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颖德专利>正文

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1026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8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包括滴斗外壳,所述滴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出液排气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防回血装置,药液进入滴斗外壳内部,出液排气装置将滴斗内的气体迅速排出,避免气泡的产生;当药液进入出液排气套筒内部时,药液涨到一定程度将自动密封锥体浮起,药液从锥孔导套流出滴斗外壳,进入输液软管,当药液输完后,药液在出液排气套筒内的液面渐渐下降,自动密封锥体与锥孔导套逐渐密封,在大气压和滴斗下方输液软管的吸力双重作用下,最后将滴斗外壳的出液口密封紧,避免了输液完毕后的血液回流,与现有技术的输液滴斗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符合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规范。(*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指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
技术介绍
在医疗器械领域,常用的普通输液器是由瓶塞刺穿器、滴斗、导管、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及静脉输液器等部件构成。普通输液器在药液进入滴斗时,液体将滴斗内的气体向下排出形成气泡混合进入下导管,因此在导管的药液中产生气泡,医护人员必须将导管内的气泡完全排除才能输液,而且输液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随时观察输液瓶内液体的情况,以免在输液结束时,因没有及时拔除输液针头而造成血液回流到输液导管内,或者在液面下降过低而导致气体进入人体形成气栓等不良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符合医疗器械注册管理规范的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包括滴斗外壳,所述滴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出液排气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防回血装置。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排气装置包括底座和出液排气套筒,所述出液排气套筒套接于底座,所述出液排气套筒与滴斗外壳之间设置有药液间隙,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底座通孔,所述底座通孔与滴斗外壳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出液排气口。作为优选,所述防回血装置包括设置于出液排气套筒内可浮于液体的自动密封锥体及与所述自动密封锥体配合密封的锥孔导套,所述锥孔导套插接连通于所述底座通孔,所述自动密封锥体插接于所述锥孔导套。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排气装置包括底座和可浮于液体的出液排气套筒,所述出液排气套筒与滴斗外壳之间设置有药液间隙,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底座通孔,所述底座通孔与滴斗外壳的出液口连通;所述防回血装置包括可浮于液体的自动密封锥体及与所述自动密封锥体配合密封的锥孔导套,所述自动密封锥体与出液排气套筒一体成型,所述锥孔导套插接连通于所述底座通孔,所述自动密封锥体插接于所述锥孔导套;所述锥孔导套的顶面外缘设置有卡环,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底部向内侧延伸有与所述卡环相互卡接的卡钩。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出液排气口。作为优选,所述锥孔导套与底座一体成型。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上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开设于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顶部,所述通气孔靠近出液排气套筒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阻挡药液进入的阻挡罩。作为优选,所述滴斗外壳的进液口设置有侧排液滴液管,所述侧排液滴液管的侧面设置有滴液口。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过滤膜。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排气口为槽状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药液进入滴斗外壳内部,出液排气装置将滴斗内的气体迅速排出,避免气泡的产生;当药液进入出液排气套筒内部时,药液涨到一定程度将自动密封锥体浮起,药液从锥孔导套流出滴斗外壳,进入输液软管,当药液输完后,药液在出液排气套筒内的液面渐渐下降,自动密封锥体与锥孔导套逐渐密封,在大气压和滴斗下方输液软管吸力双重作用下,最后将滴斗外壳的出液口密封紧,避免了输液完毕后的血液回流,与现有技术的输液滴斗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符合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规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出液排气装置与防回血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剖切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滴斗外壳2—出液排气装置21—底座211—底座通孔22—出液排气套筒221—出液排气口222—通气孔3—防回血装置31—自动密封锥体32—锥孔导套33—卡环34—卡钩35—阻挡罩4—过滤膜5—药液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包括滴斗外壳1,所述滴斗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出液排气装置2,所述出液排气装置2的内部设置有防回血装置3。本实施例的出液排气装置2包括底座21和出液排气套筒22,所述出液排气套筒22套接于底座21,所述出液排气套筒22与滴斗外壳1之间设置有药液间隙5,所述底座21的中心设置有底座通孔211,所述底座通孔211与滴斗外壳1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排气套筒22的侧壁开设有出液排气口221,所述出液排气套筒22的上部开设有通气孔222。本实施例的防回血装置3包括设置于出液排气套筒22内可浮于液体的自动密封锥体31及与所述自动密封锥体31配合密封的锥孔导套32,所述锥孔导套32插接连通于所述底座通孔211,所述自动密封锥体31插接于所述锥孔导套32。药液从滴斗外壳1的进液口进入滴斗外壳1内部的药液间隙5,药液由滴斗外壳1的底部往上慢慢上涨,上涨至液排气套筒侧壁的出液排气口221时,由于液体自身具有的张力,液体不能进入出液排气口221,随着药液的上涨,滴斗外壳1内部的空气由于受上涨液面的压缩,迅速从出液排气口221排出滴斗的外部,起到快速排气的作用。当液面上涨到一定程度,滴斗外壳1内液体的压强大于药液表面的张力时,药液由出液排气口221进入出液排气套筒22的内部,出液排气套筒22内部的药液液面慢慢上涨,当涨至自动密封锥体31时,由于自动密封锥体31的材质是采用密度轻于水的材料,自动密封锥体31随液面的上涨也上浮,自动密封锥体31与锥孔导套32的密封口慢慢打开,药液可以从该密封口流出,便可进行外部的输液动作。当药液将要输完时,出液排气套筒22内部的药液液面慢慢下降,自动密封锥体31随下降液面进行下降,直至自动密封锥体31与锥孔导套32完全密闭,药液不能从锥孔导套32流出,此时滴斗处于密封状态,避免当药液输完后出现血液倒流的现象。为使自动密封锥体31与锥孔导套32的密封性更好,锥孔导套32采用软胶,自动密封锥体31采用密度轻于水的硬胶,锥孔导套32的软胶与硬胶材质的自动密封锥体31配合,可实现良好的密封。避免了硬胶因缩水等缺陷导致硬胶与硬胶之间无法良好密封接触的缺陷。本实施例的底座21也可以呈阶梯形,底座21的上端的锥孔导套32与底座21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锥孔导套32与底座21便于生产制造,减少后期的组装成本。由于自动密封锥体31是采用能浮于液面的材质,自动密封锥体31可以选择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采用空心结构可增强自动密封锥体31的浮力,使自动密封锥体31的反应更为敏感;采用实心结构,可便于后期的生产制作。本实施例的通气孔222开设于所述出液排气套筒22的顶部,所述通气孔222靠近出液排气套筒22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阻挡药液进入的阻挡罩35。当药液由出液排气口221进入出液排气套筒22的内部,出液排气套筒22内部的药液液面慢慢上涨,为了便于出液排气套筒22内部的气体排出,出液排气套筒22的的顶部开设通气孔222正好起到上述作用。在出液排气套筒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包括滴斗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出液排气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防回血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包括底座和出液排气套筒,所述出液排气套筒套接于底座,所述出液排气套筒与滴斗外壳之间设置有药液间隙,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底座通孔,所述底座通孔与滴斗外壳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出液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包括滴斗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出液排气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防回血装置;所述出液排气装置包括底座和出液排气套筒,所述出液排气套筒套接于底座,所述出液排气套筒与滴斗外壳之间设置有药液间隙,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底座通孔,所述底座通孔与滴斗外壳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排气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出液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血装置包括设置于出液排气套筒内可浮于液体的自动密封锥体及与所述自动密封锥体配合密封的锥孔导套,所述锥孔导套插接连通于所述底座通孔,所述自动密封锥体插接于所述锥孔导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泡、防回血输液滴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血装置包括可浮于液体的自动密封锥体及与所述自动密封锥体配合密封的锥孔导套,所述自动密封锥体与可浮于液体的出液排气套筒一体成型,所述锥孔导套插接连通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颖德
申请(专利权)人:魏颖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