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固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6214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0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包括继电器底座,继电器底座上设置有可分别与继电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的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沿继电器高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的上部沿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均高于继电器的顶部,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之间连接有卡扣件,卡扣件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

Relay fixing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lay fixing component, including relay, relay base is provided with two sid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relay contact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first support piece and the two supporting block retaining member, a first supporting piece and the two supporting block stopper relay is arranged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and parallel to each other; the first support block member and the two supporting block piece alo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relay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pporting hole and two supporting holes,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support through hole and two hole support were higher than the top of the relay, the first between support through hole and two support holes connected with fastener fastener ends along the width of the relay c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two connecting portion,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a two connecting part and a first support through hole and two hole of the top support Crimping.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relay in the work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固定组件
本技术属于电气领域,具体涉及轨道车辆电控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其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并通常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自动化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在轨道车辆运用过程中,由于持续震动较大而容易造成继电器在其底座上的脱落或各个方向上的倾斜,为此继电器与底座需要额外的卡扣来进行固定,从而提高继电器在底座上的稳定可靠性。现有的卡扣是由两个卡片在一个维度上对继电器进行固定,然而由于继电器脱落或倾斜方向是多维度的,因此使继电器未受到全面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继电器卡扣不能保证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继电器固定组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包括可与继电器的底部连接的继电器底座,继电器底座上设置有可分别与继电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的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沿继电器高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的底部均与继电器底座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挡件及第二支撑挡件的上部沿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均高于继电器的顶部,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之间连接有卡扣件,卡扣件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作为优选,卡扣件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为弯钩形。作为优选,第一连接部为开口环,第一支撑通孔套接于第一连接部外,第一连接部套接于第一支撑挡件顶部外;第二连接部设置为V形,第二连接部的弯折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底部并与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作为优选,卡扣件沿继电器长度方向分别形成有可与继电器沿长度方向两个侧面压接的第一压接部及第二压接部,第一压接部及第二压接部沿继电器高度方向向下设置。作为优选,第一压接部及第二压接部均为板件。作为优选,卡扣件设置为十字形,卡扣件包括中间连接部、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中间连接部及第一连接部一体化连接,第二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中间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一体化连接,第三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中间连接部及第一压接部一体化连接,第四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中间部连接部及第二压接部一体化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继电器固定组件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挡件、第二支撑挡件及卡扣件,并且卡扣件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以此实现了对继电器两个方向自由的度限制,进而有效提高了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2、本技术继电器固定组件的卡扣件沿继电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压接部及第二压接部,实现了对继电器三个方向自由度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继电器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A-A的截面视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支撑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右视图;以上各图中:1、继电器底座;2、第一支撑挡件;21、第一支撑通孔;22、第一固定部;221、第一固定通孔;3、第二支撑挡件;4、卡扣件;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第一压接部;44、第二压接部;45、中间连接部;46、第一连接臂;47、第二连接臂;48、第三连接臂;49、第四连接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指示的“上”、“下”、“继电器长度方向”、“继电器宽度方向”及“继电器高度方向”等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是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中,继电器长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继电器宽度方向为垂直于图1的方向,继电器高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用于固定继电器,包括可与继电器的底部连接的继电器底座1,继电器底座1上设置有可分别与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的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的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沿继电器高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底部均与继电器底座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用于限制继电器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位移;进一步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上部沿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均高于继电器的顶部,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之间连接有卡扣件4,卡扣件4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卡扣件4用于限制继电器沿继电器高度方向的位移。优选的,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可以为圆孔或方孔。另外,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底部高于继电器的顶部,以此有利于对卡扣件4的安装。另外,如图3及图5所示,卡扣件4的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为弯钩形,以此能够使卡扣件4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卡接,从而避免了卡扣件4与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之间发生脱离,进而提高了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限制继电器沿继电器宽度方向位移的能力。上述弯钩形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具体可以为: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41为开口环,第一支撑通孔21套接于第一连接部41外,第一连接部41套接于第一支撑挡件2顶部外;第二连接部42设置为V形,第二连接部42的弯折处位于第二连接部42的底部并与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使用时,先将第一连接部41穿过第一支撑通孔21并套接于第一支撑挡件2顶部外,然后按压第二连接部42,以使第二连接部42穿过第二支撑通孔内,最后松开第二连接部42,以使第二连接部42的弯折处与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同时,第一连接部41的内表面与第一支撑通孔21的顶部压接。本技术的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避免卡扣件4与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之间发生脱离,进而提高了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另外,上述弯钩形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具体还可以为: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均设置为V形,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的弯折处位于第二连接部42的底部并与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进一步,如图3及图4所示,卡扣件4沿继电器长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分别形成有可与继电器沿长度方向两个侧面压接的第一压接部43及第二压接部44,第一压接部43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继电器固定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包括可与继电器的底部连接的继电器底座(1),其特征在于:继电器底座(1)上设置有可分别与继电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的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沿继电器高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底部均与继电器底座(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上部沿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均高于继电器的顶部,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之间连接有卡扣件(4),卡扣件(4)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固定组件,包括可与继电器的底部连接的继电器底座(1),其特征在于:继电器底座(1)上设置有可分别与继电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的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沿继电器高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底部均与继电器底座(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挡件(2)及第二支撑挡件(3)的上部沿继电器沿宽度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均高于继电器的顶部,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之间连接有卡扣件(4),卡扣件(4)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分别与第一支撑通孔(21)及第二支撑通孔的顶部压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卡扣件(4)的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为弯钩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41)为开口环,第一支撑通孔(21)套接于第一连接部(41)外,第一连接部(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全涛赵欣马春浩胡波纪铅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