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6552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包括气提装置、漂浮装置,取水装置,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气提装置嵌套在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的内部;第二外管的底部内置深水细胞变构装置,气提装置包括呈上下套接并均呈内部中空的气提上管段及气提下管段;漂浮装置形成有至少一个气囊并开设容纳气提上管段的第一通孔,并通过气提下管段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相连;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形成敞口,并在第二外管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建立藻水流通的路径。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抑制及细胞变构灭活处理,避免了蓝藻水华大面积生长扩散,从根源上抑制了蓝藻的暴发。

Gas liquid mixed flow algae elimin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gas-liquid mixed algae removal device, including air lift device, floating device, water intake device, first and second outer tube outer tube, gas extracting device nest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outer tube inner tube;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cell allosteric device built-in deepwater pipe, air lift device comprises a upper and lower set up and were put on the inside of the hollow gas pipe and the gas pipe provided; floating device is formed with a first through hole at least an air bag and opened gas pipe put on hold, and the gas under the pipe section and the deep cell allosteric device connected; cell allosteric device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deep water exposure, and establish a path between the water circulation pipe and a second water cell allosteric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inhibition of the blue-green algae in the water body and the cell allosteric inactivation treatment, avoids the large area growth and diffusion of the blue-green algae bloom, and inhibits the outbreak of blue-green algae from the ro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近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然而蓝藻暴发已危及人类饮水问题,蓝藻水华控制与治理工作已越来越严峻,目前,现有的技术还不能有效的抑制蓝藻暴发,只有当蓝藻暴发后才能对蓝藻收集处置。常规的蓝藻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打捞或者向蓝藻水中投放絮凝剂进行分类,将形成的藻渣通过碟片螺旋式过滤机等过滤设备形成藻泥。但是,上述处理方法或者处理装置均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无法对自然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有效抑制,因此,亟待需要对蓝藻过度增长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中国技术专利CN201210109541.9公开“深水循环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方法”,该装置需要使用较大的沉淀池,并通过沉淀池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易于沉淀的物质,并使用深井曝气方式来提高沉淀效率。但是,在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容易造成沉积堵塞现象,从而造成设备的稳定性不高。蓝藻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囊团,囊团内包裹很多个细小的气囊。蓝藻休眠状态一般是处于黑暗和厌氧的河流底泥表层,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从湖底复苏上浮,并且大量繁殖扩散形式存在于水体中,它们会大量聚集并漂浮于水面,蓝藻的繁殖速度极快,蓝藻细胞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中国技术专利CN200410073541.3公开了“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水质改善装置”,其通过压缩空气的上浮带动水体向上流动,使上下层水体间的循环交换,达到充分混合上下层水的目的。事实上,蓝藻的暴发通常的复苏是从底部开始上浮,因此该现有技术无法从本质上实现有效抑制蓝藻暴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用以实现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抑制及细胞变构灭活处理,避免蓝藻水华大面积生长扩散,从根源上避免出现蓝藻暴发。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包括:呈纵向垂直装配的气提装置、漂浮装置,取水装置,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所述气提装置嵌套在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外管的底部内置深水细胞变构装置,所述气提装置包括呈上下套接并均呈内部中空的气提上管段及气提下管段;所述漂浮装置形成有至少一个气囊并开设容纳所述气提上管段的第一通孔,并通过气提下管段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相连;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形成敞口,并在第二外管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建立藻水流通的路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与第二外管呈悬空设置,并通过若干支撑杆固定设置在第二外管的底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液混流灭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外管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的气管,所述第二外管的底部形成若干曝气口的隔层,所述气管的末端形成向下布置的第一支气管及向上布置的第二支气管,所述第一支气管与隔层连通;所述第二支气管延伸入深水细胞变构装置内部,并在第二支气管的末端装配有呈圆环状的曝气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漂浮装置包括基座,形成于基座上的呈分离状态布置的若干气囊,相邻的两个气囊之间形成凹陷部,并通过凹陷部连接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出气囊的外轮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内部形成垂直布置并贯通基座的安装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漂浮装置形成有四个轴对称设置的气囊及四个导水槽,所述四个导水槽呈十字形布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水装置包括滤罩及扣合在滤罩顶部的滤盘;所述滤盘与滤罩均开设有密集布置的过滤孔,所述滤盘开设供气提上管段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气提上管段纵向活动收容气提下管段,并通过气提上管段与漂浮装置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液混流灭藻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漂浮装置上方的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包括框架,覆盖在框架顶部并呈倾斜布置的若干光伏组件,设置于框架上的空压机和储能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所述空压通过气管向隔层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中通入压缩空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包括与气提下管段连接的外罩筒,嵌套在外罩筒内部的内罩筒,所述内罩筒的顶部形成外延圈部,所述外罩筒的顶部形成内延圈部,所述内延圈部嵌设在外延圈部与内罩筒所形成的环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在垂直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或者等于50米;所述储能装置包括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镍氢电池或者金属燃料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本技术中,通过漂浮装置可及安装于漂浮装置下方的具过滤孔的取水装置,实现了对不同水位的实用性,并将富含蓝藻的藻水通过深埋于河床或者湖床淤泥的深水细胞变构装置对藻水中的蓝藻进行加压细胞变构,并最终从漂浮装置中将藻水排出,从而循环的对蓝藻暴发初期或者中后期阶段进行净化处理,实现了从根本上抑制蓝藻的繁殖,并实现了抑制蓝藻上浮至水体表层并进行聚集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气液混流灭藻装置中位于水面及其水面下方部分的装配图;图2为图1中的漂浮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出的漂浮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图5为气液混流灭藻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沿图5中A-A线并仅示出气液混流灭藻装置中位于水面上方部分的剖视图;图7为沿图5中A-A先并仅示出气液混流灭藻装置中位于水面及水面下方部分的剖视图;图8为图7中所示出的第二外管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图1至图8所示出的本技术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示出的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无需通过固定桩或者其他固定装置,而可直接插入河床或者湖床或者其他水域的淤泥中,并深度插入淤泥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包括:呈纵向垂直装配的气提装置11、漂浮装置10,取水装置20,第一外管30及第二外管40,所述气提装置11嵌套在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的内部。第二外管40的底部内置深水细胞变构装置(参图7与图8所示)。第二外管40基本上插入淤泥中。第一外管30垂直方向上设置法兰301及法兰302,第二外管40的顶部设置法兰401。法兰302与法兰401连接,以将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实现连接,通过第一外管30通过法兰301与取水装置20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包括卡接、法兰连接或者焊接等多种方式。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内部中空并分别具有柱状空腔300及柱状空腔400。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提高了提高对蓝藻的灭活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取水装置20的底部距离河床淤泥表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5~3m之间,并最优选为0.5m。当蓝藻开始繁殖并悬浮时,即可马上通过取水装置20将繁殖初期且浓度不高的蓝藻进行有效吸取,并向下运输至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中进行灭活及细胞变构处理,将蓝藻暴发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以达到抑制蓝藻生长的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提装置11包括呈上下套接并均呈内部中空的气提上管段11a及气提下管段11b。气提上管段11a与气提下管段1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纵向垂直装配的气提装置(11)、漂浮装置(10),取水装置(20),第一外管(30)及第二外管(40),所述气提装置(11)嵌套在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的内部;所述第二外管(40)的底部内置深水细胞变构装置,所述气提装置(11)包括呈上下套接并均呈内部中空的气提上管段(11a)及气提下管段(11b);所述漂浮装置(11)形成有至少一个气囊(102)并开设容纳所述气提上管段(11a)的第一通孔(106),并通过气提下管段(11b)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相连;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形成敞口,并在第二外管(40)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建立藻水流通的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纵向垂直装配的气提装置(11)、漂浮装置(10),取水装置(20),第一外管(30)及第二外管(40),所述气提装置(11)嵌套在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的内部;所述第二外管(40)的底部内置深水细胞变构装置,所述气提装置(11)包括呈上下套接并均呈内部中空的气提上管段(11a)及气提下管段(11b);所述漂浮装置(11)形成有至少一个气囊(102)并开设容纳所述气提上管段(11a)的第一通孔(106),并通过气提下管段(11b)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相连;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形成敞口,并在第二外管(40)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建立藻水流通的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水细胞变构装置的底部与第二外管(40)呈悬空设置,并通过若干支撑杆(407)固定设置在第二外管(40)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流灭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外管(40)与深水细胞变构装置之间的气管(504),所述第二外管(40)的底部形成若干曝气口的隔层(406),所述气管(504)的末端形成向下布置的第一支气管(5041)及向上布置的第二支气管(5042),所述第一支气管(5041)与隔层(406)连通;所述第二支气管(5042)延伸入深水细胞变构装置内部,并在第二支气管(5042)的末端装配有呈圆环状的曝气环(51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10)包括基座(100),形成于基座(100)上的呈分离状态布置的若干气囊(102),相邻的两个气囊(102)之间形成凹陷部,并通过凹陷部连接导水槽(101),所述导水槽(101)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出气囊(102)的外轮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混流灭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曙光陈旭清胡明明胡云海孙阳黄晓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