后用针将尼龙线在此处穿透过去,再将线打结,最后剪去线头多余部分。手术植入腹腔组:一人双手拿鱼,一人用手持手术刀在腹鳍到肛门之间划开一道1.5-2.0cm的开口,然后将发射器植入腹腔中,再用针线将开口缝合。7.鱼体消毒将标志完成后的鱼放入含有0.02%高锰酸钾溶液的桶中浸泡消毒10分钟,同时鱼体慢慢从麻醉中苏醒过来。8.后期暂养将消毒后的鱼按分组放入装有400L海水的育苗缸中,缸底带有换水阀门,暂养密度20尾/缸。暂养期间:使用砂滤后的天然海水,用增氧机进行连续增氧,保证水中溶解氧7mg/L以上;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每天投喂2次通用配合饲料,时间为早上9:00和下午5:00,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正常情况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观察并记录鱼的活动、死亡、发射器脱落等情况。40天后结束实验,将剩下的鱼麻醉后测量体长、体重。9.结果分析各实验组鱼的存活和发射器脱落情况如下表所示:(1)比较发现四个标志组鱼的体长、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标志对鱼的生长影响较小;(2)对比各组存活率发现,钻背鳍鳍棘组(95%)>钻臀鳍鳍棘组(90%)>穿背部肌肉绑附组=手术植入腹腔组(0%),对比脱标率发现,钻背鳍鳍棘组(5%)>钻臀鳍鳍棘组=穿背部肌肉绑附组=手术植入腹腔组(0%)。实验期间发现穿背部肌肉绑附组和手术植入腹腔组的鱼标志后10天内全部死亡,可能是这两种标志方法对鱼体产生的影响过大;钻背鳍鳍棘组有一个发射器脱落是因为尼龙线与发射器粘合的不够紧;而将发射器绑附在臀鳍鳍棘上对鱼贴底游泳时可能会有影响;综合考虑后选择钻背鳍鳍棘绑附标志更好。(3)钻鳍标志的两组鱼发生死亡主要是在标志后的前2天,其后不再死亡,说明鱼体已适应新环境并稳定的存活下来,所以标志后至少暂养2天为宜。显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步骤如下:S1:前期暂养:选取活力较好的鱼进行培育,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S2:材料前处理:将微型手持电钻钻头、超声波发射器、尼龙线、剪刀等材料工具用消毒酒精清洗;之后将尼龙线缠绕在超声波发射器中部,滴上强力速凝固定胶水使两者粘合,线的两端留出一定长度用于打结;S3:麻醉处理:标志操作前,使用鱼类麻醉剂将鱼麻醉至失去平衡状态;S4:钻孔标志:标志时,使用电钻在鱼体背鳍的鳍棘上钻孔,将粘合好的超声波发射器一端线头穿过钻出的孔,将线打结,使发射器紧贴鳍棘,之后剪去多余线头;S5:鱼体消毒:将标志完成后的鱼用鱼体消毒剂对鱼体进行消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步骤如下:S1:前期暂养:选取活力较好的鱼进行培育,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S2:材料前处理:将微型手持电钻钻头、超声波发射器、尼龙线、剪刀等材料工具用消毒酒精清洗;之后将尼龙线缠绕在超声波发射器中部,滴上强力速凝固定胶水使两者粘合,线的两端留出一定长度用于打结;S3:麻醉处理:标志操作前,使用鱼类麻醉剂将鱼麻醉至失去平衡状态;S4:钻孔标志:标志时,使用电钻在鱼体背鳍的鳍棘上钻孔,将粘合好的超声波发射器一端线头穿过钻出的孔,将线打结,使发射器紧贴鳍棘,之后剪去多余线头;S5:鱼体消毒:将标志完成后的鱼用鱼体消毒剂对鱼体进行消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前期暂养3-7天,培育池中使用增氧机连续打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类的超声波发射器标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标志前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少梁王学锋王力飞林坤刘禹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