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123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底盘(1)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所述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其设有驾驶员座舱(131);多个底盘模块单元,其沿着车辆纵向与所述底盘本体(13)串联地连接;以及其中所述底盘本体(13)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多个所述底盘模块单元包括前、后底盘模块单元,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1)的纵向前、后端并且通过相应的悬挂系统与前、后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的至少一个中。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的型号改变所需成本高的问题。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ehicle. The vehicle comprises a chassis (1) and a drive unit, the drive unit for supplying the driving force to the wheels, the chassis (1) includes a chassis body (13),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cockpit (131); a plurality of chassis unit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vehicle and the chassis body (13) connected in series; and wherein the chassis body (13) is elongated along the longitudinal vehicle, a plurality of the chassis module unit includes front and rear chassis module, the front and rear chassis module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chassis (1) of the longitudinal front and rear and front and rear wheels connected by suspension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the drive unit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and rear chassis module unit (11,12) at least one. The problem of high cost of vehicle type change in the prior art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车身一般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其中,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包括刚性车架(又称为底盘大梁架)和安装在刚性车架上的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中发动机、传动系统的一部分、车身等总成部件都是用悬挂装置固定在刚性车架上,刚性车架通过前后悬挂装置与车轮连接。非承载式车身它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但是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比较笨重、质量大、高度高,一般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车上,也有部分高级轿车使用非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上述的刚性车架,承载式车身包括底板、车顶以及连接在底板和车顶之间的立柱,立柱包括位于汽车的前门的前侧的A柱、位于汽车的前门和后门之间的B柱和位于后门的后侧的C柱。承载式车身的底板、车顶和立柱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汽车的发动机、用于安装前轮的前悬挂装置、用于安装后轮的后悬挂装置和传动系统的一部分均安装在承载式车身上。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具有质量小、高度低、装配容易等优点,大部分轿车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承载式车身的底板和车顶均包括车身结构件和罩设在车身结构件上的车身覆盖件。大部分的车身覆盖件和车身结构件采用冲压成型的工艺制造,承载式车身的尺寸以及形状受到各个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的尺寸和形状的影响,因此,在需要改变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型号时,需要改变用以制造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的多种冲压磨具,从而使得承载式车身的尺寸改变需要巨大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辆,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的型号改变所需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其设有驾驶员座舱;多个底盘模块单元,其沿着车辆纵向与所述底盘本体串联地连接;以及其中所述底盘本体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多个所述底盘模块单元包括前、后底盘模块单元,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纵向前、后端并且通过相应的悬挂系统与前、后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的至少一个中。可选地,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通过前悬挂系统与前轮相连,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通过后悬挂系统与后轮相连。可选地,所述驾驶员座舱布置在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上。可选地,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与所述底盘本体可拆卸连接。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前驱动单元和后驱动单元;可选地,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设有第一动力舱室,所述第一动力舱室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前轮的前驱动单元;和/或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设有第二动力舱室,所述第二动力舱室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后轮的后驱动单元。可选地,还包括设在所述驾驶员座舱上方的防滚架,所述防滚架与所述底盘可拆卸连接。可选地,还包括乘客座舱,所述乘客座舱沿着纵向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一侧或者两侧。可选地,所述乘客座舱位于所述驾驶员座舱的后方。可选地,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两侧的所述乘客座舱纵向对称布置。可选地,所述乘客座舱与所述底盘本体可拆卸地连接。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前缓冲部件,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前端,用于吸收来自前方的冲击;和/或后缓冲部件,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后端,用于吸收来自后方的冲击。可选地,所述悬挂系统的长度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轮的轮距。可选地,所述底盘本体设有安装有电力系统的电力系统舱,所述电力系统用于向所述驱动单元提供电力。可选地,所述电力系统舱位于所述驾驶员座舱的后方且与所述驾驶员座舱间隔开。可选地,所述电力系统包括发动机、蓄电池、电力传输系统和/或电力控制系统。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动机。可选地,所述悬挂系统中的杆件是可伸缩的,使得悬挂系统的长度能够调节。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分别连接在底盘本体的两端的底盘模块单元等多个独立的组成单元。在需要生产轴距不同的车型时,仅需改变底盘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单元、并将多个组成单元依次连接,即可形成轴距不同的底盘。因此,本实施例的底盘易于实现不同车型的车辆的规模化生产,并且降低了改变车型的成本。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的后底盘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和乘客座舱没有连接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和乘客座舱连接在一起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用于连接底盘本体和乘客座舱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汽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盘;11、前底盘模块单元;111、第一通孔;12、后底盘模块单元;121、第二通孔;122、第二壳体;123、支撑结构;13、底盘本体;131、驾驶员座舱;132、电力系统舱;2、防滚架;31、第一动力舱室;32、第二动力舱室;41、前缓冲部件;42、后缓冲部件;5、乘客座舱;61、第一传动装置;62、第二传动装置;71、前悬挂系统;72、后悬挂系统;73、前轮;74、后轮;8、连接件;81、第一板体;82、第二板体;83、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中的“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纵向”是指车辆的长度方向,车头为前,车尾为后;“横向”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爆炸图。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6和7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底盘1和设置在底盘1上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的驱动单元。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前端的前底盘模块单元和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后端的后底盘模块单元。底盘本体13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例如为线性的。前底盘模块单元11通过前悬挂系统71与前轮73相连。后底盘模块单元12通过后悬挂系统72与后轮74相连。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中的一个或两个中设置有驱动单元。在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之一中设置驱动单元的情况下,车辆为前驱或者后驱的。在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中均设置驱动单元的情况下,车辆为四驱的。本实施例中,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和分别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两端的底盘模块单元等多个独立的组成单元。例如,在需要生产轴距不同的车型时,仅需改变底盘1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单元、并将多个组成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1)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其设有驾驶员座舱(131);多个底盘模块单元,其沿着车辆纵向与所述底盘本体(13)串联地连接;以及其中所述底盘本体(13)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多个所述底盘模块单元包括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13)的纵向前、后端并且通过相应的悬挂系统与前、后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的至少一个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1)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其设有驾驶员座舱(131);多个底盘模块单元,其沿着车辆纵向与所述底盘本体(13)串联地连接;以及其中所述底盘本体(13)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多个所述底盘模块单元包括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13)的纵向前、后端并且通过相应的悬挂系统与前、后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的至少一个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11)通过前悬挂系统与前轮(73)相连,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12)通过后悬挂系统与后轮(74)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座舱(131)布置在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11,12)与所述底盘本体(13)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前驱动单元和后驱动单元;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11)设有第一动力舱室(31),所述第一动力舱室(31)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前轮(73)的前驱动单元;和/或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12)设有第二动力舱室(32),所述第二动力舱室(32)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后轮(74)的后驱动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驾驶员座舱(131)上方的防滚架(2),所述防滚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普
申请(专利权)人: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