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2650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包括拉力测映模组和绞线中转模组;拉力测映模组的固定块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的顶板上。绞线中转模组负责将两根线材夹紧后通过双杆气缸的行程将两根线材的距离变为拉力测映模组所需要的间距并通过笔形气缸旋转到位;拉力测映模组将两根线材从绞线中转模组上加紧后,拉力传感器会根据拉力的变化传递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会相应的控制后端电机旋转及进退实现绞线质量实时监控,保证绞线质量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实现了两条线束的夹紧、变距、中转、旋转、进退以及绞合实时监控的功能。

Front end transfer stranded wire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end stranded stranded wire mechanism, comprising a tension measuring module and a stranded wire transfer module, wherein, the fixing block of the tension detecting module is fixed on the top plate of the stranded wire transfer module. The transit module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wo strand wire clamping by double rod cylinder stroke two wire distance becomes the tensile test module to reflect the distance and the pen cylinder rotating in place; tensile test module will reflect the two wires from wire transfer to module, a tension sensor based on tension change signal to the control system, the control system will control the rotation of the mot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back-end retreat to achiev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wire quality, uniform quality assurance. The utility model integrally realizes the functions of clamping, changing distance, transferring, rotating, advancing and retreating, and strand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wo wire harnes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
本技术涉及线束下线中转及绞线领域,具体运用于线束行业线材的下线中转及绞合作业的前端中转绞线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绞合工艺为通过程序控制绞合参数,加工不同长度、不同线径的线束时需要更改程序调整对应的参数,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线束绞合后质量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转速不高、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当两种线束绞合过程中能够实现质量实时监控,同时具备自动学习能力,可依据不同线束自动校正的前端中转绞线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包括拉力测映模组和绞线中转模组;拉力测映模组的固定块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的顶板上。所述拉力测映模组包括夹爪机构、中间固定块、拉力传感器、固定块,固定块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的顶板上,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固定块的侧端,中间固定块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侧端,在中间固定块的两端相对设置有夹爪机构。所述绞线中转模组包括中转模组、顶板和立板;立板固定在中转模组的底板上,顶板固定在立板上;所述中转模组包括底板、笔形气缸Ⅰ、双杆气缸、转轴、定位块和夹紧组件,笔形气缸Ⅰ倾斜安装在底板上且笔形气缸Ⅰ的活塞杆与定位块的下端铰接,定位块安装在转轴上并绕转轴转动,转轴固定在底板上;在定位块的侧端安装有双杆气缸,双杆气缸的活塞杆与夹紧组件连接。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夹紧单元和第二夹紧单元,第一夹紧组件包括第一薄型气缸,第一薄型气缸竖直安装在第一固定板上,第一固定板安装在双杆气缸的活塞杆上,第一薄型气缸的手指上安装有第一气爪;第二夹紧组件包括第二薄型气缸,第二薄型气缸竖直安装在第二固定板上,第二固定板安装在定位块上,第二薄型气缸的手指上安装有第二气爪,第一气爪和第二气爪相平行。绞线中转模组负责将两根线材夹紧后通过双杆气缸的行程将两根线材的距离变为拉力测映模组所需要的间距并通过笔形气缸旋转到位;拉力测映模组将两根线材从绞线中转模组上加紧后,拉力传感器会根据拉力的变化传递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会相应的控制后端电机旋转及进退实现绞线质量实时监控,保证绞线质量均匀。本技术整体实现了两条线束的夹紧、变距、中转、旋转、进退以及绞合实时监控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拉力测映模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绞线中转模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包括拉力测映模组501和绞线中转模组502;拉力测映模组501的固定块506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502的顶板508上。所述拉力测映模组501包括夹爪机构503、中间固定块504、拉力传感器505、固定块506,固定块506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502的顶板508上,拉力传感器505固定在固定块506的侧端,中间固定块504固定在拉力传感器505侧端,在中间固定块504的两端相对设置有夹爪机构503。所述绞线中转模组502包括中转模组507、顶板508和立板509;立板509固定在中转模组507的底板上,顶板508固定在立板509上;所述中转模组507包括底板、笔形气缸Ⅰ510、双杆气缸511、转轴512、定位块513和夹紧组件514,笔形气缸Ⅰ510倾斜安装在底板上且笔形气缸Ⅰ510的活塞杆与定位块513的下端铰接,定位块513安装在转轴512上并绕转轴512转动,转轴512固定在底板上;在定位块513的侧端安装有双杆气缸511,双杆气缸511的活塞杆与夹紧组件连接。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夹紧单元和第二夹紧单元,第一夹紧组件包括第一薄型气缸515,第一薄型气缸515竖直安装在第一固定板上,第一固定板安装在双杆气缸511的活塞杆上,第一薄型气缸515的手指上安装有第一气爪516;第二夹紧组件包括第二薄型气缸517,第二薄型气缸517竖直安装在第二固定板上,第二固定板安装在定位块513上,第二薄型气缸517的手指上安装有第二气爪518,第一气爪516和第二气爪518相平行。绞线中转模组负责将两根线材夹紧后通过双杆气缸的行程将两根线材的距离变为拉力测映模组所需要的间距并通过笔形气缸旋转到位;拉力测映模组将两根线材从绞线中转模组上加紧后,拉力传感器会根据拉力的变化传递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会相应的控制后端电机旋转及进退实现绞线质量实时监控,保证绞线质量均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力测映模组(501)和绞线中转模组(502);拉力测映模组(501)的固定块(506)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502)的顶板(508)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力测映模组(501)和绞线中转模组(502);拉力测映模组(501)的固定块(506)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502)的顶板(50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测映模组(501)包括夹爪机构(503)、中间固定块(504)、拉力传感器(505)、固定块(506),固定块(506)固定在绞线中转模组(502)的顶板(508)上,拉力传感器(505)固定在固定块(506)的侧端,中间固定块(504)固定在拉力传感器(505)侧端,在中间固定块(504)的两端相对设置有夹爪机构(50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端中转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绞线中转模组(502)包括中转模组(507)、顶板(508)和立板(509);立板(509)固定在中转模组(507)的底板上,顶板(508)固定在立板(509)上;所述中转模组(507)包括底板、笔形气缸Ⅰ(510)、双杆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得岁武锦涛李德阳邢秀春蒋会胜刘德行闫超炯李振涛王建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海昌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