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辉专利>正文

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7133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4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由插管、远端定位气囊、定位标记、监测电极、电极导线、远端气囊充气管、远端气囊充气阀、插管接头、螺纹钢丝衬、近端定位气囊、近端气囊充气管以及近端气囊充气阀组成,远端气囊充气阀通过远端气囊充气管连接远端定位气囊,近端气囊充气阀通过近端气囊充气管与近端定位气囊连接;电极钢丝外端穿过导管体上的气孔,其尾部通过电极导线与带插头的导线相接并且与神经监测系统相连,组成信号接收环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有效保证记录电极与声带肌稳固接触,精确接收肌电信号,保证患者气道通畅,监测支配声带神经的功能;实现术中神经监测,便于对神经识别定位及功能保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成本。

A double balloon catheter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ouble balloon catheter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comprises a cannula, airbag, distal location positioning mark, electrode, electrode wire, remote monitoring, remote air inflatable tube valve, pipe joint, screw thread steel lining, proximal and proximal position the airbag airbag tube and proximal air valve. The distal balloon valve through the distal inflatable tube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mote location of the proximal balloon, the balloon valve through the proximal inflatable tub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oximal balloon electrode wire positioning; the outer end of the catheter body through the stomata on the end of the electrode wire and wire with a plug is connected through and connected with the nerve monitoring system consists of signal receiving loop.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effectively ensures the recording electrode and the vocal cord muscle EMG signal receiving accurate stable contact, ensure the airway patenc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he vocal cord nerve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of 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 easy to identify nerve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 protection, shorten operation time, reduce th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气管插管是外科手术等操作中的关键医疗器械,直接用于患者体内,对手术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发展出多种气管插管,部分产品虽然兼具术中神经监测功能,但因紧靠单气囊固定,监测导管定位不牢,导致监测信号不稳定,无法及时发现神经功能损伤,肌电评估缺乏科学性,以至医生无法做出准确判定,最终影响手术和治疗效果。本案针对现有上述不足,进行综合考量而设计一种高性价比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集神经监测和气管插管为一体;在可视喉镜下插入气道,双气囊保证记录电极与声带准确接触后,有效固定;电极导线与术中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连接,形成信号刺激端环路,应用探针刺激神经,形成神经冲动并传导至声带产生肌电信号,监测电极接受并记录肌电信号,及时准确、稳定连续,便于对神经识别定位及功能保护。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综合性能强、功能丰富、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效率高、使用安全、方便可靠、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与监测科学性、能够缩短外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以及医生的劳动强度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由插管、远端定位气囊、定位标记、监测电极、电极导线、远端气囊充气管、远端气囊充气阀、插管接头、螺纹钢丝衬、近端定位气囊、近端气囊充气管以及近端气囊充气阀组成,其中的插管、插管接头依次分别设置于导管体两端,所述远端气囊充气阀通过远端气囊充气管对应连接远端定位气囊,所述近端气囊充气阀通过近端气囊充气管与近端定位气囊连接;所述监测电极连接电极导线并且通过该电极导线与术中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相连;所述远端定位气囊与近端定位气囊之间的导管体上设置定位标记,导管体带有螺纹钢丝衬,所述监测电极由电极钢丝或银浆电极组成,螺纹钢丝衬外围的电极钢丝外端穿过导管体上的气孔,电极钢丝尾部通过电极导线与带插头的导线相接并且与神经监测系统相连,组成信号接收环路。相应地,所述监测电极在定位标记位置处裸露3cm。所述银浆电极印刷在插管的四个凸面上,若监测电极由银浆电极组成,则插管不具有螺纹钢丝衬。本技术所述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的有益效果为:⑴具备神经监测及气管插管功能,远端气囊充气避免在可视喉镜下插管记录电极与声带准确接触后向外移位(过浅),近端气囊充气避免监测导管向气道深处移位(过深),双气囊协同固定避免导管旋转,有效保证记录电极与声带肌稳固接触,精确接收肌电信号;保证患者气道通畅,以满足氧气及麻醉药供给;监测支配声带神经的功能;⑵监测导管电极导线与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连接,形成信号接收端环路,应用探针刺激神经,形成神经冲动并传导至声带产生肌电信号,定位标记处的监测电极接受并记录肌电信号,实现术中神经监测,灵活、可控、即时、连续,便于对神经识别定位及功能保护,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生劳动强度和患者医疗成本;⑶可根据需要可将不锈钢丝电极改成银浆印刷在气管插管的表面相应位置做电极,取代不锈钢丝电极,喷涂在气管插管表面做成如附图的凸形,以便使印刷的银浆电极能更好地接触声带。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1的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2-2是图1的B-B方向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的产品外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的产品外形示意图。图中:1、插管;2、远端定位气囊;3、定位标记;4、监测电极;5、电极导线;6、远端气囊充气管;7、远端气囊充气阀;8、插管接头;9、螺纹钢丝衬;10、近端定位气囊;11、近端气囊充气管;12、近端气囊充气阀;13、电极钢丝;14、气孔;15、银浆电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图2-1、图2-2、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由插管1、远端定位气囊2、定位标记3、监测电极4、电极导线5、远端气囊充气管6、远端气囊充气阀7、插管接头8、螺纹钢丝衬9、近端定位气囊10、近端气囊充气管11以及近端气囊充气阀12组成,其中的插管1、插管接头8依次分别设置于导管体两端,所述远端气囊充气阀7通过远端气囊充气管6对应连接远端定位气囊2并且对其充气,所述近端气囊充气阀12通过近端气囊充气管11与近端定位气囊10连接并且对其充气,从而使监测导管定位后得到有效固定和避免由于体位、术中操作、麻醉相关影响造成的移位或脱落;所述监测电极4连接电极导线5并且通过该电极导线5与术中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相连,接收并记录肌电信号,满足术中神经监测要求。相应地,所述远端定位气囊2与近端定位气囊10之间的导管体上设置定位标记3,导管体带有螺纹钢丝衬9,所述监测电极4由不锈钢丝组成并且在定位标记3位置处裸露3cm,螺纹钢丝衬9外围的电极钢丝13外端穿过导管体上的气孔14,其尾部通过电极导线5与带插头的导线相接并且与神经监测系统相连,组成信号接收环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应用时,例如,在甲状腺术中可实现对支配声带神经的实时监测,麻醉后可视喉镜下插管在打开患者呼吸道的同时,记录电极与声带准确接触后,先后充盈远端及近端气囊,避免监测导管位置过深或过浅移动以及旋转,有效固定保证记录电极精确接收声带肌电信号,保证患者气道通畅,以满足氧气及麻醉药供给;监测电极导线与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连接,形成信号接收端环路。术中应用探针刺激神经,形成神经冲动并传导至声带产生肌电信号,肌电信号通过监测系统的信号接收端返回主机,形成肌电图(EMG)波形及提示音,进而判断神经功能完整性,准确和及时掌握支配声带神经功能状况,便于识别定位神经,完全可取代经典神经监测导管。实施例2如图4、图5、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监测电极4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银浆电极15组成,同时,该银浆电极15印刷在插管1的四个凸面上,从而代替实施例1中的神经监测气管插管上钢丝做监测电极,由于印刷用插管胶管较硅胶管硬,故省略了螺纹钢丝衬9,其余本实施例其它结构和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对各部件的选材做精心优化选择,以保证本技术之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的安全性、优良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其生物相容性符合GB/T16886.1-2011等要求。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案的揭示,对于本案做出的改进和修改,例如,除钢丝电极与银浆电极以外的等效替换,若没有产生超出本案之外的有益效果,则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插管(1)、远端定位气囊(2)、定位标记(3)、监测电极(4)、电极导线(5)、远端气囊充气管(6)、远端气囊充气阀(7)、插管接头(8)、螺纹钢丝衬(9)、近端定位气囊(10)、近端气囊充气管(11)以及近端气囊充气阀(12)组成,其中的插管(1)、插管接头(8)依次分别设置于导管体两端,所述远端气囊充气阀(7)通过远端气囊充气管(6)对应连接远端定位气囊(2),所述近端气囊充气阀(12)通过近端气囊充气管(11)与近端定位气囊(10)连接;所述监测电极(4)连接电极导线(5)并且通过该电极导线(5)与术中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相连;所述远端定位气囊(2)与近端定位气囊(10)之间的导管体上设置定位标记(3),导管体带有螺纹钢丝衬(9),所述监测电极(4)由电极钢丝(13)或银浆电极(15)组成,螺纹钢丝衬(9)外围的电极钢丝(13)外端穿过导管体上的气孔(14),电极钢丝(13)尾部通过电极导线(5)与带插头的导线相接并且与神经监测系统相连,组成信号接收环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插管(1)、远端定位气囊(2)、定位标记(3)、监测电极(4)、电极导线(5)、远端气囊充气管(6)、远端气囊充气阀(7)、插管接头(8)、螺纹钢丝衬(9)、近端定位气囊(10)、近端气囊充气管(11)以及近端气囊充气阀(12)组成,其中的插管(1)、插管接头(8)依次分别设置于导管体两端,所述远端气囊充气阀(7)通过远端气囊充气管(6)对应连接远端定位气囊(2),所述近端气囊充气阀(12)通过近端气囊充气管(11)与近端定位气囊(10)连接;所述监测电极(4)连接电极导线(5)并且通过该电极导线(5)与术中神经监测系统界面盒相连;所述远端定位气囊(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辉刘晓莉王铁余少恒唐华松
申请(专利权)人:孙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