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236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设于内壳体内侧的蓄热单元、设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保温层、用于测量蓄热单元温度的测温装置,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还包括设于外壳体外侧的用于储热装置转移安装的拉手,蓄热单元具有多个,多个蓄热单元相互间隔设置并形成有位于多个蓄热单元之间的相互连通的风道,风道具有与外部相通的两端和与保温层接触的端部,保温层设于多个蓄热单元的外周面和顶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工业散热余热回收困难、热量不易转移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取热方式;采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取热,提高了蓄热单元的单位体积蓄热能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Heat storage device capable of moving and taking hea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eat storage heat of the mobil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body, an inner shell, are arranged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housing unit, storage in an outer shell and an inner shell between the insulation layer and i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eat storage unit 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 can heat the heat storage device also includes a mobile shell body. For the transfer of heat storage device installed in storage unit has a plurality of storage, multiple unit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nd are formed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storage unit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air duct, air duct and external contact with both ends connected with insulation, thermal insulation layer is arranged on a plurality of peripheral storage unit the surface and the top surface.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waste heat recovery, heat transfer is not easy to difficult problems,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heat; the composite phase-change material of heat, improve the heat storage capacity of unit volume heat storing uni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ergy sav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
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可用于炼钢厂及其它中高温工业散热余热的存储与转移。
技术介绍
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水平较低,中低温散热余热浪费严重。近年来北方部分城市已经探索将工业低品味余热用于城镇供暖。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相比,工业低品味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更低。但低品味余热种类繁杂,其热源形态、数量、时间和空间均具有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因此难以被高效利用。移动储热技术的出现将成为高效利用低品味余热散热的一种方式。专利CN201520916389.4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储热装置,采用棒状储热材料结构,通过回收低品味余热用于供暖,可在不需要燃料加热的情况下连续输出热水;专利CN201210455369.2设计了一种移动式储热车,可进行梯级储热,提高了储热效率,实现废热和余热的存储与转移,为热用户提供蒸汽和热水。目前移动储热装置主要应用于热源稳定且余热量集中的领域,对离散性热源如钢厂钢坯冷却的热量等的利用未见报道,其原因主要是散热余热不易取热并存储,因此造成系统改造成本较高,储热量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节约成本、提高储热容量和解决工业散热余热的取热问题是使移动储热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设于内壳体内侧的蓄热单元、设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保温层、用于测量蓄热单元温度的测温装置,储热装置还包括设于外壳体外侧的用于储热装置转移安装的拉手,蓄热单元具有多个,多个蓄热单元相互间隔设置并且它们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风道,多个风道具有与外部相通的两端和与保温层接触的端部。优选地,保温层设置在对应多个蓄热单元的周侧面和顶面位置的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优选地,多个蓄热单元对称且均匀分布在内壳体内。优选地,蓄热单元具有四个,所述四个蓄热单元之间形成十字型间隙,风道有2个且该2个风道交叉设置在十字型间隙处构成十字型风道,十字型风道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外部连通,前后两端与所述保温层相接触。优选地,测温装置包括与蓄热单元相接触的热电偶和与热电偶连接的温度显示器。测温装置的设置使得可以方便的判断蓄热单元的储热/放热进度。进一步地,蓄热单元包括由无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的蓄热体。各蓄热单元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所述蓄热体。蓄热体为多个时,多个蓄热体优选沿着装置的高度方向分布。蓄热体的形状可以为各种形状,优选的形状为块状。优选地,外壳体、内壳体以及风道的材质分别为铁、铝或铜。优选地,保温层的材质为轻质耐火保温材料。优选地,所述储热装置的底部为用于与工业散热余热释放点接触或靠近的取热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解决了工业散热余热回收困难、热量不易转移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取热方式;采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取热,提高了蓄热单元的单位体积蓄热能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技术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降低了工业散热的回收难度,降低了系统的改造成本,实现工业散热余热的有效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外壳体;2、内壳体;3、蓄热单元;4、保温层;5、测温装置;6、拉手;7、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所示,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设于内壳体内侧的蓄热单元3、设于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保温层4、用于测量蓄热单元3温度的测温装置5,储热装置还包括设于外壳体1外侧的便于转移安装储热装置的拉手6。蓄热单元3具有四个,四个蓄热单元3相互间隔设置,在它们之间形成十字型间隙。在十字型间隙处设置有两个交叉的风道7,二个风道7构成整体上连通的十字型风道,十字型风道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外部连通,前后两端与保温层4相接触。测温装置5包括与蓄热单元3相接触的热电偶和与热电偶连接的温度显示器。蓄热单元3包括由无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的一个或多个蓄热体。外壳体1、内壳体2以及风道7的材质为铁、铝或铜。保温层4的材质为轻质耐火保温材料。本技术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通过动力设备移动至散热余热的热源取热位置的上方,热源将通过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外壳1并加热蓄热单元3,使得蓄热单元3发生相变进行热量存储,实现散热余热的取热过程;当测温装置5中的温度显示装置上的温度数值升至超过材料相变温度10-30℃附近时,储热装置充满热量,此时通过动力设备将储热装置移至移动储热车上,通过串联和上下叠加的方式组装成蓄热单元;移动储热车行驶至热用户地点后,利用风机提供的冷空气流经风道7进行对流换热,加热后的热空气通过换热器实现对热用户的供热过程;当测温装置5中的温度显示装置上的温度数值降低至接近热用户需求温度时,则通过移动储热车将储热装置运输至热源取热位置,以进行下一次取热过程。综上,本技术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的底面接触或靠近工业散热余热释放点,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将热量存储至蓄热单元内,通过吊机或其它动力设备将取热单元置于移动储热车上并运至热用户地点进行供热,以实现散热余热的存储转移与利用。储热装置可通过串联和叠加的方式在移动储热车内进行批量集成,以提高移动储热车的储热能力;本技术解决了工业散热余热回收困难、热量不易转移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取热方式;采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取热,提高了蓄热单元的单位体积蓄热能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上对本技术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且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设于所述内壳体(2)内侧的蓄热单元(3)、设于所述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保温层(4)、用于测量所述蓄热单元(3)温度的测温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体(1)外侧的拉手(6),所述蓄热单元(3)具有多个,所述多个蓄热单元(3)相互间隔设置并且它们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风道(7),所述多个风道(7)具有与外部相通的两端和与所述保温层(4)接触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设于所述内壳体(2)内侧的蓄热单元(3)、设于所述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保温层(4)、用于测量所述蓄热单元(3)温度的测温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体(1)外侧的拉手(6),所述蓄热单元(3)具有多个,所述多个蓄热单元(3)相互间隔设置并且它们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风道(7),所述多个风道(7)具有与外部相通的两端和与所述保温层(4)接触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4)设置在对应所述多个蓄热单元(3)的周侧面和顶面位置的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单元(3)对称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内壳体(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取热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单元(3)具有四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爱陈久良丁玉龙翁立奎张叶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合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