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5364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电源端子。电源端子组装于绝缘壳体的端子容置孔内;每一电源端子具有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具有导接段以及由于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第二端子具有一对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弯接部及弹性板体,弯接部设置于第一端子的导接段的末端。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的部分邻近导接段的末端且由弯接部朝向导接段弯折,从而抵接于第一端子的导接段的内表面;借此,从弯接部朝向导接段弯折的弹性力,使得弹性板体的上述反折部分被施加力量而确实地抵接于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特别是指一种可供传输较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装置对电流的需要愈来愈大。因此电源连接器需要更好的电源端子以承受更大的电流。为着更好的传输电流,电源端子需要以较纯的铜金属制成,以提供较佳的导电性,避免电力损失。然而,纯铜质较软、延展性良好,机械强度较差。因此需要另外提供较佳弹性的端子以夹紧插入的公端子或电性接触模块卡,以产生较佳的电性接触。此种方式可以是用铜合金制成。然而如何使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结合,同时可以传输较大电流,且使端子紧密接触,是业界需要面临的课题。此外,以微观角度,金属板与金属板接触时并非以面接触,而是多点接触,因此往往造成电性导接不确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其提供一种可以传输较大电流的电源端子,电源端子具有较佳导电特性的第一端子以传导较大的电流、较佳夹持力的第二端子以弹性地夹持插头端子或电性接触模块卡,其中第二端子稳固的结合于第一端子。本技术实施例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其中电源端子具有确实的电性导接,以利于传输电流。为达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及至少一电源端子。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置孔。至少一电源端子组装于所述至少一端子容置孔内;其中每一电源端子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导接段以及一由于所述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所述焊接段外露于该绝缘壳体。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一弯接部及一弹性板体,所述弯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末端。所述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的部分邻近所述导接段的末端且由所述弯接部朝向所述导接段弯折从而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内表面;借此,从所述弯接部朝向所述导接段弯折的弹性力,使得所述弹性板体上述反折的部分被施加力量而确实地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子的导电系数大于所述第二端子的导电系数;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弹性系数。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子还设有一转折段位于所述导接段与所述焊接段之间,所述转折段具有一散热部形成于其外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散热部形成多个凸肋状并且由所述转折段一体成型地向外突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固持板体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所述固持板体连接于所述弯接部的一端,所述固持板体与所述弹性板体之间形成一夹持空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插设于所述夹持空间内。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固持板体的二侧边各形成一个所述夹持突片,其中所述夹持突片与所述固持板体,所述第一端子的该导接段的二侧边分别形成一夹持缺口,所述夹持突片分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夹持缺口。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子的自由端形成一缺口定位部,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弯接部位于所述缺口定位部内。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板体的所述反折部贴平于所述导接段,所述前接触部与所述反折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一对所述夹持突片形成于所述弹性板体的两侧且靠近所述弯接部。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每一所述夹持突片呈T字形,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具有一对夹持缺口靠近所述导接段的自由端,所述夹持突片卡扣于所述夹持缺口。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端子,其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导接段以及一由于所述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所述焊接段外露于该绝缘壳体;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对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一弯接部及一弹性板体,所述弯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末端;所述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的部分邻近所述导接段的末端且由所述弯接部朝向所述导接段弯折从而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内表面;借此,从所述弯接部朝向所述导接段弯折的弹性力,使得所述弹性板体上述反折的部分被施加力量而确实地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端子,其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导接段以及一由于所述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对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及一弹性板体。所述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部及一前接触部,该对夹持突片位于所述反折部的两侧;所述反折部朝向所述导接段方向弯折,借此提供一弹性力使得所述弹性板体的所述前接触部被施加力量而确实地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可以传输大电流,同时第二端子可以确实提供较佳的夹持力,以弹性地夹持上述插入装置。另外,弹性板体提供一朝向所述导接段弯折的弹性力,使得弹性板体的部分被施加力量而确实地抵接于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借此也可加大弹性板体与第一端子的接触面积,以促进电流传导。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对电源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对电源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图4A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插入装置插接之前的剖视图。图4B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插入装置插接之后的剖视图。图4C是图4B的局部放大图。图5A为本技术的电源端子组合前的局部放大图。图5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A为本技术依图8的VIII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依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3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五实施例与插入装置的剖视图。图13A为本技术的图13的XIII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第五实施例与插入装置插入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及图3为本技术的一对电源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可以与一插入装置9相配合,且适用于传输较大电流。电源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壳体10及多对电源端子20。绝缘壳体10具有数个端子容置孔12。此实施例的电源端子20的数量仅为示意图,可依需要增加或减少,甚至只一个电源端子20也可以运作。每一端子容置孔12由后视角度大致呈工字形,可以容置一对电源端子20。每一电源端子20在此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结构,但也可以具有不同结构的电源端子。插入装置9具有数个导电垫92。每一电源端子20具有一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置孔;至少一电源端子,组装于所述至少一端子容置孔内;其中每一电源端子具有: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导接段以及一由于所述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位于所述端子容置孔内,所述焊接段外露于该绝缘壳体;及一第二端子,具有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一弯接部及一弹性板体,所述弯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末端;其中所述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部连接于所述弯接部、一前斜部由该反折部朝远离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一后斜部由所述前斜部朝向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及一尾部由所述后斜部朝远离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中所述弹性板体的所述反折部与所述前斜部之间形成一前接触部,所述前斜部与所述后斜部之间形成一转折部,所述后斜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形成一后接触部;当所述电源连接器与其对应的连接组件耦合时,所述转折部与该对应的连接组件的导电组件电性接触,并且该前接触部与该后接触部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4 US 62/354,145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置孔;至少一电源端子,组装于所述至少一端子容置孔内;其中每一电源端子具有: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导接段以及一由于所述导接段一端延伸的焊接段,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位于所述端子容置孔内,所述焊接段外露于该绝缘壳体;及一第二端子,具有夹持突片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一弯接部及一弹性板体,所述弯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末端;其中所述弹性板体具有一反折部连接于所述弯接部、一前斜部由该反折部朝远离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一后斜部由所述前斜部朝向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及一尾部由所述后斜部朝远离所述导接段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中所述弹性板体的所述反折部与所述前斜部之间形成一前接触部,所述前斜部与所述后斜部之间形成一转折部,所述后斜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形成一后接触部;当所述电源连接器与其对应的连接组件耦合时,所述转折部与该对应的连接组件的导电组件电性接触,并且该前接触部与该后接触部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的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导电系数大于所述第二端子的导电系数;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弹性系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还设有一转折段位于所述导接段与所述焊接段之间,所述转折段具有一散热部形成于其外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形成多个凸肋状并且由所述转折段一体成型地向外突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固持板体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所述固持板体连接于所述弯接部的一端,所述固持板体与所述弹性板体之间形成一夹持空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导接段插设于所述夹持空间内。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星佑
申请(专利权)人: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贝尔威勒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