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40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它通过于170℃--280℃加热一种混合物制备,此混合物含有:有特定组成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有特定组成和粘度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有特定粒度的无机填料和有机过氧化物,所有组分均有指定的量.这样得到的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有高的模塑流动性,价格便宜,它们的模制品有良好的低温冲击强度,可油漆性以及高的刚性.因此,它们适用于制造大型模制品,例如汽车保险杠、防护板和车身侧面部件.(*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优良的低温冲击强度,高的模塑流动性,美丽的可油漆性和高刚性的,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 虽然聚丙烯树脂由于其优良的物理性质,如低比重、高刚性,和优越的耐化学性与耐热性,在此之前就已在各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们所伴随的缺点是,它们在低温下冲击强度很差。为克服这个缺点,已采取的做法是使用丙烯-乙烯共聚物作为聚丙烯树脂,或在聚丙烯树脂中掺合橡胶状物质,如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或聚乙烯。此外,常见的做法也有的是在聚丙烯树脂中混入各种填料,用以改善其刚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可油漆性等。 然而,所给出的这些条件,都要求聚丙烯树脂能充分满足这样一些相互矛盾的性质,如高的模塑流动性且作为模制品,具有高刚性,高耐热性,易油漆性和高冲击强度。此外,还要求上述每种性质都要有很高的水平。 迄今为止,对于上述要求已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然而,这些改进方案大多数不足以达到且均衡所要求的、高水平的物理性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以较高的浓度将橡胶组分、填料等添加到聚丙烯树脂中,或对它们进行特殊处理,从而导致费用增加。虽然模制品的形状容易模压成形,但使用这样的树脂组合物可能导致模制品外观很差,尤其是出现明显的熔接线,从而降低它们的商品价值。因此,强烈希望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本专利技术者已提出一种制备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的方法,包括在170-280℃的温度下加热一种分别以规定量含有特定组成的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特定组成和粘度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具有特定粒度的无机填料,及有机过氧化物的混合物(参阅WO85/00824)。 在实施上述方法中可用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局限于那种丙烯含量为40-65%(重量)且门尼粘度ML1+4为15-80(100℃)的共聚型橡胶。 虽然上述方法是一种很优秀的工艺,但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制成的模制品,在其模压时它的未油漆部分表面光泽很差。因此,仍希望作进一步改进。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廉的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它有很高的模塑流动性,且能制成具有优良的低温冲击强度、可油漆性、高刚性及表面平滑的模制品。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它能制成具有优良外表观、且实际上无任何明显熔接线的模制品。 本专利技术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它适合用于生产大型模制品,如汽车保险杠、防护板及车身侧面部件。 本专利技术者为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此,业已发现,使用一种具有乙烯含量为10-34%(重量)且门尼粘度ML1+4为15-80(在100℃)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也可以制成模制品,这样的模制品,不仅其性质均衡和可油漆性类似于以前申请(WO85/00824)的树脂组合物制成的模制品,而且也具有优良的表面光泽和外表观。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下列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 在170-280℃的温度下加热一种含如下成份的混合物得到的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 a)结晶状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其乙烯含量为7-30%(重量),且有65%(重量)或更大的部分不溶于沸腾的正庚烷; b)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其乙烯含量为10-34%(重量)且门尼粘度ML1+4为15-80(在100℃); c)无机填料,粒度为6微米或更小;和 d)有机过氧化物, 上述成份a),b),c)和d)的含量分别为65-95%(重量)35-5%(重量),2-25%(重量)和0.001-0.5%(重量),这些含量均以a)和b)这两种成分的总量为基准计算的。 可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其乙烯含量为7-30%(重量),且有65%(重量)或更大的部分不溶于沸腾的正庚烷。如果上述乙烯含量小于7%(重量),则会降低所得到的模制品的可油漆性和冲击强度。另一方面,大于30%的任何一种乙烯含量,都会降低所制成的模制品的弯曲弹性模量。因此,最好不使用上述范围以外任何量的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 在实施本专利技术时可用的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局限于其乙烯含量为10-34%(重量)且门尼粘度ML1+4为15-80(在100℃)。如果在上述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中乙烯含量小于10%(重量),则所得到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的生产率和性能都很差,而且难以处理,从而使其本身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超过34%(重量)的任何一种乙烯含量,导致模制品的表面光泽和外表观质量下降(同时还出现熔接线)。因此,最好不要掺入上述规定范围以外任何一种数量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如果将门尼粘度ML1+4小于15或大于80(在100℃)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添加到上述结晶状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中,则这样分散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的粒度就会变得过小或过大,所制成的模制品的物理性质也变得不平衡。因此,最好不要使用具有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门尼粘度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 在本专利技术中,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的掺入量为5-35%(重量),是根据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和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的总量计算的。低于5%(重量)的任何一种用量会降低所制成的模制品的冲击强度和可油漆性。如果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的掺入量超过35%(重量),则所得到的组合物的模塑流动性降低,所制成的模制品的弯曲弹性模数也会降低。因此,最好不要掺入上述规定范围以外任何一种数量的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 可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无机填料实例,可以提到氧化钙、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镁、碳酸钙、硫酸钡、滑石、粘土、玻璃粉、白云石、硅灰石等,每种填料的粒度均为6微米或更小,最好为5微米或更小。使用碳酸钙、硫酸钡或滑石尤其好。这些无机填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如果使用粒度超过6微米的上述一种或多种无机填料,则所得到的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不仅冲击强度降低,而且外表观也变差。 这里所使用的“无机填料的粒度”这一术语,是指用消光法测定的努森斯坦(Nussentein)粒度。就粒度而言,可以使用对应于累积粒度分布的50%(一般称为“D50”)的粒度。 在本专利技术中添加的粒度为6微米或更小的无机填料的比例,可以在2-25%(重量)这一范围,是根据由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和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组成的树脂成分的总量计算的。小于2%(重量)的任何一种比例都太小,不能改进刚性。当无机填料的比例增加到25%(重量)以上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改进刚性。然而,掺入大于25%(重量)的任何一种数量的无机填料,都会降低可油漆性。由于掺入的无机填料的吸湿性,尤其可能在树脂层与涂料层之间产生气泡,导致涂料层对温水和湿气的耐受能力很差,外表观质量也很差。因此,最好不要添加上述规定范围以外任何一种数量的无机填料。 可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无机填料可以在其使用前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处理可以,例如,用各种硅烷型和钛酸型偶合剂中的任何一种或表面处理剂,如高级脂肪酸或不饱和有机酸型的表面处理剂进行。 采用这样的表面处理,除本专利技术的前述优点外,还能有效地改进这样一些物理性质,如可捏和性,可模压性和可加工性,自持浇铸强度(self-tapping),熔接强度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于170℃-280℃的温度加热一种混合物得到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混合物含有:a)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其乙烯的含量为7-30%(重量),在沸腾的正庚烷中有65%或更多部分不溶。b)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其乙 烯含量为10-34%(重量),100℃的门尼粘度ML↓〔1+4〕为15-80。c)粒度为6微米或更小的无机填料;和d)有机过氧化物,上述a),b),c)和d)组分的含量分别占a)和b)总量的65-95%、35-5%、2-25%和 0.001-0.5(重量)。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85-4-9 73465/19851、于170°-280℃的温度加热一种混合物得到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混合物含有a)结晶状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其乙烯的含量为7-30%(重量),在沸腾的正庚烷中有65%或更多部分不溶。b)乙烯-丙烯共聚型橡胶,其乙烯含量为10-34%(重量),100℃的门尼粘度ML1+4为15-80。c)粒度为6微米或更小的无机填料;和d)有机过氧化物,上述a),b),c)和d)组分的含量分别占a)和b)总量的65-95%、35-5%、2-25%和0.001-0.5%(重量)。2、根据权利要求1,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无机填料的粒度为5微米或更小。3、根据权利要求1,以聚丙烯为基料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无机填料选自氧化钙、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镁、碳酸钙、硫酸钡、滑石、粘土、玻璃粉、白云石或硅灰石。4、根据权利要求1,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合洋一阿部藤吉原昭夫林茂口克己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东压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