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4716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用于箍紧在若干纵筋外周,该组合箍筋包括若干开口箍筋,开口箍筋的两端设有弯钩端部,各弯钩端部依次首尾连接使开口箍筋围合成封闭的组合箍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分段设置的开口箍筋,并将各开口箍筋首尾依次连接围合形成封闭的组合箍筋以代替现有的一次性弯折制得的封闭箍筋。这种组合箍筋不需由上至下地套入纵筋外周,可直接通过开口箍筋的弯钩端部勾住纵筋,最终多根开口箍筋组合在一起形成闭合的箍筋,使施工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是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
技术介绍
在有叠合柱或型钢混凝土柱的混合结构中,柱内箍筋通常采用矩形封闭箍筋与多角形箍筋组成的复合箍筋(如图1所示)。之所以采用复合箍筋,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柱子的混凝土浇灌下去后,需要振捣棒插下去振捣,多角形箍筋的中部空间较大,振捣棒能够顺利插下去,且此时的箍筋肢距也能满足要求。其次,设置多角形箍筋能够减小周边矩形封闭箍筋的肢距。为了使箍筋能够对柱核芯混凝土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限制了箍筋肢距的大小,肢距越小,箍筋的约束作用越大。多角形箍筋的倾斜段一般位于柱的核芯混凝土以内,只有在转角部位才有纵筋,因此,多角形箍筋正是通过约束位于其转角部位的纵筋来达到约束柱核芯混凝土的目的,即通过设置多角形箍筋来减小周边矩形封闭箍筋的肢距。在施工型钢混凝土柱时,通常先分段固定好型钢,并在其周围固定好纵筋,再用箍筋由上至下地将型钢周围的纵筋套住。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上述施工方法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箍筋大小受到限制,这给由上至下地套住纵筋增加了难度。若箍筋太小,无法将布置在型钢周围的纵筋套入箍筋中,若箍筋太大,虽然箍筋能顺利套住纵筋,但与纵筋之间没有紧密的接触,起不到约束作用。因此,箍筋围合形成的面积只能略大于若干纵筋排列形成的面积,使箍筋刚好套住纵筋,并紧贴纵筋的外周面。在实际施工中,具有一定长度的纵筋不可能完全垂直于地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的角度偏离,因而并不能保证纵筋排列形成的面积自上而下都相同,另外,纵筋上也可能设有功能性的连接件或者梁柱节点处具有横向和纵向交叉的钢筋,这些因素都将导致箍筋卡在纵筋围合形成的某个截面上无法向下运动到指定位置。另一方面,箍筋的直径较大,导致其围合形成的面积大小难以手动调整,因而增加了箍筋由上至下套住纵筋的难度。一般情况下,用于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箍筋直径较大(14mm或者16mm),很难通过手工弯折,通常是利用机器一次性弯折制得。因此,当多角形箍筋卡在纵筋排列形成的某个截面上时,难以通过二次调整改变箍筋围合形成的面积大小,使其继续向下运动到指定位置。此外,建筑施工中使用的纵筋常用螺纹钢,纵筋上的螺纹与箍筋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也不利于纵筋顺利地套入箍筋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箍筋结构,使纵筋较容易套入在箍筋中,实现箍筋对纵筋的约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以解决现有箍筋难以施工套住纵筋、并对纵筋起到约束作用的问题。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两方面的技术方案。第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箍筋,用于箍紧在若干纵筋外周,所述组合箍筋包括若干开口箍筋,所述开口箍筋的两端设有弯钩端部,各所述弯钩端部依次首尾连接使所述开口箍筋围合成封闭的所述组合箍筋。进一步地,任一所述开口箍筋还包括依次连接且形成夹角的条形钢筋,所述弯钩端部与其相邻的所述条形钢筋之间形成弯钩。可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四角形箍筋、五角形箍筋、六角形箍筋、七角形箍筋或八角形箍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五角形箍筋,两个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八角形箍筋。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四角形箍筋,两个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六角形箍筋。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分别为四角形箍筋和五角形箍筋,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与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七角形箍筋。进一步地,所述弯钩的弯折角度为α,0°<α<180°。优选地,0°<α<90°。第二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柱结构,所述柱结构包括位于中心的钢构件、设置在所述钢构件四周的若干纵筋、箍在所述纵筋外周的封闭箍筋以及浇筑在所述钢构件与所述纵筋之间的混凝土,所述柱结构还包括箍在部分所述纵筋外周的组合箍筋,所述组合箍筋包括若干开口箍筋,所述开口箍筋的两端设有弯钩端部,各所述弯钩端部依次首尾连接使所述开口箍筋围合成封闭的所述组合箍筋。进一步地,任一所述开口箍筋还包括依次连接且形成夹角的条形钢筋,所述弯钩端部与其相邻的所述条形钢筋之间形成弯钩。可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四角形箍筋、五角形箍筋、六角形箍筋、七角形箍筋或八角形箍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两个五角形箍筋,两个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八角形箍筋。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为两个四角形箍筋,两个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六角形箍筋。优选地,所述开口箍筋分别为四角形箍筋和五角形箍筋,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与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七角形箍筋。进一步地,所述弯钩的弯折角度为α,0°<α<180°。优选地,0°<α<90°。进一步地,在所述纵筋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所述组合箍筋,将任一所述组合箍筋定义为第一组合箍筋,在所述第一组合箍筋中,相邻所述开口箍筋的弯钩端部共同勾住的所述纵筋定义为第一纵筋;与所述第一组合箍筋相邻的组合箍筋定义为第二组合箍筋,在所述第二组合箍筋中,相邻所述开口箍筋的弯钩端部共同勾住的所述纵筋定义为第二纵筋,所述第一纵筋与所述第二纵筋是位于不同位置上的纵筋。进一步地,所述纵筋与所述组合箍筋之间通过焊接或捆绑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纵筋沿平行于所述钢构件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垂直于所述钢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若干所述纵筋呈矩形、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所述钢构件周围。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钢构件长度的方向上,若干所述纵筋呈矩形分布在所述钢构件周围。可选地,所述纵筋为圆钢、方钢或螺纹钢。优选地,所述纵筋为螺纹钢。进一步地,所述封闭箍筋为矩形封闭箍筋。进一步地,所述柱结构还包括两端分别搭接在不同所述纵筋上的若干拉筋,所述拉筋设置在所述钢构件外部,用于约束所述纵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采用分段设置的开口箍筋,并将各开口箍筋首尾依次连接围合形成封闭的组合箍筋以代替现有的一次性弯折制得的封闭箍筋。这种组合箍筋不需由上至下地套入纵筋外周,可直接通过开口箍筋的弯钩端部勾住纵筋,最终多根开口箍筋组合在一起形成闭合的箍筋,使施工方便、快捷。另外,虽然是分段的箍筋,但相邻开口箍筋的弯钩端部共同勾住同一纵筋,仍能够起到约束纵筋的作用,且箍筋端部弯钩的长度与弯折角度均符合建筑规范要求,因此,本技术的结构能够在保证符合建筑规范的前提下,简化施工方法,加快施工进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柱结构横截面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二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横截面的平面示意图。图3a是实施例二中组合箍筋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实施例二中组合箍筋的实现方式之一。图3c是实施例二中组合箍筋的实现方式之一。图4是实施例二中组合箍筋与纵筋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三中组合箍筋与纵筋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三中第一组合箍筋的实现方式。图7是实施例三中组合箍筋与纵筋的另一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三中第二组合箍筋的实现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组合箍筋及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箍筋,用于箍紧在若干纵筋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箍筋包括若干开口箍筋,所述开口箍筋的两端设有弯钩端部,各所述弯钩端部依次首尾连接使所述开口箍筋围合成封闭的所述组合箍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箍筋,用于箍紧在若干纵筋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箍筋包括若干开口箍筋,所述开口箍筋的两端设有弯钩端部,各所述弯钩端部依次首尾连接使所述开口箍筋围合成封闭的所述组合箍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箍筋,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开口箍筋还包括依次连接且形成夹角的条形钢筋,所述弯钩端部与其相邻的所述条形钢筋之间形成弯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箍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钩的弯折角度为α,0°<α<180°。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箍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箍筋为四角形箍筋、五角形箍筋、六角形箍筋、七角形箍筋或八角形箍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箍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箍筋为两个五角形箍筋,两个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八角形箍筋;或者,所述开口箍筋为两个四角形箍筋,两个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六角形箍筋;或者,所述开口箍筋分别为四角形箍筋和五角形箍筋,所述四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与所述五角形箍筋的弯钩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七角形箍筋。6.一种设有组合箍筋的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心的钢构件、设置在所述钢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艳林勤鹏陈明凤林世忠谢汝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