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663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包括四根主管、多根前支管和多根后支管,四根所述主管的首端通过所述前支管连接,四根所述主管的末端的近端部通过所述后支管连接,从而形成框体;所述框体的纵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且向下倾斜的梯形,所述框体的横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的等腰梯形。在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从首端向末端间距逐渐增大的四根顶面横腹杆,既对顶面的前后两根主管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刚性,又减少顶面的前后两根主管在起重作业受到的弯曲应力。并且,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对四根顶面横腹杆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框体的顶面强度。

High strength auxiliary arm and suspension arm using the sam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ide arm high strength and the use of the crane, which comprises four directors, a plurality of branch pipes and a plurality of branch pipes before after the end of four, the first charge through the front branch connection, the head of the four end of the proximal end through the post branch connection. To form a frame; the fram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rapezoidal body width from the head end to end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downward sloping, the isosceles trapezoid cross section box body width from the head end to end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first end to end distance increases four top horizontal web member is provided with parallel between the front and the rear branch pipe, both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ront and back two head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to improve the rigidity and reduce the bending stress of the top two in charge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peration by the. In addition, two groups of top surface reinforcing components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along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frame body to support the four top surface transverse r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
技术介绍
随着海上风电以及石油开采行业的迅猛发展,使用起重设备进行安装和维护海上平台需求量日益增加。起重机的副臂作为主臂功能的完善和延伸,能够有效地提高起重机的工作幅度和起升高度,是起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副臂承载能力较低,稳定性差,抵抗风浪的能力较低。而且,现有的副臂的结构强度不高,应力不能有效分散,受力不均,容易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弯曲应力能有效分散,提高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包括四根主管、多根前支管和多根后支管,四根所述主管的首端通过所述前支管连接,四根所述主管的末端的近端部通过所述后支管连接,从而形成框体;所述框体的纵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且向下倾斜的梯形,所述框体的横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的等腰梯形;在所述框体的两个纵面,上下两根主管之间倾斜设有多根纵面斜腹杆,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和所述主管构成三角形,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之间的对称轴上设置一根纵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四根顶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顶面横腹杆、第二顶面横腹杆、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所述顶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顶面斜腹杆,所述加强组件在所述前支管和第一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一顶面横腹杆和第二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二顶面横腹杆和第三顶面横腹杆之间、以及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之间均设有一根顶面斜腹杆,并形成所有凹点向内的锯齿状结构,从首端向末端所述凹点和所述框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优选地,在所述框体的底面,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四根底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底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四根所述底面横腹杆和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相对,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底面横腹杆、第二底面横腹杆、第三底面横腹杆和第四底面横腹杆。优选地,在所述框体的底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底面加强组件,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底面斜腹杆,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在所述第一底面横腹杆和第二底面横腹杆设有其自身一端和第二底面横腹杆的一端连接、其自身另一端向内倾斜并和第一底面横腹杆连接的底面斜腹杆;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在第三底面横腹杆和第四底面横腹杆之间以及第四底面横腹杆和后支管之间各设有一根所述底面斜腹杆,并且形成向内凹的锯齿状结构。优选地,还包括多根连接杆;在所述框体的底面,所述前支管和第一底面横腹杆之间平行设有六根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二底面横腹杆和第三底面横腹杆之间平行设有四根所述连接杆。优选地,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所述第一顶面横腹杆和第二顶面横腹杆之间平行设有两根连接杆。优选地,还包括封口板,四根所述主管的末端通过所述封口板连接。优选地,使用所述高强度的副臂的吊臂,包括主臂、衔接架、主钩、副钩、主绞车、副绞车、主滑轮机构、副滑轮机构和所述副臂,所述副臂通过所述衔接架和主臂的末端连接;所述主钩绞车和副绞车均安装于所述主臂的内部,所述主滑轮机构安装于所述衔接架上,所述主钩绞车上绕有主钢丝绳,所述主钢丝绳穿过所述主滑轮机构绕在所述主钩上;所述副滑轮机构安装于所述副臂的框体的末端,所述副绞车绕有副钢丝绳,所述副钢丝绳穿过所述副滑轮机构绕在所述副钩上。优选地,还包括索具组件,所述索具组件包括索具绞车、索具滑轮机构和索具钩,所述索具绞车安装于所述主臂的内部,所述索具滑轮机构安装于所述副臂的框体的底面,所述索具绞车上绕有索具钢丝绳,所述索具钢丝绳穿过所述索具滑轮机构绕在所述索具钩上。优选地,还包括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绞车、牵引滑轮机构和牵引钩,所述牵引绞车安装于所述主臂的内部,所述牵引滑轮机构安装于所述副臂的框体的底面,所述牵引绞车上绕有牵引钢丝绳,所述牵引钢丝绳穿过所述牵引滑轮机构绕在所述牵引钩上。优选地,设有两套所述索具组件和一套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置在两套所述索具组件之间。所述高强度的副臂在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从首端向末端间距逐渐增大的四根顶面横腹杆,既对顶面的前后两根主管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刚性,又减少顶面的前后两根主管在起重作业受到的弯曲应力。并且,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对四根顶面横腹杆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框体的顶面强度;而且由于起重作业时框体的末端的中部受力最大,设置从首端向末端所述凹点和所述框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的锯齿状结构,可将框体的末端的中部受到的应力有效地逐步分散至框体的两侧,提高稳定性。附图说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副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框体纵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框体顶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框体底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吊臂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索具钩和牵引钩位置示意图。其中:框体1;主管11;前支管12a;后支管12b;纵面斜腹杆13a;纵面横腹杆13b;第一顶面横腹杆14a;第二顶面横腹杆14b;第三顶面横腹杆14c;第四顶面横腹杆14d;顶面斜腹杆15;凹点15a;第一底面横腹杆16a;第二底面横腹杆16b;第三底面横腹杆16c;第四底面横腹杆16d;底面斜腹杆17;连接杆18;封口板19;主臂2;衔接架3;主钩4;副钩5;主滑轮机构81;副滑轮机构82;副臂6;索具绞车73;索具滑轮机构83;索具钩91;牵引绞车74;牵引滑轮机构84;牵引钩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高强度的副臂6,如图1所示,包括四根主管11、多根前支管12a和多根后支管12b,四根所述主管11的首端通过所述前支管12a连接,四根所述主管11的末端的近端部通过所述后支管12b连接,从而形成框体1;所述框体1的纵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且向下倾斜的梯形,所述框体1的横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的等腰梯形;如图2所示,在所述框体1的两个纵面,上下两根主管11之间倾斜设有多根纵面斜腹杆13a,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13a和所述主管11构成三角形,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13a之间的对称轴上设置一根纵面横腹杆13b;如图3所示,在所述框体1的顶面,所述前支管12a和所述后支管12b之间平行设有四根顶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顶面横腹杆14a、第二顶面横腹杆14b、第三顶面横腹杆14c和第四顶面横腹杆14d;如图3所示,在所述框体1的顶面,沿所述框体1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所述顶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顶面斜腹杆15,所述加强组件在所述前支管12a和第一顶面横腹杆14a之间、第一顶面横腹杆14a和第二顶面横腹杆14b之间、第二顶面横腹杆14b和第三顶面横腹杆14c之间、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及使用其的吊臂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根主管、多根前支管和多根后支管,四根所述主管的首端通过所述前支管连接,四根所述主管的末端的近端部通过所述后支管连接,从而形成框体;所述框体的纵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且向下倾斜的梯形,所述框体的横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的等腰梯形;在所述框体的两个纵面,上下两根主管之间倾斜设有多根纵面斜腹杆,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和所述主管构成三角形,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之间的对称轴上设置一根纵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四根顶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顶面横腹杆、第二顶面横腹杆、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所述顶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顶面斜腹杆,所述加强组件在所述前支管和第一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一顶面横腹杆和第二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二顶面横腹杆和第三顶面横腹杆之间、以及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之间均设有一根顶面斜腹杆,并形成所有凹点向内的锯齿状结构,从首端向末端所述凹点和所述框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根主管、多根前支管和多根后支管,四根所述主管的首端通过所述前支管连接,四根所述主管的末端的近端部通过所述后支管连接,从而形成框体;所述框体的纵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且向下倾斜的梯形,所述框体的横截面为宽度从首端向末端逐渐减小的等腰梯形;在所述框体的两个纵面,上下两根主管之间倾斜设有多根纵面斜腹杆,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和所述主管构成三角形,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纵面斜腹杆之间的对称轴上设置一根纵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四根顶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顶面横腹杆、第二顶面横腹杆、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在所述框体的顶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顶面加强组件,所述顶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顶面斜腹杆,所述加强组件在所述前支管和第一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一顶面横腹杆和第二顶面横腹杆之间、第二顶面横腹杆和第三顶面横腹杆之间、以及第三顶面横腹杆和第四顶面横腹杆之间均设有一根顶面斜腹杆,并形成所有凹点向内的锯齿状结构,从首端向末端所述凹点和所述框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的底面,所述前支管和所述后支管之间平行设有四根底面横腹杆,并且从首端向末端四根所述底面横腹杆的间距逐渐增大,四根所述底面横腹杆和四根所述顶面横腹杆相对,从首端向末端分别记为第一底面横腹杆、第二底面横腹杆、第三底面横腹杆和第四底面横腹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度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的底面,沿所述框体的中轴线对称地设有两组底面加强组件,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包括多根底面斜腹杆,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在所述第一底面横腹杆和第二底面横腹杆设有其自身一端和第二底面横腹杆的一端连接、其自身另一端向内倾斜并和第一底面横腹杆连接的底面斜腹杆;所述底面加强组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远吴平平陆军张静波马振军陈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