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机构以及设置该避震机构的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4239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避震机构以及设置该避震机构的婴儿车,所述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小管、固定连接于小管后端的连接座、设置于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的压簧、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底壁以及自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大管固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小管穿过;所述压簧后端连接于固定座,前端连接于连接座,当婴儿车受到不同方向的颠簸冲击时,通过压簧的压缩、扭曲以及复位来达到避震效果,所以,实现全方位避震。

Shock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baby carriag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hock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baby carriage set the anti shock mechanism, the shock absorbing mechanism, including front and rear extends the forefoot,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end of a front left and right front wheel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cross bar,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of the bar, the forefoot pipe is arranged on the fixed, including the large fixed seat, tubular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ubular end connecting seat, arranged on the fixed seat and a pressure spring, sleeve connection seat, the connecting seat is inserted into the large and relatively large rotation and movement, the sleeve comprises a bottom wall and extending from the bottom wall around the back side the side wall, the side wall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end and the outer pipe pip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through hole for passing through the middle of the tubular wall is equipped at the bottom; the pressure spring is connected to the fixed seat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end When the baby carriage is bumped and bump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is achieved by compression, twisting and resetting of the compression spring, so that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omnibearing shock absor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震机构以及设置该避震机构的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产品,尤其涉及设有避震机构的婴儿车。
技术介绍
婴儿车被用于承载婴幼儿在路上推行,为了避免婴儿车因路况不好而颠簸甚至翻车,婴儿车一般都要设置避震机构。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前轮与前脚之间设置上下方向的避震压簧,如此,在受到来自车子下方的冲击时,通过上下压缩压簧变形以达到避震的目的。但是这种结构只能避免来自一个方向的冲击,而不是所有的路的路况都很好,很有可能婴儿车会受到不同方向的颠簸冲击,若是来自婴儿车侧边或前后方的冲击,这种避震机构则没法避震,所以就需要一种能实现全方位避震的避震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机构以及设置该避震机构的婴儿车,其能实现全方位的避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位于前侧的小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后端的连接座、一压簧、一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所述小管穿过;所述压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且所述压簧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压簧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内端面。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上分别设置有径向插孔,所述压簧包括中间的螺旋状部分以及两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螺旋状部分前后两端的径向插杆,且所述两径向插杆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螺旋状部分前端的径向插杆插入连接座的径向插孔内,所述螺旋状部分后端的径向插杆插入固定座的径向插孔内。所述固定座包括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前端中间往前延伸的凸台,所述固定座的径向插孔设置于所述本体,对应的,所述连接座包括主体以及自所述主体后端中间往后延伸的凸起,所述连接座的径向插孔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压簧的螺旋状部分的前后两端分别套于所述凸台与凸起上。所述套筒侧壁、固定座通过同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大管。一种婴儿车,包括可收合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枢接座、左右两车手、左右两后脚以及避震机构,所述左右两车手的下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枢接座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右两后脚上端枢接于所述枢接座,且每一后脚下端均设置有后轮,所述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位于前侧的小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后端的连接座、一压簧、一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所述小管穿过;所述压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且所述压簧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压簧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内端面,所述大管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枢接座中部。所述车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两后脚上端之间的后脚横杆,所述后脚横杆枢接于所述枢接座。一种婴儿车,包括可收合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避震机构、支撑座、枢接于所述支撑座上侧的竖向支撑管、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管上端的座椅、上端枢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后脚、连接于所述后脚下端的后轮,所述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位于前侧的小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后端的连接座、一压簧、一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所述小管穿过;所述压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且所述压簧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压簧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内端面,所述避震机构的大管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婴儿车前后方向受到颠簸冲击时,小管与连接座一起相对大管前后移动,通过压簧的压缩以及复位达到避震效果;当婴儿车左右两侧或上下方向受到颠簸冲击的时候,通过压簧的扭曲变形以及复位来达到避震效果,所以,设置了本技术避震机构的婴儿车能实现全方位的避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避震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避震机构前脚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避震机构的前脚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避震机构前脚的爆炸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避震机构套筒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婴儿车固定座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婴儿车连接座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避震机构固定座、压簧、连接座组合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根据图9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6所示,本技术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1、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1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2、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2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3,所述前脚1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11、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11内的固定座12、位于前侧的小管13、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13后端的连接座14、一压簧15、一套筒16,所述连接座14插入所述大管11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11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16包括一底壁161以及自所述底壁161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162,所述侧壁162套设于大管11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11固定连接,所述底壁161中间设置有通孔163供所述小管13穿过;所述压簧15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2与连接座14之间,且所述压簧15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2,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14,在所述压簧15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14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161内端面。结合图7至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2与连接座14上分别设置有径向插孔121、141,所述压簧15包括中间的螺旋状部分151以及两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螺旋状部分151前后两端的径向插杆152、153,且所述两径向插杆152、153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螺旋状部分151前端的径向插杆152插入连接座14的径向插孔141内,所述螺旋状部分151后端的径向插杆153插入固定座12的径向插孔121内,从而压簧1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固定座12、连接座14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12包括本体122以及自所述本体122前端中间往前延伸的凸台123,所述固定座12的径向插孔121设置于所述本体122,对应的,所述连接座14包括主体141以及自所述主体141后端中间往后延伸的凸起142,所述连接座14的径向插孔141设置于所述主体141,所述压簧15的螺旋状部分151的前后两端分别套于所述凸台123与凸起142上,从而使得压簧15定位更好。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避震机构以及设置该避震机构的婴儿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位于前侧的小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后端的连接座、一压簧、一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所述小管穿过;所述压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且所述压簧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压簧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内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脚前端的左右向延伸的横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左右两侧下方的前轮,所述前脚包括位于后侧的大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大管内的固定座、位于前侧的小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管后端的连接座、一压簧、一套筒,所述连接座插入所述大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大管旋转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套筒包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周围往后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于大管前端外并与所述大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壁中间设置有通孔供所述小管穿过;所述压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之间,且所述压簧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压簧的作用下,所述连接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套筒底壁内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上分别设置有径向插孔,所述压簧包括中间的螺旋状部分以及两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螺旋状部分前后两端的径向插杆,且所述两径向插杆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螺旋状部分前端的径向插杆插入连接座的径向插孔内,所述螺旋状部分后端的径向插杆插入固定座的径向插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前端中间往前延伸的凸台,所述固定座的径向插孔设置于所述本体,对应的,所述连接座包括主体以及自所述主体后端中间往后延伸的凸起,所述连接座的径向插孔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压簧的螺旋状部分的前后两端分别套于所述凸台与凸起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侧壁、固定座通过同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大管。5.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收合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枢接座、左右两车手、左右两后脚以及避震机构,所述左右两车手的下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枢接座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右两后脚上端枢接于所述枢接座,且每一后脚下端均设置有后轮,所述避震机构包括前后向延伸的前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祎敏闵远超江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童歌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