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旁通阀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旁通阀主体,其中所述出口处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旁通阀及发动机进气系统,能够对经过所述旁通阀的气体进行油气分离,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可避免油气通过该旁通阀进入到涡轮增压器之前的进气管路上而导致涡轮增压器之间的管路渗油以及对消音结构的布置造成影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旁通阀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旁通阀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涡轮增压技术作为提高发动机功率、改善其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同时为了配合涡轮增压器工作,在中冷器出气侧设置具有旁通阀的旁通管路,用以泄去在急减速或刹车时经涡轮增压之后多余的压缩空气。但是由于该压缩空气中包含从曲轴箱排出的废气,而废气中夹杂有曲轴箱里窜出的机油,因此含有机油的气体会随着进气旁通阀泄气进入到涡轮增压器之前的管路,该旁通管路一般连接到涡轮增压器的进气口与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之间。油气进入到管路中,会导致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管路长期处于机油浸泡而出现管路渗油的情况,影响机舱美观性与整车排放。另外,机油进入到增压之前的管路会影响消音原件的布置,比如说消音棉长期受机油浸泡会发生失效。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气体中的油气进入到进气管路成为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旁通阀及发动机进气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油进入到涡轮增压器之前的管路导致管路渗油以及消音元件失效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旁通阀,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旁通阀主体,其中所述出口处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与所述出口连通的分离腔以及所述分离腔中设置的能够使得所述出口流出的气体形成旋转气流的分离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结构包括从所述分离腔的上方伸进所述分离腔中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位于所述分离腔中的端部从上向下延伸至所述旁通阀主体的所述出口,所述出口流出的气体能围绕所述出气管的端部旋转流动并从所述出气管流出。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的位于所述分离腔中的部分管路垂直于所述出口的流向。进一步的,在所述分离腔下方设置有储油腔。进一步的,形成所述分离腔的第一壳体固定在所述旁通阀主体上,形成所述储油腔的第二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本技术提供的旁通阀,能够对所泄压的气体进行油气分离,以避免油气通过该旁通阀进入到(在应用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时)涡轮增压器之前的进气管路上而导致涡轮增压器之前的进气管路渗油以及对消音结构的布置造成影响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以及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出气侧连接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出气侧连接有通至所述涡轮增压器的进气侧的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旁通阀。进一步的,所述旁通阀为电控旁通阀;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以及用以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阀开关的控制单元。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与上述旁通阀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旁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旁通阀的剖切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旁通阀主体;11-入口;12-出口;2-第一壳体;21-分离腔;3-第二壳体;31-储油腔;4-出气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提供一种旁通阀,该旁通阀包括具有入口11和出口12的旁通阀主体1,所述出口12处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旁通阀主体1具备旁通阀基本的泄压以平衡阀门前后压力的功能。也就是说,本技术提供的旁通阀在通过旁通阀主体1泄压后,所泄压的气体在从所述出口12出来后能够经过油气分离装置实现油气分离。在该旁通阀应用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时,通常设置在中冷器的出气侧,可通过该旁通阀将车辆急减速或刹车时经涡轮增压之后多余的压缩气体导通至涡轮增压器之前的进气管路上,而且该旁通阀上的油气分离装置会将经过旁通阀的气体进行油气分离,从而避免将气体中的机油带入到涡轮增压器之前的管路(该管路通常为空气滤清器的出气侧和涡轮增压器之间的管路),从而可避免造成涡轮增压器之前的管路渗油以及对消音结构的布置造成影响的问题。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旁通阀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旁通阀上设置的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与所述旁通阀主体1的出口12连通的分离腔21以及所述分离腔21中设置的能够使得所述出口12流出的气体形成旋转气流的分离结构。所述分离结构在使得气体形成旋转气流的过程中,较重的机油分子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出,从而经过该旁通阀的气流可实现油气分离。当然,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并不限于旋转气流以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分离油气的分离结构,如也可采用滤芯等吸附油气的油气分离装置。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分离结构包括从所述分离腔21的上方伸进所述分离腔21中的出气管4,所述出气管4的位于所述分离腔21中的端部从上向下延伸至所述旁通阀主体1的所述出口12。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出气管4的位于所述分离腔21中的部分管路垂直于所述出口12的流向。从出口12流出的气体冲击到出气管4的外壁后,会围绕出气管4的端部旋转流动形成旋转的气流并从所述出气管4流出。这样,气流在围绕出气管4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会将机油甩出到分离腔21的内壁上,并沿所述内壁流下。应该可以理解的是,能够形成旋转气流的所述分离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形式,例如,也可在分离腔21中设置形成迷宫结构的挡板或者其它形式的能够使得气流旋转流动的结构。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分离腔21的下方设置有储油腔31。通过离心力的作用甩到分离腔21的内壁上的油液会顺着内壁流入到所述储油腔31中。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2形成有所述分离腔21,第二壳体3形成所述储油腔31,形成所述分离腔21的所述第一壳体2固定在所述旁通阀主体1上,而形成所述储油腔31的第二壳体3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2上。为方便清理储油腔31中的油液,设置第二壳体3与第一壳体2可拆卸连接。当汽车进行保养的时候(该旁通阀应用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时),可以将第二壳体3拆下,将分离出的油液倒出,然后再将第二壳体3固定在第一壳体2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3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壳体2连接。如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3的上端与第一壳体2的下端可通过旋转可实现两者的螺纹连接。另外,也可采用其它的例如卡接或者螺栓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该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以及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出气侧连接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出气侧连接有通至所述涡轮增压器的进气侧的旁通管路,其中,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旁通阀。优选地,所述旁通阀为电控旁通阀,也就是旁通阀的旁通阀主体1是通过电动控制的(当然也可为机械式旁通阀)。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以及用以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阀开关的控制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可包括用以检测中冷器出气侧的压力的传感器,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入口(11)和出口(12)的旁通阀主体(1),其中所述出口(12)处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入口(11)和出口(12)的旁通阀主体(1),其中所述出口(12)处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与所述出口(12)连通的分离腔(21)以及所述分离腔(21)中设置的能够使得所述出口(12)流出的气体形成旋转气流的分离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结构包括从所述分离腔(21)的上方伸进所述分离腔(21)中的出气管(4),所述出气管(4)的位于所述分离腔(21)中的端部从上向下延伸至所述旁通阀主体(1)的所述出口(12),所述出口(12)流出的气体能围绕所述出气管(4)的端部旋转流动并从所述出气管(4)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4)的位于所述分离腔(21)中的部分管路垂直于所述出口(12)的流向。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旁通阀,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洪豹,牛荣平,李宇,杨少勇,李倩茹,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