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58334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反应釜、一级冷凝器、碱洗器、二级冷凝器、吸附塔、气囊、压缩机以及气瓶组,气囊和压缩机之间依次连接有增压机、变压吸附塔以及缓冲罐,达到了一氧化碳的纯度较高的目的。

Carbon monoxid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monoxide, the technological scheme includes the formic acid storage tank, a reaction kettle, a condenser, alkali washing device, two stage condenser, adsorption tower, air bag, and the compressor cylinder group, a supercharger,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tower and buffer tank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between the air bag and the compressor. Reached a high purity to carbon monox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制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工业和半导体的飞速发展,一氧化碳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备醇,酸,酯,醛,醚胺,烷烃和烯烃,各类均相反应催化剂,以及提取高纯镍等。高纯一氧化碳(CO)99.99%主要用于半导体领域8in(注1in=25.4mm)以上的芯片的蚀刻以及用于医药中间体,标准气配备,一氧化碳激光器,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现有的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具体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6365164A的专利,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次连接的甲酸原料贮罐、反应釜、冷凝器、水洗器、碱洗器、酸洗器、吸附塔、气囊、膜式压缩机和一氧化碳专用气瓶。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一种纯度较高的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其优点是一氧化碳的纯度较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反应釜、一级冷凝器、碱洗器、二级冷凝器、气囊、压缩机以及气瓶组,气囊和压缩机之间依次连接有增压机、变压吸附塔以及缓冲罐,变压吸附塔包括吸附塔A、吸附塔B、分别连接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进气管、分别连接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出气管、连通在吸附塔A和进气管之间的进气阀A、连通在吸附塔B和进气管之间的进气阀B、连通在吸附塔A和出气管之间的出气阀A、连通在吸附塔B和出气管之间的出气阀B、在出气管一端连通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再生管道、设置在再生管道上的再生流量调节阀、分别和吸附塔A和吸附塔B连通的放气管、连通于放气管与吸附塔A之间的放气阀A以及连通于放气管与吸附塔B之间的放气阀B。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甲酸溶液从甲酸储罐进入反应釜产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混合气体,之后通过一级冷凝器初步的除去一氧化碳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汽,之后混合气体进入至碱洗器,中和二氧化碳杂质,之后进入二级冷凝器对在碱洗器中带出的水分进行冷凝除去,之后进入气囊进行初步的储存;然后气囊中的气体经过增压泵进入至变压吸附塔中,在吸附塔A和吸附塔B其中一个吸附塔进行使用时,抽出一部分的气体对另一个吸附塔进行冲洗,将塔中干燥剂所吸附的水分带出,使得此塔中的干燥剂水分含量较低,当吸附塔A和吸附塔B切换后对水分的吸附效果较好。较佳的,二级冷凝器和气囊之间连接有一级吸附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吸附塔先行对将携带的微量水及杂质进行吸附,再通过变压吸附塔的吸附,吸附效果更好,同时较小了变压吸附塔的负担。较佳的,该一氧化碳生产工艺还包括连接在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之间的计量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计量泵可以较为充分的控制进入反应釜甲酸溶液的量,方便控制反应的充分程度以及反应的速率。较佳的,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甲酸储罐和反应釜的顶部,在甲酸储罐的顶部还连通有抽真空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抽真空可以同时对甲酸储罐和反应釜进行抽真空,而且可以保证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两者间气压的平衡,有利于反应釜的进料。较佳的,碱洗器包括依次连通的一级碱洗器和二级碱洗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过滤更加的充分。较佳的,碱洗器包括盛放碱液的罐体以及将碱液输送至罐体顶部喷出的循环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碱液过滤后向上运动,之后遇到喷出的碱液再次经过中和过滤,使得过滤二氧化碳更为的充分。较佳的,碱洗器还包括位于罐体顶部且与循环泵连通的喷射管以及与喷射管连接且朝向下方的喷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喷头使得喷出的液态较为分散,进一步提过过滤效果,保证一氧化碳的纯度。较佳的,气瓶组包括至少两组气瓶、与气瓶相对应且与压缩机连接的支路、与支路连通的抽真空装置以及分别连接在同一支路上且分别位于气瓶的上下游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气瓶进行充装时,先将其中一组气瓶抽中空,之后开始对这组气瓶进行充装;而对另外一组气瓶进行抽真空,在前一组气瓶充装完毕后,下一组气瓶直接可以开始充装,充装效率较高。较佳的,放气管与气囊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气体的浪费,也不容易影响环境。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一氧化碳的的纯度较高;2、吸附塔干燥剂能够再生利用;3、不容易造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3、气瓶充装较为的迅速。附图说明图1是一氧化碳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是变压吸附塔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甲酸储罐和反应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碱洗器结构示意图;图5是气瓶组结构示意图。图中,01、甲酸储罐;02、反应釜;03、一级冷凝器;04、碱洗器;041、一级碱洗器;042、二级碱洗器;043、循环泵;044、喷射管;045、喷头;05、二级冷凝器;06、一级吸附塔;07、气囊;08、增加机;09、变压吸附塔;091、吸附塔A;0911、进气阀A;0912、放气阀A;0913、出气阀A;092、吸附塔B;0921、进气阀B;0922、放气阀B;0923、出气阀B;093、再生流量调节阀;094、进气管;095、出气管;096、放气管;10、缓冲罐;11、压缩机;12、气瓶组;121、支路;122、第一控制阀;123、第二控制阀;13、计量泵;14、连通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所示,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01、反应釜02、一级冷凝器03、碱洗器04、二级冷凝器05、气囊07、增压机08、变压吸附塔09、缓冲罐10、压缩机11以及气瓶组12。结合图2,变压吸附塔09包括吸附塔A091、吸附塔B092、进气管094、出气管095和放气管096,进气管094一端和增压机08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进气支管与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连接,在吸附塔A091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支管上设置有进气阀A0911,在吸附塔B092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支管上设置有进气阀B0921。放气管096和进气支管之间分别连通有放气支管,在吸附塔A091和放气管096之间的放气支管上设置有放气阀A0912,在吸附塔B092和放气管096之间的放气支管上设置有放气阀B0922。出气管095一端和缓冲罐10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出气支管和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连通,在吸附塔A091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支管上设置有出气阀A0913,在吸附塔B092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支管上设置有出气阀B0923,出气阀A0913和出气阀B0923可以均为单向阀,气体只可向缓冲罐10中进入。在两根出气支管之间连通有再生管道,在再生管道上设置有再生流量调节阀093。为了减轻变压吸附塔09的压力,可以在二级冷凝器05和气囊07之间设置一级吸附塔06。结合图3,为了控制反应釜02反应的充分程度以及效率,在甲酸储罐01和反应釜02之间设置计量泵13,甲酸储罐01中的甲酸溶液通过计量泵13输送至反应釜02中进行反应。同时甲酸储罐01和反应釜02之间设置有连通管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01)、反应釜(02)、一级冷凝器(03)、碱洗器(04)、二级冷凝器(05)、气囊(07)、压缩机(11)以及气瓶组(12),其特征在于:气囊(07)和压缩机(11)之间依次连接有增压机(08)、变压吸附塔(09)以及缓冲罐(10),变压吸附塔(09)包括吸附塔A(091)、吸附塔B(092)、分别连接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 的进气管(094)、分别连接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 )的出气管(095)、连通在吸附塔A(091)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阀A(0911)、连通在吸附塔B(092)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阀B(0921)、连通在吸附塔A(091)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阀A(0913)、连通在吸附塔B(092)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阀B(0923)、在出气管(095)一端连通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的再生管道、设置在再生管道上的再生流量调节阀(093)、分别和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连通的放气管(096)、连通于放气管(096)与吸附塔A(091)之间的放气阀A(0912)以及连通于放气管(096)与吸附塔B(092)之间的放气阀B(09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01)、反应釜(02)、一级冷凝器(03)、碱洗器(04)、二级冷凝器(05)、气囊(07)、压缩机(11)以及气瓶组(12),其特征在于:气囊(07)和压缩机(11)之间依次连接有增压机(08)、变压吸附塔(09)以及缓冲罐(10),变压吸附塔(09)包括吸附塔A(091)、吸附塔B(092)、分别连接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的进气管(094)、分别连接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的出气管(095)、连通在吸附塔A(091)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阀A(0911)、连通在吸附塔B(092)和进气管(094)之间的进气阀B(0921)、连通在吸附塔A(091)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阀A(0913)、连通在吸附塔B(092)和出气管(095)之间的出气阀B(0923)、在出气管(095)一端连通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的再生管道、设置在再生管道上的再生流量调节阀(093)、分别和吸附塔A(091)和吸附塔B(092)连通的放气管(096)、连通于放气管(096)与吸附塔A(091)之间的放气阀A(0912)以及连通于放气管(096)与吸附塔B(092)之间的放气阀B(09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二级冷凝器(05)和气囊(07)之间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鹏赵沙沙邸士强汤萍
申请(专利权)人:绿菱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