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38706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包括热成像仪、埋地式警示灯、可升降式减速带和控制器;热成像仪设置于人行横道的两端,用于监测人行横道是否有行人通过;埋地式警示灯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1‑2m处的路面;可升降式减速带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一个停车视距处的路面下;热成像仪、埋地式警示灯和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人行横道红灯状态且其上无行人通行时,能确保车辆快速通过道口;在人行横道突发行人闯红灯通行时,或者无信号控制路口有行人通行时,能够及时给与车辆驾驶员示警提醒注意避让,并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可控制的减速装置,便于快速行驶的车辆及时减速慢行从而避免人行横道冲撞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
本技术涉及交通安全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车辆与行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人行横道处,经常出现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尤其是在夜间照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此时如果车辆驾驶员在绿灯指示下高速通过人行横道,极易造成冲撞事故。此外,有一些人行横道并未设置红绿灯,在视线不佳的情况下,车辆驾驶员也极易造成冲撞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人行横道存在因行人闯红灯而被车辆冲撞的风险,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旨在当人行横道红灯而有行人穿行时,或者视线不佳的无信号灯控制路口有行人穿行时,控制车辆减速慢行,提示车辆驾驶员注意前方行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包括热成像仪、埋地式警示灯、可升降式减速带和控制器;所述热成像仪设置于人行横道的两端,用于监测人行横道是否有行人通过;所述埋地式警示灯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1-2m处的路面;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一个停车视距处的路面下;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和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时钟信号模块、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警示灯控制模块、减速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设有多个接口,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和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通过相应的所述接口与所述通信模块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人行横道设有红绿灯,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人行横道红绿灯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时钟信号模块、红灯状态获取模块、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警示灯控制模块、减速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红灯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红灯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设有多个接口,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和所述人行横道红绿灯分别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通信模块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埋地式警示灯为埋地式LED灯。进一步地,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包括两个盖板框架、液压顶升装置、支撑杆、橡胶减速带和两块活动式盖板;两个所述盖板框架设置于路面下,所述液压顶升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盖板框架之间,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液压顶升装置上,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所述橡胶减速带,两块所述活动式盖板覆盖于所述橡胶减速带上并与路面平齐,两块所述活动式盖板的一端分别游离于两个所述盖板框架内,两块所述活动式盖板分别通过变速连接机构与所述液压顶升装置可滑动连接,所述液压顶升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变速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液压顶升装置上的顶升齿轮、变速齿轮组和设置于所述活动式盖板底面的滑移齿轮,所述顶升齿轮与所述变速齿轮组啮合传动连接,所述变速齿轮组与所述滑移齿轮啮合传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设计,在人行横道红灯状态其无行人通行时,能确保车辆快速通过道口;在人行横道突发行人闯红灯通行时,或者在视线不佳的无信号灯控制路口有行人通行时,能够及时给与车辆驾驶员示警提醒注意避让,并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可控制的减速装置,便于快速行驶的车辆及时减速慢行从而避免人行横道冲撞事故的发生。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可升降式减速带落下时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可升降式减速带升起时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沿B-B线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控制器原理框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控制方法流程图。图中,1人行横道;2埋地式警示灯;3可升降式减速带;31盖板框架;32活动式盖板;33支撑杆;34橡胶减速带;35液压顶升装置;36变速齿轮组;37顶升齿轮;38滑移齿轮;4热成像仪;5控制器;6道路路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人行横道设有红绿灯。如图1所示,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包括热成像仪4、埋地式警示灯2、可升降式减速带3和控制器5;热成像仪4设置于人行横道1的两端,用于监测人行横道是否有行人通过;埋地式警示灯2设置于人行横道1上游1-2m处的路面;可升降式减速带3设置于人行横道1上游一个停车视距处的路面下;热成像仪4、埋地式警示灯2和可升降式减速带3分别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控制器5还与人行横道红绿灯(图未示出)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埋地式警示灯为埋地式LED灯2。如图2-5所示,可升降式减速带3包括两个盖板框架31、液压顶升装置35、支撑杆33、橡胶减速带34和两块活动式盖板32;两个盖板框架31设置于路面6下,液压顶升装置35设置于两个盖板框架31之间,支撑杆33设置于液压顶升35装置上,支撑杆33上设有橡胶减速带34,橡胶减速带34的顶面呈弧形,两块活动式盖板32覆盖于橡胶减速带34上并与路面平齐,两块活动式盖板32的一端分别游离于两个盖板框架内,两块活动式盖板32分别通过变速连接机构与液压顶升装置35可滑动连接,液压顶升装置35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变速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液压顶升装置35上的顶升齿轮37、变速齿轮组36和设置于活动式盖板32底面的滑移齿轮38,顶升齿轮37与变速齿轮组36啮合传动连接,变速齿轮组36与滑移齿轮38啮合传动连接。因为液压顶升装置的升降距离与活动式盖板的开合距离是不同的,因此,需通过变速齿轮组将两者的不同位移进行等效匹配,即将液压顶升装置的小位移转化为活动式盖板的大位移。液压顶升装置上的顶升齿轮带动变速齿轮组中的小齿轮旋转,再由小齿轮带动同一轴上的大齿轮旋转,由大齿轮带动滑移齿轮转动,从而使活动式盖板滑移运动,从而实现将液压顶升装置的小位移转化为活动式盖板的大位移。变速齿轮组是机械设备中的基本惯常构件,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当人行横道为红灯状态但其上有行人通行时,可升降式减速带3在控制器5的控制下,液压顶升装置35向上抬升支撑杆33,同时顶升齿轮37向上运行带动变速齿轮组36转动,变速齿轮组7中的小齿轮旋转,再由小齿轮带动同一轴上的大齿轮旋转,由大齿轮带动滑移齿轮38转动,通过变速齿轮组36将液压顶升装置35和活动式盖板32的不同位移进行等效匹配,将液压顶升装置35的较小位移转化为活动式盖板32的较大位移,将两块活动式盖板32向两边滑动并弯折收入两个盖板框架31内,液压顶升装置35向上抬升直至橡胶减速带34突出至路面以上。橡胶减速带34表面可以涂装颜色醒目的涂料,例如黑黄相间的涂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成像仪、埋地式警示灯、可升降式减速带和控制器;所述热成像仪设置于人行横道的两端,用于监测人行横道是否有行人通过;所述埋地式警示灯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1‑2m处的路面;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一个停车视距处的路面下;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和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成像仪、埋地式警示灯、可升降式减速带和控制器;所述热成像仪设置于人行横道的两端,用于监测人行横道是否有行人通过;所述埋地式警示灯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1-2m处的路面;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上游一个停车视距处的路面下;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和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时钟信号模块、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警示灯控制模块、减速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块、所述减速带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模块设有多个接口,所述热成像仪、所述埋地式警示灯和所述可升降式减速带分别通过相应的所述接口与所述通信模块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横道设有红绿灯,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人行横道红绿灯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行横道智能防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时钟信号模块、红灯状态获取模块、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警示灯控制模块、减速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时钟信号模块、所述红灯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行人区状态获取模块、所述警示灯控制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慰忠沈明马斌刘玉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