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一种大鼠椎板咬骨剪,大鼠椎板咬骨剪包括手持部和剪切部,手持部包括左手持柄、右手持柄、连接左右手持柄的螺钉和连接左右手持柄尾部的弹片;剪切部包括舌状刃和环形刃,舌状刃与左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刃与右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二者通过螺钉铰接;舌状刃前端和环形刃前端在大鼠椎板咬骨剪形成一定的夹角;舌状刃的外侧与环形刃的内侧均为钝面且环形刃与舌状刃的接触面吻合,使得在剪切时舌状刃与环形刃吻合。使用该大鼠椎板咬骨剪的大鼠椎板剪除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剪切的力度、方向、受力点,定位准确且不容易感染骨髓,剪切过程快捷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鼠椎板咬骨剪及使用该工具的大鼠椎板剪除方法
本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一种大鼠椎板咬骨剪,该装置可用于咬除大鼠脊髓外围的椎板,以便于制作大鼠的脊髓打击伤模型。本专利技术创造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大鼠椎板咬骨剪的大鼠椎板剪除方法。
技术介绍
现阶段脊髓损伤仍是国际医疗一项难以攻克的难题,脊髓损伤的治疗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脊髓损伤的一系列研究中。而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则是研究脊髓损伤的重要工具。目前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是大鼠的打击伤模型,因其能更有效地模拟人类疾病中的高处堕落导致的脊柱压缩性以及爆裂性骨折后的脊髓损伤。但在该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在不人为损伤脊髓的前提下,椎板的咬除往往是一大难题。目前较常规的咬除椎板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文氏钳、止血钳等相对用于动物实验不是很专业的设备,让钳头部的一端插入椎间隙进而咬除椎板,从而达到暴露脊髓、制作模型的目的。但使用此类本来是用于人身上的工具来咬除大鼠椎板时,往往会用力不当而造成脊髓损伤、动物大量出血和椎板肩的残留感染。专利号为201420699224.1的技术专利中披露了这样一种大鼠椎板咬骨剪,它的剪切部具有转动连接的左臂和右臂,其中,左臂的前端向下弯折形成预定角度的第一剪切部,能够从椎间隙伸入椎孔,第一剪切部具有剪齿,剪齿所覆盖的长度与椎板的长度相对应,右臂的前端形成第二剪切部,第二剪切部弯折的形状与第一剪切部相匹配,第二剪切部具有与第一剪切部相应的剪齿。该大鼠椎板咬骨剪存在以下不足: (I)剪切力度难以控制。由于该咬骨剪中,两剪切部相互运动时除了人的作用力外并没有外力均衡,所以在人为操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用力过猛而造成脊髓损伤。(2)剪切方向难以控制。该咬骨剪在剪切时,第一剪切部伸入椎间隙,然后两剪切部同时向椎板作用,由于是人为操作的原因,这时就非常容易造成总的用力方向向内(即脊髓方向),这样立刻就会损伤到脆弱的脊髓。(3)剪切受力点难以控制。该咬骨剪中,由于两剪切部都是细长的,在剪切时甚至是准备剪切前并没有有效的不易造成脊髓损伤的受力点或者支撑点,不方便剪切且容易造成脊髓损伤。(4)容易感染脊髓。由于该咬骨剪中两剪切部都是细长的且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剪切过程中产出的椎板肩可能会掉入椎板内,从而感染脊髓。(5)定位不准确。在大鼠椎板剪切过程中由于一般外部光线难以照到剪切部位,所以剪切时不好观察剪切部位及控制剪切过程,造成定位不准确。以上缺陷使得即使是技术相对熟练的科研人员,也难免会损伤到脊髓,甚至相关的血管,导致脊髓的提前损伤以及硬脊膜的破裂,这对实验数据的稳定性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实验组脊髓损伤程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导致实验数据上的偏差,无法得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创造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有效控制剪切力度、剪切方向、剪切受力点、便于定位且不易造成脊髓感染的大鼠椎板咬骨剪以及使用该大鼠椎板咬骨剪的大鼠椎板剪除方法。该咬骨剪剪切过程快捷简便,可有效避免损伤脊髓,不会对大鼠造成额外损伤,可大大降低实验操作时间和动物死亡率,提升实验操作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基本构思是:包括手持部和剪切部,其中: 所述手持部包括左手持柄、右手持柄、连接左右手持柄的螺钉和连接左右手持柄尾部的弹片。所述的剪切部包括舌状刃和环形刃,所述的舌状刃与左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刃与右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二者通过螺钉铰接,所述的螺钉优选鳃轴螺钉。所述舌状刃为扁平的舌状结构,舌状刃与左手持柄成一定夹角,环形刃与右手持柄成一定夹角,所述的舌状刃前端和环形刃前端在大鼠椎板咬骨剪非工作状态下形成一定的夹角;舌状刃的外侧与环形刃的内侧均为钝面且环形刃与舌状刃的接触面吻合,使得在剪切时舌状刃与环形刃吻合。前述舌状刃前端和环形刃前端在大鼠椎板咬骨剪非工作状态下形成的夹角优选0°至30°,工作时舌状刃绕螺钉做0-30°的圆周运动。为了避免剪切过程中产出的椎板肩掉入脊髓中,从而感染脊髓或者使得椎板的组织块残留在椎板内,造成椎板内的感染,可以在舌状刃的内侧面设一凹槽,这样在剪切时椎板肩可以停留在凹槽里。凹槽的周边以靠近舌状刃周边为宜。所述的凹槽优选椭圆形凹槽。为了更好地实现大鼠椎板咬骨剪的功能,舌状刃、环形刃及舌状刃上凹槽优选以下尺寸:舌状刃宽3_、厚0.5_,凹槽长2_、宽1.5_、深0.5_。环形刃宽4mm,内径恰好包绕贴合舌状刃为宜。作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改进,所述的左右手持柄下端的内侧还可以设有限位块,所述的弹片与左右手持柄之间采用限位块固定。该限位块突出于弹片表面,在固定弹片的同时限制了弹片的过度屈伸。在大鼠椎板剪切过程中由于一般外部光线难以照到剪切部位,所以剪切时不好观察剪切部位及控制剪切过程,造成定位不准确。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以下解决方案:所述的环形刃上设置了 LED灯及延迟关闭控制电路(LED灯及延迟关闭控制电路优选以嵌入的形式设置在环形刃上),该控制电路为常开状态,其干路断开处两端的导线分别与左右手持柄的限位块连接,当限位块接触时实现控制电路的闭合。这样就可以在剪切时照明咬剪区域。延迟关闭控制电路使得剪切完毕并松开左右手持柄后,LED灯依然点亮一定时间再自动熄灭,使得剪切更方便并节能环保。LED灯点亮的时间由延迟关闭控制电路根据需要设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延迟关闭控制电路可以用RC延时电路实现,电源正极与LED灯正极相连,LED灯负极与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电阻的一端,电阻的另一端引出两条导线,其中一条连接电容的正极,另一条连接到左手持柄的限位块,电容的负极连接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在连接LED正极的同时也连接到右手持柄的限位块上。LED灯点亮的时间可以通过调整电容和电阻的大小来调节。LED灯可以接一个或多个,若连接多个LED灯则将多个LED灯串联起来再连接到控制电路上。为了让手持咬骨剪时更稳固和位置更统一,本专利技术创造在右手持柄外侧上设置了凸块。作为与大鼠椎板咬骨剪相对应的大鼠椎板剪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麻醉大鼠,固定备皮,定位拟打击部位,常规剪开大鼠背部皮肤以及肌肉,剥离肌肉,暴露出脊椎、棘突、椎间隙,咬除棘突后,充分显露椎间隙,将大鼠椎板咬骨剪倒置握持,用舌状刃轻轻插入椎间隙适当的深度,其中插入椎间隙过程中舌状刃与水平面成10°至30°角,右手持柄不动,然后用一定的力握紧左右手持柄,左手持柄绕螺钉做圆周运动,使得环形刃与舌状刃闭合的同时将椎板咬除在舌状刃的下端即实验动物水平面的上端的凹槽内,避免咬除的椎板掉入髓腔,影响实验操作,此时,环形刃上端的LED灯形成闭合通路,照亮周围的手术视野,对咬除部位进行确认,用纱布擦去舌状刃下端被咬除部位的椎板。重复前述操作,直至将椎板咬除干净,充分暴露脊髓。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I)剪切力度容易控制。左手持柄与右手持柄直接通过螺钉连接,并装有弹簧片及限位块,在咬合的过程中,力度得到控制,使咬切动作可以反复完成。(2)剪切方向、受力点容易控制。由于该装置舌状刃前端为钝面,使用时,插入到相邻两椎板中间的椎间隙,避免了插入时锐器对脊髓的拉扯所造成的损伤。咬合椎板时,舌状刃向上向远离脊髓的方向做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鼠椎板咬骨剪,包括手持部和剪切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持部包括左手持柄、右手持柄、连接左右手持柄的螺钉和连接左右手持柄尾部的弹片; 所述的剪切部包括舌状刃和环形刃,所述的舌状刃与左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刃与右手持柄为一体式结构,二者通过螺钉铰接; 所述的舌状刃为扁平的舌状结构,舌状刃与左手持柄成一定夹角,环形刃与右手持柄成一定夹角,所述的舌状刃前端和环形刃前端在大鼠椎板咬骨剪非工作状态下形成一定的夹角; 所述的舌状刃的外侧与环形刃的内侧均为钝面且环形刃与舌状刃的接触面吻合,使得在剪切时舌状刃与环形刃吻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椎板咬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舌状刃前端的内侧面设有一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鼠椎板咬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为椭圆形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椎板咬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手持柄下端的内侧还设有限位块,所述的弹片与左右手持柄之间采用限位块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大鼠椎板咬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刃上设置了LED灯及延迟关闭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为常开状态,其干路断开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业杨,王明森,陈建,唐晓娟,李文俊,金大地,李贵涛,白晓春,
申请(专利权)人:王业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