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515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1:43
一种红外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外壳,所述外壳的中部设有收容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与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联通孔,所述联通孔用于将所述收容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传感器本体设于所述收容孔中、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壁通过所述联通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液体,所述液体的比热容大于所述外壳的比热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外壳中设有与传感器本体的外壁联通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液体,且所述液体的比热容比所述外壳的比热容大,通过所述液体和所述外壳将所述传感器本体与外界热源隔离开,降低外界热源对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影响,从而提高所述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红外传感器。
技术介绍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以红外线为介质来完成测量功能的传感器,具有功耗小、隐蔽性好、价格低廉及响应速度快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现有的红外传感器根据探测机理,可分成为光子探测器(基于光电效应)和热探测器(基于热效应)。其中,用于测量温度的红外传感器测温属于热探测器,此种红外传感器中,为保持红外传感器的外壳的温度稳定,外壳一般采用金属制成,以增大外壳的热容,当红外传感器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红外传感器的温度也不会快速变化。上述红外传感器中,采用金属制成的外壳,由于金属导热性好,外壳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进行吸热而导致温度上升,从而导致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下降。此外,采用金属制成的外壳,加工难度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温精度高的红外传感器。一种红外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外壳,所述外壳的中部设有收容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与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联通孔,所述联通孔用于将所述收容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传感器本体设于所述收容孔中、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壁通过所述联通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液体,所述液体的比热容大于所述外壳的比热容。进一步地,所述联通孔沿所述收容孔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长度,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两端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之间分别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所述液体为水或油当中。进一步地,所述收容腔的一端为封闭状、另一端为开口状,所述联通孔位于靠近所述收容腔中为封闭状的一端,所述收容腔中为开口状的一端通过一封闭元件进行封闭,且所述封闭元件与所述收容腔之间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所述封闭元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中间设有中心孔,所述基板上垂直设有环绕所述中心孔的封闭部,所述封闭部将所述基板隔成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所述中心孔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中,当所述封闭元件对所述收容腔进行封闭时,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的端部接触,所述第二抵靠部与所述外壳的侧壁的端部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封闭部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两个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基板和所述封闭部。进一步地,所述收容孔为贯穿所述外壳的直通孔或台阶型通孔。进一步地,当所述收容孔为台阶型通孔时,所述收容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所述联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壁上,所述传感器本体上设有引脚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孔的底部,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端面平齐。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端面上设有环形的溶胶槽,所述溶胶槽与所述第一孔联通。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采用塑胶材料通过注塑方式制成。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中,由于所述外壳中设有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壁联通的所述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所述液体,且所述液体的比热容比所述外壳的比热容大,通过所述液体和所述外壳将所述传感器本体与外界热源隔离开,降低外界热源对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影响,从而提高所述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红外传感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红外传感器的仰视图;图3为图2中红外传感器的A-A处截面的剖面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外壳的剖面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红外传感器100传感器本体10外壳11,11a收容孔111,111a第一孔1111第二孔1112收容腔112联通孔113溶胶槽114液体12密封胶13封闭元件14基板141中心孔1411第一抵靠部1412第二抵靠部1413封闭部142注液孔142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红外传感器100,包括传感器本体10及外壳11,所述外壳11的中部设有收容孔111,所述收容孔111的内壁与所述外壳11的侧壁之间形成收容腔112,所述收容孔111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联通孔113,所述联通孔113用于将所述收容孔111与所述收容腔112联通,所述传感器本体10设于所述收容孔111中、且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外壁通过所述联通孔113与所述收容腔112联通,所述收容腔112中设有液体12,且所述液体12的比热容大于所述外壳11的比热容。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1采用塑胶材料通过注塑方式制成,所述液体12为水。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所述红外传感器100的外壳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然而,由表1中可知,一般金属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相比,相对较低,使得每升温一度所需的热量较少,从而所述红外传感器100的外壳升温较快,会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红外传感器100,使得所述红外传感器100的测温精度降低,所以,本实施例中,采用水、所述外壳11将所述传感器本体10与外界热源隔开,以降低外界热源对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影响。表1不同材料的比热容及热量材料比热容(J/kg.℃)每升温一度的热量(J/L.℃)铝9002430铁4503510铜3853426.5银2352467.5铅1251412.5金1292489.7水42004200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液体12可以为水或油当中的一种。请参阅图3,所述联通孔113沿所述收容孔111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长度,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两端与所述收容孔111的内壁之间分别通过密封胶13进行密封。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传感器本体10与所述收容孔111之间的密封性不足,所以在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两端涂抹密封胶13进行密封,以提高密封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的密封胶13至少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有机硅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当中的一种。请参阅图3,所述收容腔112的一端为封闭状、另一端为开口状,所述联通孔113位于靠近所述收容腔122中为封闭状的一端,所述收容腔112中为开口状的一端通过一封闭元件14进行封闭,且所述封闭元件14与所述收容腔112之间通过密封胶13进行密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112的一端设为封闭状、另一端设为开口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所述外壳11通过注塑方式制成。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封闭元件14包括基板141,所述基板141的中间设有中心孔1411,所述基板14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红外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中部设有收容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与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联通孔,所述联通孔用于将所述收容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传感器本体设于所述收容孔中、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壁通过所述联通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液体,所述液体的比热容大于所述外壳的比热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中部设有收容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与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联通孔,所述联通孔用于将所述收容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传感器本体设于所述收容孔中、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壁通过所述联通孔与所述收容腔联通,所述收容腔中设有液体,所述液体的比热容大于所述外壳的比热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孔沿所述收容孔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长度,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两端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之间分别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水或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一端为封闭状、另一端为开口状,所述联通孔位于靠近所述收容腔中为封闭状的一端,所述收容腔中为开口状的一端通过一封闭元件进行封闭,且所述封闭元件与所述收容腔之间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元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中间设有中心孔,所述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希科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