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7688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4:36
一种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解决现有眶内注射教学方式存在的于患者眼部直接操作,并发症发生率高,医疗隐患大的问题。包括头部假体,其特征在于:头部假体上分别设置耳侧观察窗和枕部观察窗,头部假体的下部设置底座,底座上设置控制面板;头部假体眼部假体的上眶骨与下眶骨之间设置容置腔,容置腔的开口处设置眼球假体,容置腔内还设置眶内血管、眶内神经、眼外肌,以及球后注射、球周注射和筛前注射导电橡胶;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针刺传感器,眼部假体周边仿真表皮内设置皮下导电橡胶层。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用于眼部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的训练,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的注射手法。

An injection model of retrobulbar, bulbar, and ethmoidal ey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jection model for the retrobulbar, bulbar and pre injection of Ophthalmology,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existing orbital injection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direct operation of patients' eyes, high complication rate and large medical hidden danger. Including the head prosthesi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side of the ear observation window and occipital window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on the head prosthesis, lower head prosthesis pedestal, the control panel is arranged on the base; the head prosthesis on the ocular prosthesis between orbital bone and orbital bone setting accommodating cavity volume, opening cavity setting ocular prosthesis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is also provided, orbital blood vessels, orbital nerve, extraocular muscle, and retrobulbar injection, retrobulbar injection and sieve before injection of conductive rubber; the surface of eye prosthesis, orbital blood vessels, orbital nerve and extraocular muscles were set by acupuncture sensor, ocular prosthesis surrounding epidermis arranged in the subcutaneous conducting simulation the rubber lay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design, compact structure, and can be used for training the eye ball, the ball, the ball and the front of the injection, and is favorable for correcting and adjusting the wrong injection techniqu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
本技术属于医疗教学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可监测进针部位正确与否,明确进针角度、方向与深度,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注射手法的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
技术介绍
眼科常用的眼眶内注射包括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等方式,是将药物注射到眼球周围或视神经处,并达到治疗浓度。多用于眼球后部炎症、眼底血管病变及内眼手术的麻醉等,具有疗效快、给药迅速的优点,是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和麻醉方法。但是,由于眼眶内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除了最为重要的眼球外,还有很多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注射如果造成眼球贯穿或穿孔、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药物误入血管、眼心反射等副损伤,不但可能引起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眶内注射,特别是球后注射,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要求于眶下缘外1/3与内2/3交界处、眼眶与眼球之间进针,垂直刺入约1cm达眶下壁后,再转向后、向上、向内徐徐推进,共进针3.0~3.5cm,此时,针恰好经外直肌与下直肌之间进入肌锥内,达睫状神经节和视神经附近,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药。因为球后注射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学习曲线很长,操作并发症可根据操作者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其发生率从6.92%~28.40%不等;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因此,对眶内注射的操作加强训练极为重要。但是,目前眶内注射的训练,还是依靠在患者眼部直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这种训练方式不仅使患者面临着高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且造成了很大的医疗隐患。故迫切需要一种可用于眼部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训练使用的仿真眼部模型,对现有技术的眶内注射教学方式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监测进针部位正确与否,明确进针角度、方向与深度,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注射手法的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包括头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假体上设置有眼部假体,头部假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侧观察窗,头部假体的后部设置有枕部观察窗,头部假体的下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眼部假体包括上眶骨和下眶骨,上眶骨与下眶骨之间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靠近头部假体外侧的开口处设置有眼球假体,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眼外肌包括容置腔下部设置的下直肌,以及容置腔上部设置的上直肌,上直肌的上方设置有提上睑肌,提上睑肌的上方设置有上斜肌,上斜肌的端部穿过设置在上眶骨内缘前部的滑车的通孔,容置腔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直肌和外直肌;眶内神经包括容置腔中部设置的视神经、分别与眼外肌相连的动眼神经,以及容置腔中心位置处设置的睫状神经节;眶内血管包括眼动脉,眼动脉的端部与颈内动脉相连;容置腔内的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睫状神经节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球后注射导电橡胶;下眶骨内缘与下直肌之间设置有球周注射导电橡胶;上眶骨内缘、滑车的下方设置有筛前注射导电橡胶;所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有针刺传感器,眼部假体周边的头部假体仿真表皮内设置有皮下导电橡胶层;皮下导电橡胶层、针刺传感器、球后注射导电橡胶、球周注射导电橡胶、筛前注射导电橡胶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与主控制器相连。所述底座上布置的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的一侧设置有指示灯。以提示注射进针路线正确与否,并显示注射过程是否对眼部假体造成副损伤。所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的针刺传感器为导电薄膜。以在注射进针穿刺部位错误,金属针体触碰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或眼外肌时,发出报警提示。所述耳侧观察窗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假体两侧。以便于头部假体眼部假体内各部件的拆卸和安装。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观察窗。以辅助进针路线的观察。所述眼部假体上眶骨和下眶骨的材料为透明玻璃钢;眼球假体,眶内血管和眶内神经的材料为不透明的聚氨酯材料,眼外肌的材料为半透明的聚氨酯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采用设置眼部假体的头部假体,头部假体的两侧分别设置耳侧观察窗,头部假体的后部设置枕部观察窗,头部假体的下部设置底座,底座上设置控制面板;眼部假体的上眶骨与下眶骨之间设置容置腔,容置腔的开口处设置眼球假体,容置腔内还设置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容置腔内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睫状神经节下方的位置处,设置球后注射导电橡胶;下眶骨内缘与下直肌之间设置球周注射导电橡胶;上眶骨内缘、滑车的下方设置筛前注射导电橡胶;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针刺传感器,眼部假体周边的头部假体仿真表皮内设置皮下导电橡胶层;皮下导电橡胶层、针刺传感器、球后注射导电橡胶、球周注射导电橡胶、筛前注射导电橡胶分别与主控制器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用于眼部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的训练,不仅可监测和提示进针部位是否正确,而且能够直接观察注射器针头在眶内的走行情况,明确进针角度、方向与深度;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的注射手法,有效提升注射的操作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眼部假体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控制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原理框图。图中序号说明:1头部假体、2眼部假体、3耳侧观察窗、4枕部观察窗、5底座、6控制面板、7上眶骨、8眼球假体、9下眶骨、10容置腔、11球周注射导电橡胶、12球后注射导电橡胶、13睫状神经节、14下直肌、15内直肌、16眼动脉、17外直肌、18颈内动脉、19视神经、20动眼神经、21上直肌、22提上睑肌、23上斜肌、24筛前注射导电橡胶、25滑车、26控制开关、27指示灯。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4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该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包括其上设置有眼部假体2的头部假体1,头部假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观察眼部假体2内部进针路线的耳侧观察窗3;为了便于头部假体1眼部假体2内各部件的拆卸和安装,耳侧观察窗3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假体1的两侧。头部假体1的后部设置有用于观察进针路线的枕部观察窗4;头部假体1的下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控制面板6。为了提示注射进针路线正确与否,底座5上布置的控制面板6上设置有控制开关26,控制开关26的一侧设置有指示灯27,指示灯27包括位置正确指示灯,位置错误指示灯和副损伤指示灯,及时显示注射过程是否对眼部假体2造成副损伤。为了辅助进针路线的观察,底座5的底部可设置底部观察窗。头部假体1的眼部假体2由上眶骨7和下眶骨9构成,上眶骨7和下眶骨9可采用透明玻璃钢倒模制成;眼部假体2的上眶骨7与下眶骨9之间设置有用于布置内部仿真结构的容置腔10。容置腔10靠近头部假体1外侧的开口处,设置有采用白色不透明聚氨酯材料制成的眼球假体8。上眶骨7与下眶骨9之间的容置腔10内,还设置有采用红色不透明聚氨酯材料制成的眶内血管,采用黄色不透明聚氨酯材料制成的眶内神经,以及采用珊瑚色半透明聚氨酯材料制成的眼外肌;并且容置腔10内其他仿真软组织,均采用透明的聚氨酯材料制成。容置腔10内部设置的眼外肌,由布置在容置腔10下部的下直肌14,以及布置在容置腔10上部的上直肌21构成;上直肌21的上方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包括头部假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假体(1)上设置有眼部假体(2),头部假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侧观察窗(3),头部假体(1)的后部设置有枕部观察窗(4),头部假体(1)的下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控制面板(6);所述眼部假体(2)包括上眶骨(7)和下眶骨(9),上眶骨(7)与下眶骨(9)之间设置有容置腔(10),容置腔(10)靠近头部假体(1)外侧的开口处设置有眼球假体(8),容置腔(10)内还设置有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眼外肌包括容置腔(10)下部设置的下直肌(14),以及容置腔(10)上部设置的上直肌(21),上直肌(21)的上方设置有提上睑肌(22),提上睑肌(22)的上方设置有上斜肌(23),上斜肌(23)的端部穿过设置在上眶骨(7)内缘前部的滑车(25)的通孔,容置腔(10)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直肌(15)和外直肌(17);眶内神经包括容置腔(10)中部设置的视神经(19)、分别与眼外肌相连的动眼神经(20),以及容置腔(10)中心位置处设置的睫状神经节(13);眶内血管包括眼动脉(16),眼动脉(16)的端部与颈内动脉(18)相连;容置腔(10)内的视神经(19)与外直肌(17)之间、睫状神经节(13)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球后注射导电橡胶(12);下眶骨(9)内缘与下直肌(14)之间设置有球周注射导电橡胶(11);上眶骨(7)内缘、滑车(25)的下方设置有筛前注射导电橡胶(24);所述眼球假体(8)、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有针刺传感器,眼部假体(2)周边的头部假体(1)仿真表皮内设置有皮下导电橡胶层;皮下导电橡胶层、针刺传感器、球后注射导电橡胶(12)、球周注射导电橡胶(11)、筛前注射导电橡胶(24)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6)与主控制器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包括头部假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假体(1)上设置有眼部假体(2),头部假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侧观察窗(3),头部假体(1)的后部设置有枕部观察窗(4),头部假体(1)的下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控制面板(6);所述眼部假体(2)包括上眶骨(7)和下眶骨(9),上眶骨(7)与下眶骨(9)之间设置有容置腔(10),容置腔(10)靠近头部假体(1)外侧的开口处设置有眼球假体(8),容置腔(10)内还设置有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眼外肌包括容置腔(10)下部设置的下直肌(14),以及容置腔(10)上部设置的上直肌(21),上直肌(21)的上方设置有提上睑肌(22),提上睑肌(22)的上方设置有上斜肌(23),上斜肌(23)的端部穿过设置在上眶骨(7)内缘前部的滑车(25)的通孔,容置腔(10)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直肌(15)和外直肌(17);眶内神经包括容置腔(10)中部设置的视神经(19)、分别与眼外肌相连的动眼神经(20),以及容置腔(10)中心位置处设置的睫状神经节(13);眶内血管包括眼动脉(16),眼动脉(16)的端部与颈内动脉(18)相连;容置腔(10)内的视神经(19)与外直肌(17)之间、睫状神经节(13)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球后注射导电橡胶(12);下眶骨(9)内缘与下直肌(14)之间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小力刘贤杰陈禹橦宁宏佐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