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式间隔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887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阻尼式间隔棒。该阻尼式间隔棒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线夹;其中,所述框体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支架,并且,相邻所述支架之间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线夹与所述支架一一对应设置,用于夹设输电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阻尼式间隔棒相邻支架之间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子导线间的舞动能量,因此该间隔棒大大地增加了间隔棒的耗能特性,减小输电线路中各子导线的舞动幅度和舞动反应,所以,该阻尼式间隔棒提高了间隔棒对输电线路的防舞动效果。另外,该间隔棒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Damping spac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amping spacer. The damping spacer comprises a frame and at least two clamps; wherein, the fram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stents, which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between adjacent and the bracket slidably connected; the clamp bracke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ttings for clamping transmission lines. The process of the relative slip between the utility model of damping spacer adjacent frame to absorb the energy of each sub dance between the wires, the spacer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r decreased, each sub conductor of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amplitude and wave response, so the damping spacer improves galloping effect of spacer on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 addition, the spacer bar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design, simple structure and easy rea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尼式间隔棒
本技术涉及输电线路防舞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阻尼式间隔棒。
技术介绍
由于分裂导线可以使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变化进而增大了导线半径且减小了导线电抗,因此分裂导线具有良好的电能传输特性,所以分裂导线已广泛地应用在高压输电线路。但是,重力和风力等风致舞动灾害导致输电线路出现次档距振荡、覆冰舞动等风致舞动灾害,对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造成了重大威胁。目前,我国输电线路中采用阻尼式间隔棒来控制各子导线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各子导线的舞动情况。现有阻尼式间隔棒的设计一般通过在其连接部位增加摩擦阻尼,或者在其结构上附加防振减振装置。在阻尼式间隔棒的连接部位增加摩擦阻尼的方法思路简单、设计方便,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推广,但是,由于摩擦阻尼的耗能有限,因此实际使用时效果未达到预设效果;在阻尼式间隔棒的结构上附加防振减振装置的减震效果显著,但是,该方法较为复杂,设计难度大而且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可行性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阻尼式间隔棒,旨在解决现有间隔棒耗能有限导致防舞动效果不佳的问题。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阻尼式间隔棒,该装置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线夹;其中,所述框体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支架,并且,相邻所述支架之间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线夹与所述支架一一对应设置,用于夹设输电线。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所述框体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连接体、并列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架的第一端均连接有所述线夹。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所述框体包括:至少三个支架;其中,每个所述支架均包括:第二连接体、呈夹角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与所述第二连接体相连接;每个第二连接体的外侧均连接有所述线夹;每个所述支架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相邻所述支架的所述第二弯折部可滑动地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每个所述第一弯折部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弯折部长度方向一致的腰形通孔,并且,每个所述第二弯折部对应位置均相对应地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腰形通孔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圆形通孔通过连接件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各所述第一折弯部均包括: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并列设置且均开设有所述腰形通孔;所述第二弯折部夹设于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且与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可滑动地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各所述第一弯折部均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腰形通孔;各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圆形通孔。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栓。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各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相连接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均设置有摩擦阻尼块。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各所述连接体的外壁均设置有耐磨涂层。进一步地,上述阻尼式间隔棒中,所述圆形通孔和所述腰形通孔的内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本技术的阻尼式间隔棒相邻支架之间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子导线间的舞动能量,因此该间隔棒大大地增加了间隔棒的耗能特性,减小输电线路中各子导线的舞动幅度和舞动反应,所以,该阻尼式间隔棒提高了间隔棒对输电线路的防舞动效果。另外,该间隔棒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中,支架的结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中,支架的结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中,支架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阻尼式间隔棒可以包括框体1和至少两个线夹2。其中,框体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支架11,并且,相邻支架11之间可滑动地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相邻支架11之间的相对滑动可以通过支架11之间凸出部分和凹槽的相对滑动实现,也可以通过直杆沿支架11通孔的相对滑动实现,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支架11与线夹2一一对应设置,线夹2用于夹设输电线。具体实施时,每个支架11均可以通过螺栓与一个线夹2相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其中,每个线夹均夹设有输电线路的其中一条子导线。本实施例中,支架11和线夹2的数量相同,两者的数量需要根据线夹2夹设的输电线路确定,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其中一个线夹2(图2中右上方的线夹)所夹设的子导线舞动幅度较大且拉大各子导线之间的距离时,在子导线的作用下拉动该线夹2同时该线夹2带动下连接该线夹2的支架11沿子导线舞动的方向(图2箭头标识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各支架11之间相对滑动,进而消耗了输电线路的舞动能量。本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相邻支架之间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子导线间的舞动能量,因此该间隔棒大大地增加了间隔棒的耗能特性,减小输电线路中各子导线的舞动幅度和舞动反应,所以,该阻尼式间隔棒提高了间隔棒对输电线路的防舞动效果。另外,该间隔棒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尼式间隔棒的另一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框体1可以包括:第一支架1101和第二支架1102。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架1101和第二支架1102可以呈线型设置。其中,第一支架110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体(图中未示出)、并列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支撑件(图中未示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可以与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右端)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以沿第一连接体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二支架1102可以夹设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第二支架1102可以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滑动地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二支架1102可以通过连接件12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滑动地相连接,连接件12可以穿设于第二支架1102的圆形通孔及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腰形通孔,而且圆形通孔和腰型通孔可以为多个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阻尼式间隔棒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式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和至少两个线夹(2);其中,所述框体(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支架(11),并且,相邻所述支架(11)之间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线夹(2)与所述支架(11)一一对应设置,用于夹设输电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式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和至少两个线夹(2);其中,所述框体(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支架(11),并且,相邻所述支架(11)之间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线夹(2)与所述支架(11)一一对应设置,用于夹设输电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式间隔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包括:第一支架(1101)和第二支架(1102);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101)包括:第一连接体、并列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端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支架(1102)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架(1102)的第一端均连接有所述线夹(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式间隔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包括:至少三个支架(11);其中,每个所述支架(11)均包括:第二连接体(113)、呈夹角设置第一弯折部(111)和第二弯折部(112);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1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12)均与所述第二连接体(113)相连接;每个所述第二连接体(113)的外侧均连接有所述线夹(2);每个所述支架(11)的所述第一弯折部(111)与相邻所述支架(11)的所述第二弯折部(112)可滑动地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式间隔棒,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全鸿赵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