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4180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击作业机,其能抑制油泄漏,并且能冷却动力传递装置。打击作业机(10)将具有在轴线(A1)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17)的电动马达(16)的动力传递至砧座(27),具有:具有收纳电动马达(16)的马达壳体(12)和从马达壳体(12)延伸的把手(14)的外壳(11);将电动马达(16)的动力传递至砧座(27)的减速机(33)及打击机构(96);位于马达壳体(12)的前方且不能相对于马达壳体(12)旋转的锤壳体(13);设于外壳(11)且以覆盖锤壳体(1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从马达壳体(12)向锤壳体(13)侧延伸的延伸部(12D);以及设于锤壳体(13)与延伸部(12D)之间且供空气通过的通道(89)。

Operation machin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ercussion operation machine, which can suppress oil leakage and can cool a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Blow machine (10) i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output shaft (A1) extends (17) electric motor (16) power transmission to the anvil (27), has an electric motor (16) has incorporated the motor housing (12) and (12) extending from the motor shell (handle 14) of the housing (11); the electric motor (16) power transmission to the anvil (27) of the reducer (33) and (96); a striking mechanism is on the motor shell (12) of the front and not relative to the motor housing (12) housing rotating hammer (13) is arranged on the housing (11); and to cover the hammer shell (13) at least part of the way from the motor housing (12) to (13) extension hammer shell side extension (12D); and a hammer shell (13) and extension (12D) and the air supply through the channel (8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该作业机的例子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是冲击式螺丝改锥,冲击式螺丝改锥具备外壳、收纳在外壳内的马达及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在外壳的单元壳体、收纳在单元壳体内的油单元以及作为设在油单元的主轴的工具支撑部件的卡盘套筒。另外,冲击式螺丝改锥具备固定于马达的输出轴的冷却风扇、设于外壳的后方吸气口、设于单元壳体的前方吸气口以及设于外壳的排气口。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式螺丝改锥的冷却风扇与马达的输出轴一起旋转,外壳外的空气从后方吸气口被吸入外壳内并冷却马达。另外,外壳外的空气从前方吸气口被吸入油单元内,冷却油单元。并且,被吸入外壳及油单元内的空气从排气口向外壳外排出。油单元在单元壳体内旋转,并且填充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419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在进行旋转的油单元与收纳油单元的单元壳体之间形成风道。因此,需要在单元壳体设置将外壳外的空气取入单元壳体内的开口部。因此,考虑油等从其开口部露出的情况,在这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另外,作业机从便携性、作业性等观点来看,要求小型化。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在油单元的侧方设置空气通过的冷却通道,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因此为了小型化,具有改善的余地。另外,一般来说,在作业机上设置照射工具支撑部件的前方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普遍为以电力发光的结构,照明装置的温度上升。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中未记载冷却照明装置的技术,具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油泄漏且冷却动力传递装置的作业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不大型化地冷却动力传递装置的作业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冷却照明装置的作业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具有收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壳体和从上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把手的外壳;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位于上述马达壳体的前方且不能相对于上述马达壳体旋转,收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设于上述外壳,且以覆盖上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从上述马达壳体向上述壳体侧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设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延伸部之间且空气通过的冷却通道。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具有收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壳体和从上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把手的外壳;设于上述把手且切换上述马达的旋转及停止的开关;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被支撑于上述马达壳体的前方且收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上述外壳具有以覆盖上述壳体的下侧的方式从上述马达壳体向上述开关的上方位置的延伸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延伸部之间设置空气通过的冷却通道。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配置于作为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的径向且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外侧,且照射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前方的照明装置;以及在上述径向形成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与上述照明装置之间,且空气通过的冷却通道。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收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并且不能旋转地支撑上述壳体的外壳;将上述外壳内的空气向上述外壳外排出的排气口,上述排气口在作为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线方向配置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与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前端之间,上述排气口在上述外壳的主视中配置于上述轴线与上述外壳的上端之间。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收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壳体,并且不能旋转地支撑上述壳体的外壳;覆盖上述壳体中、从上述外壳露出的部位的护具;设于上述护具,并且将上述外壳内的空气向上述外壳外排出的排气口。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是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的作业机,具有: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动力传递装置;收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壳体,并且不能旋转地支撑上述壳体的外壳;形成于上述外壳与上述壳体之间,且连接上述外壳的内外的通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能抑制油泄漏,并且能冷却动力传递装置。另外,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能不大型化地冷却动力传递装置。另外,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能冷却照明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结构例的正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打击作业机的把手及安装部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5是表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紧固螺钉部件的作业的剖视图。图6(A)、(B)是表示握住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把手的方法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打击作业机的把手及安装部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马达使用带刷子的电动马达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图15是图14的打击作业机的正面剖视图。图16是图14的打击作业机的平面剖视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平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图1及图2所示的打击作业机10是用于使螺钉部件旋转并紧固,将物品固定在对象部件上的作业、松开螺钉部件的作业的冲击式螺丝改锥。打击作业机10具有中空的外壳11,外壳11具备中空的马达壳体12和与马达壳体12连续的中空的把手14。马达壳体12是合成树脂制,马达壳体12具备筒部12A、设于沿通过筒部12A的轴线A1的方向的一端的壁12B。沿轴线A1的方向是马达壳体12的前后方向。在筒部12A内设置锤壳体13。把手14与筒部12A连续,并且在以轴线A1为中心的径向延伸。在把手14设置扳机73及安装部15。扳机73在以轴线A1为中心的径向配置于马达壳体12与安装部15之间。马达壳体12具备在沿轴线A1的方向从筒部12A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12D。延伸部12D向锤壳体13侧延伸。延伸部12D在以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设置在一部分。在马达壳体12的圆周方向,延伸部12D以外的范围构成切口部11A。延伸部12D在以轴线A1为中心的马达壳体12的径向位于扳机73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作业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机,其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外壳,其具有收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壳体和从上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把手;动力传递装置,其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壳体,其位于上述马达壳体的前方且相对于上述马达壳体不能旋转,收纳了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延伸部,其设于上述外壳,且以覆盖上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从上述马达壳体向上述壳体侧延伸;以及冷却通道,其设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延伸部之间且供空气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30 JP 2015-017874;2015.07.15 JP 2015-141041.一种作业机,其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外壳,其具有收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壳体和从上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把手;动力传递装置,其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壳体,其位于上述马达壳体的前方且相对于上述马达壳体不能旋转,收纳了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延伸部,其设于上述外壳,且以覆盖上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从上述马达壳体向上述壳体侧延伸;以及冷却通道,其设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延伸部之间且供空气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部具备贯通上述延伸部的内外且供上述空气通过的通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冷却风扇,其伴随上述马达的旋转而旋转;以及变换电路基板,其具备控制上述马达的旋转的变换电路,上述冷却通道与设有上述冷却风扇的部位及设有上述变换电路基板的部位的至少一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变换电路基板在上述冷却通道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于比上述马达靠上游,并且上述壳体在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于比上述马达靠下游,或者,上述变换电路基板在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于比上述马达靠下游,并且上述壳体在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于比上述马达靠上游。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从上述马达壳体向径向延伸,上述延伸部以覆盖上述壳体的下侧的方式从上述马达壳体延伸,上述冷却通道形成于上述壳体的下侧的外周面与上述延伸部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通道形成于上述壳体与设于上述延伸部的壁之间,上述延伸部至少具有下述部件的一方:排气口,其连接上述延伸部的内外,且将上述冷却通道内的空气向上述延伸部外排出;以及通气口,其连接上述延伸部的内外,且将上述延伸部外的空气吸入上述冷却通道内。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延伸部设置有照射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前方的照明装置,上述冷却通道在作为上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的径向形成于上述壳体与上述照明装置之间,在上述冷却通道配置有向上述照明装置供给电力的电线。8.一种作业机,其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工具支撑部件,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动力传递装置,其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照明装置,其在作为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的径向配置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外侧,且照射上述工具支撑部件的前方;以及冷却通道,其在上述径向形成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与上述照明装置之间,且供空气通过。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是供给电流而旋转的电动马达,该作业机设置有:外壳,其支撑上述马达及上述照明装置;筒状的壳体,其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央村上卓宏西河智雅东海林润一竹内翔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